达克效应 | 吹嘘的人往往自大又无知,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从小,我们就听说过“井底之蛙”的故事,那目光短浅的青蛙向来自东海的大海鳖吹嘘自己的一眼枯井、一滩潜水,殊不知天外有天,大海才是真正的辽阔和无边无际。
先贤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不少的“井底之蛙”,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认知充满自信,高估自身能力,低估他人水平。
也许很多人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时,心里都会有一点不屑,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做到。”可一旦等到自己真正去尝试了,才发现原来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你看到的只是“台上三分钟”,忽略了“台下十年功”。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别人上台分享侃侃而谈时,你会觉得小case。可是轮到你上去汇报分享时却很紧张、手心冒汗、之前准备好的说辞一望而光。
01
达克效应是什么
这种“高估自己”、“过度自信”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达克效应”。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肯-克鲁格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达克效应由Dunning和Kruger在1999年发现,并在论文《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详细叙述。他俩因为这个发现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这个奖项是用来搞笑的?错了,这个奖项是颁给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实则发人深省的研究,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奖。)
02
达克效应的生活现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在学业成绩、工作环境或是社会身份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有差异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会形成各自的认知和观点。“过度自信”的人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优点,高估自己的人缘、智商和幽默感。
比如说,一个人就算没有高中毕业,也会对诊断结果有异议,甚至会和医生据理力争。
有些人对于自己不是很懂的问题,却喜欢装做很精通,还侃侃而谈。
在赌博领域对自己实力高估的“达克效应”是最常见的。新手们总是认为自己手握一手好牌,比专业的扑克牌玩家更胜一筹,而不管赔率多少,对方实力如何,是否有暗箱操作,所以这些玩家往往一输再输。他们大多只会埋怨运气不好,却忽略了对自身实力不足的认识。
”更有趣的一个例子是2013年,在美国德州奥斯汀举办的盛大音乐节期间,一档深夜脱口秀节目派出记者街头采访,捕捉潮流前线的年轻人“吹嘘”的镜头。
记者随机采访他们关于一些乐队的看法——然而这些乐队并不存在。令人惊讶的是,被采访者并未发现问题的“陷阱”,而对这些乐队大谈特谈,显得非常有自信,来掩饰他们对该事物的一无所知。在观众看来,这确是非常滑稽。
莎士比亚说:“愚人自以为是,智者心有自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霸”的谦虚不是故作姿态,而是真的认为自己的知识有限,在未知面前实在不值得一提。
03
达克效应从何而来
为什么会出现达克效应?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某些领域能力欠缺的人既没有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又错误地低估了他人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大家能力相当,甚至自己还更胜一筹的想法。
因此,达克效应被心理学家认为“元认知”(metacognition,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能力缺失的一种实例。
现在,我们也许明白了,为什么越low的人越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为他们连自己有多low都不知道,还怎么指望他们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呢?然而,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达克效应”的圈子里,因为认识是无限的,“高估自己”作为人的本性还是存在的。
04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一项真正的挑战。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人,往往是优秀的自我管理者和思考者,他们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检验、反省、督促自己,自我质疑,自我提升。
质疑不是绊脚石,而是前进的动力。对于小组合作来说,组内可以有专门唱反调的角色,批评质疑团队的逻辑,也许这在合作的期间会产生不愉快的时刻,但最终会使团队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和准确。
对于个人来说,也要学会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唱反调,反问自己也许结论是错误的?也许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许我该相信队友的实力,推举他当团队代表?
同时,还要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说”告诫我们: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之内,是你拥有的知识,而圆圈之外,就是未知的世界。你拥有的知识越多,你的圆圈就越大,接触到未知的范围也越广。
这也印证了为什么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谦逊,越是无知的的人越自大。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知道”吧,这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成功的开始。
编辑|满zz
图片|网络
参考资料|
[1] 达克效应:无知让人更自信?|壹心理
[2] 我们都是自信的傻瓜|深度开源资讯
[3] 搞笑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越low的人觉得自己越厉害?|360doc个人图书馆
[4] 如何看待达克效应?|知乎
[5] 为什么越无知越自以为聪明?达克效应告诉你答案|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