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追星时,我们在追什么?
前段时间,在一天之内就经历了确认恋情、女方怀孕、宣布结婚、举行婚礼的EXO成员金钟大CHEN,着实让一众吃瓜群众都感叹其隐秘和速度。为此SM公司表示,“今后,CHEN作为艺人将一如既往地以努力活动的样子报答大家”,“希望大家多多送上恭喜和祝福”。
显而易见的是,许多粉丝并不买账,认为CHEN自私、独断的行为给粉丝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混乱,也给组合形象带来了无可计量的损害,甚至要求其退出EXO。
对此,我们不禁会问,当我们追星时,我们在偶像身上投注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追星,到底追的是什么?
偶像崇拜对于非粉丝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对一个未曾谋面的人不计回报的无条件付出似乎是不符合理性的一件事。经济学层面上也无法解释鹿晗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314万封“微博情书”、akb48接连破百万销量的专辑、TFBOYS三小只生日收到的粉丝送的4万平米月球地表、小行星及各种生日应援礼物。
粉丝对偶像的爱类似于普塞克式的崇拜,具备三大特征:
①表达上的单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性在增强。即使部分养成类的偶像在理念设计之初便加入了互动的因素,但其情感上的表达仍然是粉丝-偶像单向的,只是提供给了粉丝更多情感表达的途径。
②崇拜对象的神圣、幻想式
即使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互联网的存在无限缩小了明星与粉丝的距离,但对于粉丝而言,在情感上,他们的崇拜对象仍然是神圣的,他们心中的偶像仍然是包装后掺杂了个人幻想所得。
③崇拜过程充满高度理想化、
浪漫化、绝对化的联想
这是一种无可抑制的心性,即便是世人眼中的泰斗柴可夫斯基,第一次见到偶像托尔斯泰之后的日记描写中,也充满了一厢情愿的浪漫化。
什么是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既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是对理想化自我的一种追求。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对偶像的崇拜是人们把自己理想化的幻想在现实社会的一种投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差异性需求快速增长,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理想中的自己,而这种期望最终被大部分人被投射到偶像的身上。这种需求并不能脱离当下的物质情况,偶像的生活和成就更像是他们在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之后的为自己规划的蓝图。
对偶像的崇拜会让人们充满无限的力量,会让我们感受到了自我的潜力,并产生“自我期待”。心理学上认为,“自我期待”是自我成长的最大动力,借助自我期待,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成就。这个过程中,对偶像的崇拜可以化作自我塑造的动力,当我们满怀这种动力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就是偶像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当我们崇拜偶像时,我们在崇拜什么?
明星的偶像崇拜总是始于对偶像的外在特质,如外貌形象、气质等外露特征的欣赏。但偶像崇拜的维持与进阶一定是要深入到对偶像人格特质的欣赏,也就是对偶像所具备的、即使是包装出来的某种内在性格、价值观的认同、欣赏。
当我们崇拜偶像时,最开始会因为帅气的外表、完美的身材、饰演的某个角色、演唱的某首歌曲受到吸引,这是一种表层性的欣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这种吸引减退,成为路人粉,或者会因为对偶像过往经历、为人处事的进一步了解,对偶像所具有的内在人格特征,比如对梦想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张扬无畏的人生态度产生认同,从而进化为死忠粉。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总是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被压抑的情感、无法追逐的梦想、想要逃离的现实。
偶像以及与偶像相关的事物将会在特定情况下弥补掉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间的缺口。
粉丝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通过某种情感、行为的投入,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能通过偶像的成功实现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而与偶像相关的事物则集合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通过消费偶像衍生的娱乐内容获得愉悦感,通过加入粉丝群体、应援行为获得归属感,借以短暂脱离当下所扮演的角色及现实生活。
偶像崇拜并不是过去时代的神话,早已被理性彻底清除。在历史上同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来都是战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深刻的思想家曾是一位虚无主义者,是虔诚的有神论者。然而有一天他受到了理性思想的启发而突然觉悟,撕碎了小教堂祭坛上一切神仙和圣人的画像,吹灭了蜡烛,立刻用无神论哲学家的著作代替了那些被破坏的物品。
但说到底,这位思想家的宗教情感并没有丝毫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有宗教信仰的对象。
同样的,偶像崇拜这种形式并不会真正地消亡。无论时代进步到何种程度,即使不再有圣坛与雕像存在,也会有新的形式来替代它。而民众的迷信与崇拜,却不会有丝毫的减少。
在当今这个时代里,群众固然已经听不到神或宗教这种词,但是在过去一百年里,他们从未拥有过如此多的崇拜对象,古代的神也无缘拥有这样多受到崇拜的塑像。
粉丝与偶像间的联系,即粉丝的迷恋程度、海量的基于偶像的娱乐消费内容给粉丝带来愉悦感、同好的粉丝群体则是与其他粉丝间的认同感、联系。
对偶像的迷恋程度,会促使我们消费偶像的作品,如歌曲、影视剧等,偶像的周边动态,如综艺节目、街拍、cp话题等,而这种娱乐内容的消费会让粉丝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又会反作用加深粉丝的迷恋程度。迷恋程度越深,我们越可能加入同好的粉丝群体,一起消费交流偶像衍生的娱乐内容。而对于同好的粉丝群体的认同感、联系越深,又会促使我们更多的关注消费偶像的相关内容,同时也会提高我们对偶像的迷恋程度。
“你有没有爱过这么一个人,他离你那么远,你甚至只能远远看他一眼,他又离你这么近,近得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脑海。他从来不曾让你感到失望,他如彩虹般绚烂多彩,他永远光芒万丈站在舞台中央追逐梦想的太阳。说到底,就像我们爱记忆中的一首歌、一句话、一本书、一个人一样,我们只是通过这个媒介,去看到、去触碰、去实现我们自己。那个只剩一个人站在记忆夕阳中的你、那个只能双手紧紧抓住悬岩上的石头向上爬的你、那个戴着沉重面具去扮演一个一个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们借由偶像,获取一点点的温暖、弥补无法回去的缺憾、释放现实枷锁下的空间。”
偶像崇拜本没有错,只是当我们短暂休息补给好后,还是要背起行囊继续出发,毕竟有些路还是要自己继续走呀。
-end-
编辑 | 葱饼
排版 | Eon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Pixabay
参考资料:
[1]知乎:猎鹿人:追星和偶像崇拜是什么心理?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群体的偶像崇拜
[3]第一心理:青少年崇拜偶像,其实是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