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弗洛伊德之死:谈谈看不见的歧视

ayede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m国时间6月4日下午,在46岁的非裔男子弗洛伊德的追悼会上,全体与会者默哀8分46秒,这是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用膝盖“锁喉”的时间。尽管因为疫情极力地控制人数,明尼阿波利斯市北部中央大学的礼堂依旧布满了人,许多吊唁者戴着口罩,上面写着“我无法呼吸

m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后,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已蔓延m国140多个城市。

在本该m国全体人民共同抵御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歧视病毒”引发的阵痛使得m国街头满目疮痍,40多个城市宣布宵禁,白宫、世纪大厦也相继熄灭了灯火,积攒多年的对于种族歧视的愤怒与反思,再次爆发。




m国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


网站mappingpoliceviolence.org曾发布了一份数据,截至2017年,m国有2.34亿白人,占总人口比重73%,而在2013年到2018年发生的警察杀人案件中,黑人为白人的2.8倍,其中未持有武器的白人比重为13.4%,未持有武器的黑人比重为17.3%。

这些数据表明,比起白人,m国警察更有可能射杀黑人,尽管他们手无寸铁。而这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也只是m国种族歧视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为什么人们会对于不同群体

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举动?


答案除了我们平时都能感受到的人们外显信念当中对于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抵触情绪外,心理学家还发现,内隐偏见也在我们毫不察觉的情况下悄悄地决定着我们的歧视行为。




内隐偏见(Implicit prejudice)


内隐偏见也叫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或内隐歧视,是个体对事物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情感或反应,由不自觉的以往经验或不能归因于以往某一确定经验所引起。

心理学上将这种并非主观故意,而是无意识地对人们言行举止产生影响的偏见,称之为“内隐偏见

设想一下,假设你作为公司的老板,在为某个职位招募新人。理想情况是:你会根据应聘人的资格决定最终雇佣谁。

为了筛选应聘者,你可以有意识的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只关注简历等相关的内容,并把其他干扰因素(如种族、性别)放在一边,这样你就可以在面试时全神贯注,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做决定。然而,研究表明,尽管你极力有意识地把注意放在除应聘者身份外的信息上,最终的结果还是会产生明显的种族差异。在芝加哥和华盛顿的一项研究当中,面对上千份虚拟简历,有白人名字的人拥有比有黑人名字的人更高的复试机会。

可见,不同于外显信念当中的刻板印象,内隐偏见往往更难让人察觉。并且内隐偏见所带来现实影响也往往难以通过意识来主观操控。




内隐歧视离我们有多远?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玛扎琳·巴娜吉发明了一种"内隐联系测验法"(IAT),用于测试人对于不同种族的内隐歧视。

在IAT测试当中,人们需要快速地对黑人、白人面孔与积极词汇(如花朵、兔子)或消极词汇(如枪支、垃圾)进行配对。倘若被试在对黑人面孔与花朵、兔子等词汇的配对速度更慢、错误率更高,则说明被试对于黑人与消极词汇产生了内隐联想。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超过300万人次做过这个测验,统计结果令人震惊。比如,有超过75%的白人和亚裔受试者倾向于把黑人与消极建立联想,而在黑人受试者中这个比例居然也达到了50%。

不得不接受的是,除了我们平日深恶痛绝的种族主义者,也有许许多多自认为对于不同种族不抱有偏见甚至是标榜平权、提倡平等的人,在内心也无意识地给黑人和白人做出了不同的价值顺位。



不仅如此,种族的内隐偏见也能比较好地预测人们未来的种族歧视行为。分析结果表明, 对种族、性取向的外显与内隐偏见间的相关较高(rs>0.45) (Nosek & Smyth, 2007)。同时《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2009年发布的对1.5万名被试的研究发现,“内隐联系测试法”相较于直接发问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更能预测被试者的种族歧视行为。

正如同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所言,我们难以察觉到的潜意识,总不知不觉地支配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很难保证,这个藏在我们心中小小恶魔在未来不会驱使着我们点燃歧视的火把。




我们该怎么做?



   1.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内隐偏见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于外显信念,内隐系统的调整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情景刺激才能逐渐改变。同时Plant和Devine (2009)在研究中写道,“要打破偏见习惯, 个体必须先意识到自身的偏见态度。”

了解并接受自己无意识中存在的内隐歧视,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出主观判断的时候多留一个审视自我的眼睛。

“我刚刚的举动是否会有些偏颇?”

“尽管没有主观上的恶意,

我的举止是否无意地伤害了别人?”

这样的反思在对于控制我们自己外显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2.增加群际接触   群际接触包括真实接触(actual contact)和延展接触(extended contact)大量研究表明,真实的群际接触能够有效地改善群际关系,降低内隐偏见。但由于真实的群际接触干预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心理学家把更多的研究关注放在间接的接触形式,也就是延展接触上,比如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结识不同种族的伙伴,甚至是了解有关不同的种族的资讯和故事,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内隐偏见。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心中的有意无意的偏见,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某个群体不了解,而偷懒的大脑便通过用刻板印象概括群体的方式来填补我们对其认识上的空白。

因此我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接触陌生的群体,为的是去体会群体背后那些独特鲜活的个人,当我们不断地接触到群体中反刻板印象的个体的后,我们过去藏在心中的内隐偏见才会慢慢地土崩瓦解



   3.教育   Raabe等人的元分析表明,在童年的早期,种族的内隐偏见就已经存在并且趋于稳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化的社会和道德规范开始调控行为,儿童会开始根据环境中的规范压力来进行自我监控。

因此对于许多儿童来说,尽管心中有偏见,但外部社会道德压力也会驱使着儿童做出无偏的举动



所以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营造一个对歧视有更多道德压力的环境?答案是让关于种族议题的引导和反思再多一些

心理学家popiolek等人曾在中学的英语课里添加了关于反偏见的干预,他们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进行关于种族社会议题的讨论,研究者发现,仅仅是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感受到种族矛盾的存在及其危害都会提升其对于自身歧视行为的道德压力,从而降低偏见和歧视的程度。

这是因为,没有人会天生的固执和残忍,人类强大的共情能力使人们在看到不公和伤痛时都会感到恻隐。可是很多时候,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都会因为敏感而在学校的课堂中缺位,许多孩子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不同种族截然不同的态度意味着什么、又会伤害了谁?

所以成人的引导很重要,引导儿童看见问题以及在问题当中建立一个反种族主义、包容性的规范十分重要。



歧视是个还需我们不断反思和挖掘的话题,今天的文章是想带领大家在痛斥m国白人警察赤裸裸的歧视和不公的同时,反过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那个不曾被发现的魔鬼,用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歧视,其实也是用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自己。

愿有一天我们都能相互牵着手,心里只有你我,没有肤色。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哈佛大学的内隐联系测验"(ITA)。其中还有包括关于性取向、性别、职业等多方面的内隐偏见测试,借这个机会来了解自己吧。


-END-


编辑 | ayede排版 | 一个橙子审核 | 水泽木兰图片 | Maggie Chiang参考资料:[1] 壹心理. 哈佛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2]HR圈内招聘网. 内隐偏见:M国警察对待黑人的暴力执法何时能休?[3]胡金生,王鸽.儿童种族偏见的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00-204. DOI:10.16216/j.cnki.lsxbwk.201502200.[4]杨廙,胡金生.内隐种族偏见的干预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1):2064-2072. DOI:10.3724/SP.J.1042.2013.02064.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怦然心动的秘密:吊桥效应
  诶?最近怎么老看见ta?
  关于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复学前后心理普查的通知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