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看见你就很讨厌
“讨厌”
这种情绪
像一块苔藓
是生长在人心的角落里的
它也许偶尔会爬到手机屏幕上,藏在日记本里,或在低声私语中生长。
它不能像快乐一样,在阳光下痛痛快快地释放出来;
它一旦见了光,冷战、争吵或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也就如影随形了。
我们固然讨厌他们,甚至在背地里和家人朋友将这些人骂了个遍,却很少有人会真的光明正大地对他们说:“我真的很讨厌你!”
讨厌能够光明正大地说出来吗?
它又是怎样从我们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呢?
#1
讨厌,是人人都会产生的基本情绪
在心理学领域,“讨厌”一词更多地用“厌恶”“厌烦”等专业词汇替代了。
冯特、施洛伯格、普拉切克等心理学家都曾进行过情绪维度和分类的探讨。其中罗素(Russell,1980)认为,情绪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和强度。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厌烦是一种不愉快的、中等强度的情绪,它的强度甚至比悲观、沮丧更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也在20世纪70年代初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出11种人类的基本情绪,其中就包括了厌恶。
可见,讨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一种基本情绪。研究表明,它的识别与表达中枢可能在我们大脑的岛叶皮层(insular cortex)。前岛叶受损的患者既无法表达自己的讨厌情绪,也无法识别他人的讨厌情绪。
换一个角度说,当你感受到他人的讨厌情绪时,一般而言,你也是有能力表达自己的讨厌情绪的;当你表达了对他人的讨厌时,也要做好他人识别了自己的讨厌情绪后,也同样反馈出讨厌情绪的准备。
为了避免关系破坏可能引起的诸多未知麻烦,很多人选择了让讨厌藏在暗处,任由它在心里默默发酵。
#2
讨厌的产生,也是悄悄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有些人产生讨厌的情绪呢?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 TA冒犯了我,我就讨厌TA呀!」
这的确是我们讨厌一个人最直接的原因,但是更深层的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认知偏差,以及人的生物本能——攻击性释放的需要。
利益冲突
01
人类社会的生存资料总是有限的,哪怕是太阳也会有终结。为了追求更加优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在这种利益的冲突之下,身为打工人,难免对“侵害”了我们个人利益的老板产生讨厌情绪。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02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对方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心里就是莫名地讨厌TA。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首因效应
研究证明,人们会对初次印象中获得的信息更加重视,而且人的知觉有综合的倾向,会自动地对有限的第一印象信息加以想象,以形成更完整的印象。
尽管我们的想象并非事实,但往往我们就会把它当做真相。所以当我们第一次和某人交流时,对方给我们留下的不良印象会在我们的图式中被想象加以填充,形成的就是更消极的完整印象,我们也就很容易讨厌这个人。
2.TA具有我们心里“坏原型”的特质
我们讨厌的人身上,也许隐藏着我们不堪回首的负面经历。如果我们常常对固定类型的人群存有讨厌心理,那么这有可能归咎于我们在成长经历中建立起来的“坏原型”的泛化。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将对方所具有的某一方面特征进行放大,并泛化到其他的系列特征,以偏概全,导致对他人的评价有失客观公正,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其本质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
4.投射效应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你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这句话用于形容投射效应再贴切不过了。
投射效应,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归于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以己度人,认为自己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具有这种特性。
可以看出,投射效应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认知偏差。而导致投射效应的,其实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
(1)我讨厌这种特质,以证明我不是这样的人。
我们用否定他人某些特性的方式来感知自己,是一种“负性移情”的情绪体现。
当我们和朋友谈起我们讨厌插队、乱扔垃圾、随口吐痰的人时,其实也暗含着我们自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们自己会遵守公德的意思。
(2)我要先讨厌TA,因为我觉得TA可能会有对我的负面评价。
这是一种用强调他人不如自己或者和自己一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投射方式。
在比我们优秀的人面前,我们会感到压力和自卑,这种“比上不足”的感觉会降低我们的自尊感,最后就可能以“讨厌” 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宿舍里有人比你起得早去图书馆学习,你也许会对自己的晚起感到自卑,担心自己被认为“懒惰”,自尊水平有所降低,因此就会对这个人产生“讨厌”的情绪。这时有人就可能会通过比对方晚回宿舍等方式,让自己在这种社会比较中提高自尊水平。
(3)我讨厌TA,所以我可以远离TA身上那些让我不舒服的特性。
有的人身上也许具有我们无法适应的特性,这和我们不愿承认自己拥有这种特性不同,它会给我们带来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
譬如喜欢对他人冷暴力的人,我们会在和TA的交往中受到伤害,因此我们会选择“讨厌”TA,以让自己远离这样的伤害。
攻击性释放的需要
03
弗洛伊德认为,人人身上都具有“死本能”,一种指向他人,一种指向自己。这种“死本能”中蕴含了毁灭的攻击性,有着破坏的倾向,是人的生物本能。
但是人在具有“死本能”的同时,还存在着“生本能”,即具有自我保护的机制。因此,“死本能”中蕴含的攻击性更多地会向他人释放出来。
由于文明社会规范的约束,我们往往不会对他人直接表现出破坏行为,但我们可以通过“讨厌”他人以将自己的攻击性释放出来。
#3
我们要做不会讨厌的“圣人”吗?
在气头上说服自己不讨厌一个人,我们的意识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哪怕不是在气头上,强硬地要求自己不讨厌一个很讨厌的人,反而可能激发我们对自己的叛逆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讨厌情绪共处呢?
假如这种讨厌情绪并不严重的话,我们大概做点其他事情就把它忘掉了,这并不需要我们把它当事儿来处理。
但是当这种讨厌的情绪在我们没有和对方共处一室时,仍阴魂不散地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我们就需要想方设法对它进行排解了:
转移注意。这是大多数人应对负面情绪的基本操作,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卓越功效。
当我们因为讨厌某个人的情绪而无法专注于眼前书、手中笔时,我们就需要做一些能够舒缓身心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唤回对我们本身的关注。
离开讨厌的人所在的地方,冥想、做瑜伽、听音乐、看电影、跑跑步……只要不继续和对方或更多人发生冲突,我们都可以尝试。
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恰恰也获得了一次认识自己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心里和自己对话——
我为什么那么讨厌TA呢?
TA身上的哪些特性引起了我对TA的讨厌呢?
我身上会不会也有这种特性呢?
……
通过与自己对话,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身上值得一改的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把讨厌的人当做成长路上的工具人,让他们作为镜子,成就更理想更美好的我们。
我们虽然做不到完全消灭讨厌情绪,但是为了更和平的生活环境,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维持面子上过得去的关系,让我们的讨厌表现得不至于太过明显。
如果我们不方便向亲朋好友倾诉这种讨厌,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情绪记下来,并在自己克制了讨厌情绪的表现后及时给自己奖励,让自己能较为平和地与讨厌情绪相处。
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我们明确自己讨厌的是个坏人,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我们对此人应当远离,并及时寻求保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最后,如果以上的方法都没有办法减轻我们的讨厌情绪,而它又确确实实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们还是应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及早解决隐患。
每一束讨厌的花儿之下,都跳动着一颗害怕受伤的心灵。我们会讨厌一些人、一些事,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吧,在讨厌的盔甲中,我们将所向披靡。
-END-
编辑 | 唧嘁嘻
排版 | SAGE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함주해 Haamjuhae 网络
参考资料:
[1]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蔡厚德.生物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
[3] 许晓青编著.人际关系管理事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
[4] 壹心理:答疑馆 | 遇到讨厌的人,却开始讨厌自己,责怪自己?
[5] 壹心理: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就很讨厌?
[6] 哔哩哔哩——心理学剖析你的暗黑欲望:我为你的不幸而快乐!【菜刀妹】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