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而又自信”,好像是有原因的!丨什么是自我服务偏差?
大家晚上好呀,还记得“普通而又自信”这个梗吗?
这个段子可谓是深入人心,最开始是脱口秀演员杨笠在舞台上调侃“普信男”,如今早已衍生出“普信女”。
抛开性别,我们今天想和你聊聊蛮多人都有的“普信倾向”,到底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这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最近了解到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自我服务偏差”,醍醐灌顶,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一、什么是自我服务偏差?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服务偏差的定义为:当个人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人们会主动选择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另一边又欣然接收来自成功的赞美。
如:
面试如果通过,是因为自己既努力又优秀,如果失败,就是因为面试官太苛刻,运气不好;
交通事故的司机们总是这样描述事故: “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就跑了”、 “我刚到十字路口,一个东西忽然出现,挡住了我的视线,以至于我没有看见别的车”;
亲密关系里发生争执,总是因为对方不够细心不够投入……
这种将肯定结果归于内部原因、否定结果归于外部原因的倾向,就是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戴夫·巴里曾说:“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无论年龄、性别、种族、信仰、经济地位或宗教背景,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人们普遍倾向于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尤其是当取得一些成功的时候,而做错事后会则会选择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二、自我服务偏差具体表现
自我服务偏见发生的范围很广泛,效应也很强烈。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积极和消极事件归因上,在加工和自我有关信息时,很容易就出现一种潜在的偏差。
为了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我们还会在无意中扭曲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1
对未来不切实际的乐观
明天下午才交论文,今天先刷会儿剧,半天够用了。
这个月先借一笔小额贷款买买买,下几个月分期一定能还上。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一定可以坚持每天都背100个单词的。
……
间歇性踌躇满志,经常性侥幸心理。
每年开头的立的flag到了年底查收发现无一完成。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意志力超出常人。道理都懂,但在既有事实面前,我们只是重蹈覆辙。
2
认为自己优于大多数
读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肯定是自我服务偏差的特例?这一点也属于自我服务偏差哦!
人们的偏见会使他们无视自己已经带有的偏见,并称自己已经避免,会认为别人才持有这一偏见。此外,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总高于平均水平(better than average)。
人们在评价自己时,都倾向于给自己戴上一层玫瑰色的滤镜,不论是在技能方面,还是性格方面。
这种夸大还体现在,当对比人们的自我评价与旁观者对其的评价时,大家对自己的几乎总是比他人更好地评价自己。人们在被要求描述自己的优点时,也比描述缺点时更加详细和具体。
如:我比我的同伴更细心;我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3
对控制感的错觉
会高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环境以及事件结果的影响力——我们往往高估了周遭一切的可控性。
如:在面对一些恶性社会新闻时,觉得如果换成自己,肯定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4
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当我们为进一步增强自我形象时,会更倾向去过分高估或低估别人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过分高估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即“虚假普遍性效应”。
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得不错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常人的,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自我形象的效果,即“虚假独特性效应”。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三、为什么会陷入自我服务偏差?
01
自身加工和记忆有关个人信息的副产品
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需要我们回忆、评价别人,这无疑增加了中间出错的机会。
02
自我服务的需要
处于对自我能力评定的渴望、对验证自我概念的渴望以及对提高自我形象的渴望,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会极大程度上促使一个人采用某种维护自我自尊的方式来继续行事。
此外,我们的时间、精力、知识和活动范围都是有限的,这导致我们不得不使用一些能快速对周围环境做出判断的工具,正如自我服务偏差——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就可以回避思考和自我改善,简单粗暴地看待问题。
四、自我服务偏差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自我服务偏差是一种趋利的归因方式,更倾向于自我的提升。
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对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觉
有助于缓减压力和焦虑
降低患抑郁症的几率
但自我服务偏差并不都是好事,处于盲目乐观下的人会变得比平时更加脆弱与荒诞。
因为乐观,会选择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因为盲目,往往更不会去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
此外,合作顺利时将功劳归咎于自己,出错时归咎于他人,无视他人的付出和贡献,这对我们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
若将自我服务偏见应用到一个群体,可能会导致一个群体的解散。一支乐队里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支撑起全队的灵魂人物,过分高估自己对乐队的贡献,这将会是乐队解散的主要原因。
写在最后
当我们盲目自信时,看自己往往带有美化滤镜,同理,如果我们把自己放置在焦虑和与他人的对比之中,又容易不断否定自我。
“当局者迷”,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妨跳脱出过度主观、自我服务偏见的桎梏,站在第三方视角,透过表面的情绪传递,找到自己在“盲目乐观”和“过度自卑”中间适度的位置,看见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谦逊,与其说是虚伪的延续,倒不如说是不太在意自己。
它一方面让人们自由地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END-
编辑 | 唯小维
排版 | Asterism
审核 | 桃子
图片 | 透明塑料袋
参考文献:
[1]张韶民.我好,你坏——如何理解及避免自我服务偏差[J].心理与健康,2020(11):70-71.
[2]〔美〕戴维·迈尔斯 . 侯玉波 , 廖江群 , 译 . 社会心理学 [M]. 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14.
[3]智倩玉. 自我服务偏见[J]. 青春岁月,2019(22):231.
[4] 社会学了没丨《女心理师》大火,病人竟是我自己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