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哀悼丧失、双相情感障碍…《女心理师》里的心理学(三)
好久不见,您等的《女心理师》特辑更新啦!
复习第一期请点击:短焦、房树人、惊恐障碍、钟情妄想…《女心理师》里的心理学(一)
复习第二期请点击:贪食、木僵、内归因、认知三联…《女心理师》里的心理学(二)
感谢喜欢!那就让我继续为你们带来《女心理师》的小知识吧!
① 关于女主贺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 “我对xxx ptsd了。”你一定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的评论吧。但是,你有了解过它是什么意思吗?
如今,ptsd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网络热词,网上说的ptsd指的是某个有影响力的事物,在过去很长时间之后,依旧有热度,有话题。“我对xxx ptsd了”实际上就是指某个事物在很久之后依然对你有深刻的影响,类似于你只要看到某个事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些什么,或者一直睡不着,这些就是影响之一。
而女主妈妈帮女主贺顿向一位心理咨询师咨询时,这位心理咨询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心理学中,这个词其实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简称。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PTSD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家庭、社会、遗传等因素都可能会使一个人产生该症状。以女主贺顿为例,她由于小时候与弟弟坠河,母亲救了她而没有余力救弟弟而自责多年,因此每每接触到水、封闭空间都会激活应激反应。
重大创伤性事件往往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但这种事件的发生也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或身边人有没有应激障碍,可以通过PTSD的核心症状初步检测: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
如果你认为自己或身边人有上述症状的话,建议及时就医或者咨询心理咨询师。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而药物治疗也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加强心理治疗,两者的联合使用应成为第一选择。
② 关于男二母亲的“双相情感障碍”
在剧中凡是涉及男二叶家辉母亲的事件,总是会反复提到这个词:
之前在看剧的时候,小编看到弹幕上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双相情感障碍是指男二母亲同时爱着两个人吗?”虽然说这个词确实是有一点迷惑性,但这样的解释绝对是不对的。
双相情感障碍是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病发时会有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交替出现,在发病过程中,有时以躁狂型为主,有时以抑郁型为主,因此才有“双相”一说。躁狂型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涨的,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
在剧中男二母亲的心理咨询师姬铭聪还提到过这个词——I型双相。
什么是I型双相?通过这个词我们还可以再多了解一些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分类:
1.双相Ⅰ型
患者有抑郁症的表现,并且有典型的躁狂发作,特点为重躁狂重抑郁,但主要是以躁狂为主,病程持续一周以上的情况为双相Ⅰ型。
2.双相Ⅱ型
有躁狂的表现但并不严重的情况,病程不到一周,典型特点为的轻躁狂重抑郁,属于双相Ⅱ型。
3.混合相
患者同时出现典型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是常见的心境障碍,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也有所升高。该疾病发病时可能伴有焦虑、冲动和药物滥用。并且,双相情感障碍易被误诊,若治疗不当或未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状态。
在平时生活中,要给予患者合理的精神引导,基于患者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怀,减少自我伤害行为,并提高其遵医行为,从而间接促进康复进程的缩短、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帮助其更快回归社会。
③ 关于女主母亲的“哀悼丧失”
女主妈妈向心理咨询师坦白自己是帮女儿咨询并与其敞开心扉时,该心理咨询师告诉了她自己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哀悼丧失”是什么呢?
哀悼丧失,是处理和消化丧失、离别和悲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焦虑、内疚、愤怒、抑郁等。生活中有大量的分离:出生、与父母分离、与爱人分离……每一次分离,都是丧失,而丧失的极致则是生离死别。面对丧失,我们会有各种消极情绪,如果情绪得不到处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哀悼者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常沮丧、对外在世界不感兴趣、丧失爱的能力、自我评价降低、期待受到惩罚。他们常常认为,自己生活幸福是对逝者的背叛。因此,哀悼者会拼命自我攻击,以减轻负罪感。
哀悼不是病态,而是人的正常反应,一般来说会有四个阶段:
1.麻木阶段
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到一周,而且可能会被极度强烈的痛苦或愤怒的爆发打断。例如在得知重要的人已经去世的消息,家属会对医生爆发出强烈的愤怒、痛苦的情绪。
2.渴望和寻找丧失个体的阶段
这个阶段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是哀悼的早期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哀悼者可能会在两种心理状态之间来回转变:一方面相信死亡已经发生,感到痛苦和绝望;另一方面不相信死亡已经发生,然后迫切的寻找和恢复已经失去的个体。
3.希望破灭和绝望阶段
感到绝望,陷入抑郁和冷漠中。
4.重组阶段
反复去想丧失是如何发生、为什么发生,强烈地想念我们失去的亲人或爱人,情感上会经历强烈的波动。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中指出,哀悼的本质是从“对象丧失”到“自我丧失”的过程。对哀悼者来说,任何人为的干预不仅没用,甚至有害。从表面看,哀悼者因为丧失而痛苦,但实际上,真正痛苦的是失去至亲引发了自我丧失。由此,对象丧失变成了自我丧失,哀悼者的内心,上演了一场自我认同与自我批判的战争。
所有的反复和痛苦其实都是正常的,帮助我们逐渐意识和接受丧失也是永久性的,但想要走出哀悼丧失的影响,就必须要重新定义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
如何定义呢?《悲伤的力量》提出的“力量支柱”概念可以作为参考。努力担当起原本并不习惯的新角色,建造新的精神支柱,培养新的生活技能,如重建社交生活,重新变成家庭经济来源等。
如果你正处于这类情绪中,尝试给自己一些时间,尊重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接受新的挑战吧!
随着《女心理师》播出结束,
我们的《女心理师里的心理学》特辑
也暂告一段落啦!
但有趣、有意义的心理学知识分享还在继续!
如果你也觉得这个特辑很棒,
给辛苦的小编留下一个小小的赞和在看吧!
-END-
编辑 | Remii
排版 | Duuuer
审核 | 桃子
图片 | nam.sooo
参考文献:
[1]美国医学会编写;刘琼,周瑞译,轻松告别抑郁症[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9.
[2]杨素萍主编,常见慢性病预防与控制[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
[3]张午甲,陈华亮,高野,王洛伟.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06):592-594.DOI:10.13517 /j.cnki.ccm.2021.06.008.
[4]简单心理:当生命的一部分离我而去 | 如何面对丧失和哀悼
[5]黄菲.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01):13-16.DOI:10.15912/j.cnki.gocm.2022.01.005.
[6]豆瓣:什么是哀悼丧失?对死者最好的告别,就是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7] 百度百科:创伤后应激障碍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