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22 | “我似乎很难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来咯来咯,《请回答2022》第四期来啦!本期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不安和困扰——
有的朋友不喜欢自己现在的专业,无法和自己和解;有的朋友不能够悦纳自己的不完美;有的朋友不会和上级相处...
面对这些问题,咨询师们都是怎样回复的呢?让我们看看这一期的来信和咨询师们的精彩回复吧!
01
“我无法和高考分数和解”
来信:
我很后悔高考没有填本省的学校,看着我的朋友们在自己的出生地读的专业都是自己喜欢的,我就非常后悔为什么要跑到离家一千多公里的省外读一个未来没有前途的专业。
小红书上都在和高考分数和解,但我想我可能和解不了,我觉得我和高考志愿和解不了,我总是时不时后悔,一旦后悔这种负面情绪就蔓延开来影响到我的心情。
——小ggg
咨询师回复:
同学你好,这种感觉我非常能理解,因为曾几何时我也有相同的感受。
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心理学也是一个看不到前途的冷门专业,我还记得去看望高中老师时,我说了两遍我读的是心理学,高中老师都说:“嗯,经济学好”。
老师在无意识中都不想承认我这“没有前途”的专业。
后来又离开了本省继续读研究生,来自专业的高要求,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面对人生地不熟的求学环境,对比在家乡或工作或继续求学的同学,不禁“悲从中来”,每个早上醒来都希望我能回家乡,这些经历是场梦该多好,后悔情绪日益弥散……
但慢慢的我发现,若没有在现实中逃避,我就不断增长了耐受痛苦的能力。
并且在心理学学习中,我发现在应用版块,特别是对于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如何让心去工作,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活力这部分打动了我。
这是在大量理论和枯燥实验外我发现的适合自己的新路径。
然后,我慢慢地去找各种机会实践去参加各种提升培训,不断累积相关经验,直到现在,我发现心理学是我热爱的有前途的,而且我是真的可以把它称之为一个事业。
所谓事业,就是可以在阳光下行走的,能够利他利已的一个事情。
但这个,是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所想象不到的。
所以,事情本身不是背井离乡求学的苦,不是专业没有前途的愁,和对自己选择的悔,而是我们一旦陷入后悔情绪中就无法再清晰明了看待事情,看不到事物变化的可能,在迷雾中求不得的痛苦。
世界万物,都在变,现在认为没有前途的事情,未必没有前途。
“后悔”这个念头,由不得你想,它就会飘进了我们的脑海,你越不想去想它,它越来。
那么,当这个念头来的时候,我们不要执着在上面,不要再在这个后悔的念头上派生更多的负向想法,不要派出生更多念头:我当时为啥要来广州读书?我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啊?家乡同学多幸福,我多么不幸啊!
一旦开起了这样的一个认知系统,我保证一定会让我们:尽享烦恼与痛苦。
当这些后悔的念头又飘进脑海,不要和它纠缠,不要再派生更多负向想法,就让它飘走就好。我们回到当下,就可以做到这点。
此时此刻,该干嘛干嘛,你可以顺手拿起水杯,喝一口水,记得要慢慢伸手拿水杯哦,慢慢把水杯送到嘴边,慢慢喝水。
此时只是喝水,细细去品尝水的味道和温度……,回到呼吸,静一会儿。
像孩子般带着好奇和天真去观察你的呼吸,你会发现堵塞在胸口的气息会在我们单纯的观察下,慢慢调节,慢慢更深更缓慢更均匀……把心安在呼吸上,你的念头也就平息下来。
你也可以看向你身边的一朵花,抬头看一朵云,一个回神,你就在当下。
回到当下的妙处就是:那些像漩涡一般后悔的念头,就此打住,暂时平息下来。
随着你回到当下能力的提升,慢慢地,你会观察到念头升起又消亡,即可生即可灭,你该干啥干啥,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回到生活中,不去想要和解啥,因为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和解。
在这条回到当下拿回自己主动权的路上我们都是同路人,也欢迎来心理咨询中心,我们一起观呼吸,一起喝水一起漫步人生,不断练习和提升我们回到当下的能力,一起恢复生命本有的活跃状态,看到那无数的可能。
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祝菡
恢复你生命本有的活跃与光彩
02
“我似乎很难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来信:
我是一名研一学生,性别女,性格比较内向。从本科以来一直很努力,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勇于尝试,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但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特别是读研以后觉得自己表达和演讲能力欠佳,一直很难提升(可能是因为中小学阶段不重视)。每次在讲台上展示完以后很在意听众的想法,生怕别人觉得自己没表达清楚。
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包括长辈以及同龄人。
越是这样就越对自己不满意,陷入了一个怪圈,甚至会去和别人作比较。
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还有兴趣特长、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等诸多方面,总觉得做的没有别人好。
因此经常感到郁闷,甚至觉得身边人不太能理解的那种郁闷。
一直想改变自己,接受和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可是发现自己很难做到。
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
之前有了解过完美主义者,可是我发现自己好像又不是事事追求极致的完美,而是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
身边的同学都说我很优秀、很自信,可是我却知道自己有多么的不自信。我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匿名
咨询师回复:
朋友您好,感谢您的来信。
虽然你在信中提到你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特长、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欠佳,但我彷佛看到了一个在学习和生活中疲于奔命的身影。
这个身影或是在成绩单上名列前茅,或是在各类竞赛的答辩现场中熠熠生辉,抑或是在人际社交中如鱼得水;
但我也同时看到了深夜时被窝中的啜泣,DDL前键盘上快速飞舞的手指以及考试前焦虑的踱步。
我不知道这些画面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但我想,疲惫一定是真实的。
拼尽全力成为众人心中“完美的他者”怎么可能不疲惫呢,但是,若真能成为“完美的他者”,“我”又是谁呢?“我”又在哪里呢?
几千年前苏格拉底说了一句“认识你自己“,可惜大多数人在成为他人的路上奔波劳碌。
所以,停下来吧,好好的感受当下吧,感受今日温暖的阳光,听听窗外的鸟啼和虫鸣,看看朋友脸上灿烂的笑容,给自己寻一片休憩的净土吧。
所以,停下来吧,好好地与自己对话吧,看看自己的疲惫,听听内心的声音,也许这颗心已经被你遗忘很久了,但如果你能真诚地面对这颗心,相信你能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朋友,我绝对相信你的优秀,但除了优秀之外,我更愿意你是一朵也许有缺憾,但足够独一无二的烟火。
咨询员:郭蒨岚
自己能走多远,
就能带来访者走多远。
03
“我不知道怎么和上级相处”
来信:
咨询师好!我觉得每次和老师们或上级的相处会非常困难,每次沟通都会反复斟酌,很不安焦虑,会觉得自己让对方比较有距离感。
我不知道如何克服这种面对领导权威的恐惧感,和在日常生活中给别人产生的距离感。
——小x
咨询师回复:
小x你好!很开心能有机会在这个问题上跟你一起交流探讨~
我们先从心理学上对这个问题解构一下。在你的来信中,我提炼出了几个关键词:“领导或老师”、“不安焦虑”、“距离感”、“权威”。
从用词中能感受到,你会希望通过良好的相处方式来跟“领导或老师”拉近“距离感”,这里面是有所期待的。
因为“领导或老师”往往代表着“权威”,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提升都有着蛮大的影响力。
但也正是有了期待,我们就会担心期待落空,这种对结果的担心会让我们产生“不安焦虑”,“不安焦虑”又会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的紧张,真到沟通的时候就更加不知所措了。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点还是落在了我们对“距离感”的理解上。
回想一下,高中入学时第一天看到班主任,我们往往都是比较严肃拘谨的;毕竟是掌握班上生杀大权的老师,还是得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但随着不断与班主任相处,我们开始了解老师的风格与原则,甚至可以跟班主任开玩笑了,“距离感”不知不觉就拉近了。
你一直都是你,班主任老师也没有变化,为什么“距离感”却缩短了呢。
关键在于不断的相处中,你对对方的“了解”加深了,也就能够更放得开地去进行表达,去使用那些让你自己舒服的相处方式。
因此,“距离感”由两个人的熟悉程度而定,拉近与别人“距离感”最好的方式,就是更多地与对方打交道。
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试误说”——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与人拉近距离的过程同样如此,正是在你们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对方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反应,不断了解对方,从而找到与对方更加舒服的相处方式,两个人也就能走得更近。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勇于尝试越挫越勇的追求者更可能抱得美人归,但那些一直在等待时机的单相思却容易无疾而终。
所以“舔狗舔到最后应有尽有”也是不无道理的,咳咳咳,跑题了。我是想说,谨慎虽好,但“尝试、失败与改进”才是成长的根基。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回信吧:
“克服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恐惧,加油,奥利给!”。
中心咨询员:黄浩成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看完本期的来信和回信,
你是否有什么感悟和收获呢?
你是否也有难以和自己和解的烦恼呢?
欢迎来信《请回答2022》。
-END-
编辑 | 暮予安
排版 | ame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谢琪
图片 | 网络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