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私信发到工作群之后……
✦
想象一下这样子的场景:
在自习室里学累了,准备刷视频的时候,发现手机声音没关,周围的人齐刷刷地看着你……
今天难得早起很早就到教室,抢了前排,直到老师开始讲课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教室……
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自己却睡得正香……
不小心把发给伴侣的话发在了工作群,而且已经超过了撤回时间…..
又或者在饭桌上讲了一个你压箱底的笑话,却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
这样的“社死”时刻,足以让你感到尴尬,但我相信或多或少你都有过同样的经历。
而这种尴尬的感觉,如果没有那么强烈,可能会成为你未来聊天中的谈资,但有些事情,或许停留在你的记忆中,让你久久难以忘怀,只要一想起来,就觉得难为情。
例如:
“穿了一条精心挑选的裙子去参加朋友的宴会,到了才发现,因为出门太急,裙子的后摆塞了打底裤里。”
“和朋友一起跑步,还没跑到10步,就撞在了电线杆上,却忍着疼痛告诉朋友:我没事,坚持跑完了全程。”
这样的经历,如果没有人提及,你宁愿它永远不被别人知道。
而一旦有人公开暴露了你这样的记忆,或者某些事情唤起了你的记忆,你真的会觉得当时“尴尬得脚底抠出了三室一厅”,有点像羞愧再加上一点焦虑的情绪。
而这一切,都和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话题有关——尴尬。
与“焦虑”、“抑郁”等名词相比,你可能很少听说专门研究“尴尬”这种情绪。
因为我们就算不知道它的清楚定义,但是好像已经可以熟练使用了。
遇到尴尬的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选择逃避,经历过一次就再也不想要提及,最好都不要有这种经历。
但是情况就是如此尴尬,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尴尬什么时候会降临,防不胜防。
它就像是一个“警报器”,让我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然而,尴尬通常与羞耻、内疚、悔恨、焦虑等情绪相结合,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情绪”,它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
既然无法摆脱,那我们就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比如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而在具体地提出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尴尬”到底是什么?
“尴尬”这一词,在中古英语中的原意,是“错误的方向”。
尴尬是一种与轻度至重度不适相关的情绪状态,通常在某人犯下(或想到)被他人目睹或向他人透露的社会不可接受或不受欢迎的行为时经历。
而尴尬情绪的产生,关键不在于我们犯下了错误,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中都有着一种对自身形象的设定,一旦现实情况与我们自己的设定不符,我们就会觉得尴尬。
上个世纪,有一批人类学家,跑到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去考察原始部落,他们带了很多现代社会才有的记录工具:镜子、录音机、摄影机、照相机等等,把原始人的形象、声音都录下来,再回放给他们看。
结果发现,这些原始人吓坏了。
原因在于,原始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截然不同的自己,这种震惊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其实,就算是我们现代人,也依然有着类似的恐惧。比如,我们在给朋友的视频电话中,打开了前置摄像头,突然发现
“我这么丑的吗?”
一种难以形容的尴尬情绪,呼之欲出。
而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这种尴尬的情绪呢?
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的“拟剧论”来理解。
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舞台和后台,舞台上发生的,都是我们想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景,展现的都是我们期望观众看到什么样子的我们。
而后台是为了舞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舞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一般你在后台才会卸下伪装,做回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把后台上的事情搬到舞台上,尴尬的一幕就将上演了,后台和舞台穿帮了,而你一般会为了把戏演下去,维持观众中自己的理想形象,就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即使你感到十分尴尬或者不舒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在撞上了树干之后,还能假装自己没事,一直跑下去……
好了,终于到了如何解决尴尬的问题。
这里,给大家三个小建议。
1.“yes,because”
这个句式,可以用来化解日常生活中的尴尬,意思就是“正是如此,因为”。
我们先接受已经发生了的尴尬,进入当下的这样一种设定,然后给出一个理由,说为什么会这样。
奥巴马就用这个方法,缓解了在公共场合的尴尬。
2013年,奥巴马在以色列给大学生发表演讲,突然有大学生大声抗议闹场,安全人员随即将其架离会场。
而奥巴马说:“事实上,这是我们事先安排的,这样才让我感觉像在美国一样。”一阵哄堂大笑之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没有人闹场,我会觉得怪怪的。”
就这样,他巧妙地通过“yes,because”阐述事实,并且用为其找理由的方法化解了尴尬。
而即使尴尬还没有发生,我们也可以想象自己在尴尬的场景中,这有点儿像心理治疗中的“暴露疗法”——重复接触负面、厌恶或正面刺激后,它会减弱对负面、厌恶或正面刺激的情绪反应。
而我们通过不断地让自己“暴露”在各种令自己觉得尴尬的场景中,在一定程度上,或许真的可以做到情绪脱敏,从而让自己做到“预防尴尬”。
2.不要过分纠结尴尬中的细节,
而要牢牢记住你的最高任务。
西恩·贝洛克(Sian Beilock)曾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她指出:在较大压力的情况下的担忧会剥夺人们通常必须集中注意力的记忆或认知能力。因为拥有更多工作记忆的人更依赖他们的脑力,所以他们会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在遭遇尴尬的情形,如果我们一直陷进了其中的漩涡,会被拉的越来越深,甚至你想象中的不好的情况,就真的大概率会发生。
所以,当我们当中演讲出现意外时,我们只要牢记我们的最高任务是积极地表达自己,或许就能在尴尬的场景中逆风翻盘,让尴尬反而成为成就你的事情。
3.自我同情,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这个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玄乎,但是值得你尝试,它对于那些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陈年尴尬”十分奏效。
自我同情,这个概念由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博士提出,她是《静观自我关怀》一书的作者。将她说的自我关怀的方法用在对付“尴尬”上,你只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可以拿出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完成接下来的练习:
首先,你想想有没有其他人,经历过的相似的尴尬的事情;
接着,想象你亲密的朋友因为“尴尬”而感到十分糟糕的时候,你会如何回应你的朋友(尤其是当你处于最佳状态时)?请写下你通常做的事、说的话,并注意你通常与朋友交谈的语气。
想想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你如何回应自己?写下你通常做什么,你说什么,并注意你自言自语的语气。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因素导致你以如此不同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呢?对待朋友的时候,你往往会耐下心来表达关心,安慰;而到了自己身上,却总是指责和谩骂。
为什么不尝试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呢,看看会发生什么?
一旦你获得这样的思维转换,你就会发现,羞愧和焦虑的感觉会一步步远去,就像我们在对待别人的尴尬经历时,大概率也会表达同情。
最后,就像哲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所说:“如果我们不常常为自己感到深深的尴尬,自我认识的旅程便尚未开始。”
所以,把“尴尬”作为一种成长的警报器,合理地运用它,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 ✦ ✦
互动 ✦
Interaction
你有过什么“难以忘怀”的尴尬经历和回忆吗?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一起克服尴尬~
-END-
编辑 | Juice
排版 | Pes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谢琪
图片 | sseongryul 不热狗设计
参考文献:
[1]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不完美社交生活自洽指南》.[美]梅丽莎·达尔著,秦鹏译.中国致公出版社·未读.2021.
[2]psychologytoday:embarrassment#how-to-overcome-embarrassment
[3]https://self-compassion.org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