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级大心课优秀作品展 | 恋爱心理:“LOVE”四阶段
本学期的心理课程中,“大学生恋爱心理”这堂课触动到了我,在这节课中我收获颇丰。
课程一开始,PPT中关于“什么是爱情”的趣味解释就成功地吸引到了我。它说,“LOVE”中,“L”代表“listen”(倾听);“O”代表“only”(唯一);“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宽恕),短短的几个词,却充分概括了爱情。接下来,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恋爱中的四个阶段。
01
第一阶段:共存。
因为初始的激情,在这段热恋时期,恋人无论何时何地总希望能腻在一起。课上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了我那青涩的青春期。在我还年少无知的2019年,与一个男生早恋了。那时候我们年纪尚小,也许本质上没有分清这是不是爱情就在一起了。
阿尔弗雷德·阿徳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男女之间突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和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形成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几乎不可能长久。”
我深以为然。在我的爱情观中,我一直不太相信一见钟情,更偏向于细水长流的日久生情。于是这个故事的开始也没有太多的意外,我们是初中同学,三年同窗,在朝夕相处中培养出了感情。两个人互相喜欢,由于偶然的契机就在一起了。
高中时的小情侣,热恋期也不过是一起吃吃饭,一同散散步,周末搭伙去看个电影,却也总能在平淡的日常中品尝到些许“爱情”的甜蜜,这是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
02
第二阶段:反依赖。
这个时期会开始发生矛盾。在这段时期,双方感情稍微稳定之后,至少会有一方想要有多一点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这时另一方就会被冷落。当我在大屏幕上看到这段文字,我感觉自己瞬间就被击中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懵懂的那时,总觉得爱一个人,就要抓住一切的空闲时间与他待在一起。每当课余时间他去运动了,我都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为什么这样冷落我?”。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做作,但在荒谬中好像又是很符合大众常理的。
《亲密关系》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因为我们的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书中说,“期望=愤恨的前身”。当对方的行为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结果,终究会转变为愤恨。于是在愤恨的“挑拨”中,我们便开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比如故意地去试探对方、故意地不合时宜地发脾气等等。这些行为在一段恋情的第二阶段常有发生。
《爱情心理学》中提到,“感情中最忌讳的就是故意试探对方。倘若对自己的感情产生了怀疑,最好的办法是及时沟通,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此外,《自卑与超越》中说到:“在爱情和婚姻中,我们常会极力表现自我,将全部关注投入对方身上。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发展,而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么所得的结果一定是:我们变得趾高气昂,令人厌恶。”
也许当时的我就是这样吧。很遗憾,那时我没有上过这节心理课,也没有看过相关指导性的心理学书籍。在稀里糊涂中,我们好像还是走过了这第二阶段。
03
第三阶段:怀疑。
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在这段时期双方之间的感情容易在“爱”与“不爱”之间反复横跳。那段时期的记忆,我已然有些模糊。但还记得的是,恋爱期间开心时能带着微笑入睡,但争吵或自己生闷气时却整夜失眠。
在那段时期我自己出了很大问题,我时常性地发脾气、不讲道理;时常性地要求对方的行为;更甚者,时常性地拒绝与对方冷静沟通。可能是因为当时我们两人都不成熟(特别是我),没有办法及时处理好频繁的争吵,最后也是因为一些小事再一次爆发争吵,然后说不白道不明地就分手了。
后来我反思过,却也没有得出什么太清晰的结论。在这次心理课中,我聆听了老师讲述的身边故事,也在阅读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认识到,在一段亲密关系将进入“幻灭阶段”时,争吵已经失去了太大的意义,或许在那时我应该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的是什么?”
了解自己的期望以及其背后的需求,然后告诉自己放弃从他人处得到期待,要思考如何自己满足自己的期待。我们普遍都有爱与被爱的情感需求,而安全感是自己的,不把期待都放在别人身上,也就不会有悲伤、失望、痛苦等等的负面情绪。只有学会内省,先沉稳,而后才能爱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当时的“冷暴力”,即拒绝沟通。当时的我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只是一个劲地想着“我生气了,不想说话,等他低声下气地来求我。”这种想法实在是不理智的。
马歇尔•卢杰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暴力的沟通方式蒙蔽了体会爱的心。”
道德批判、无端比较、回避责任,这些都属于暴力沟通的方式。而在这节心理课上,我也学到了有关如何正确与伴侣沟通的方法,那就是做到非暴力沟通:让爱融入生活,尊重、欣赏、慈悲、友情、不自私自利、不贪婪、不憎恨不偏见、不怀疑。乐于互助。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不断提醒我们更专注于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这部分是我在整节课上触动最深的点。
在第三阶段分手后,我失恋了。刚开始的几天觉得没有什么,但后面越想越有些后悔,心底里很想再去联系对方,但理智告诉我好像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按照我们俩当时的情况,复合后情况也不会有什么好转。我就那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那段失恋期,对我自身来说,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失恋期才是对的。
心理课上,我对失恋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学到了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失恋。
一、失恋不失德:要对人对己高度负责。要冷静地解决问题,胸怀坦荡。
二、失恋不失智:失恋并不等于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因此意志消沉。
三、失恋不失态:聚为伴侣,相敬如宾;散为朋友,不伤和气。
四、失恋不失智:客观、理智、吸取教训。
五、失恋不失情:不是永远失去爱情。莫愁前路无知己,人生道上有知音。
04
爱情的第四阶段是共生:
定情、达成情感上的契约。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成形,双方一起扶持、一起开创新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通不过第二或第三阶段而选择分手,当然我也不例外。
在那段恋情之后,我陷入了一种僵局,我仿佛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没有办法谈一段长久的、健康的、幸福的恋爱。在生活中看到情侣也只是会浅浅地羡慕一下,并没有太想谈恋爱的欲望。因为在我的心里,感觉谈恋爱太难了,自己的性格好像根本不适合贪恋爱,失恋对我来说也很辛苦、难熬。
但在上完这次的大学生恋爱心理课程之后,我感觉一束光照进来了。原来我只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没有端正好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原来恋爱并不总是只有争吵;原来失恋也并不是那么地无法承受……我好像,又重新对爱情有了憧憬……
课程快要结束时,PPT上摘自电影《真心半解》的一段话拨动了我的心弦:“爱不是恒久忍耐,不是恩慈和谦卑,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爱不是要找到你完美的另一半,爱是不断尝试并且勇敢接近,然后失败......爱是甘愿毁掉自己的优秀作品,只求换得拥有伟大作品的机会。”
是啊,接纳爱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体验,又哪有什么过多的对错可言呢。在之后的现实生活中,我想,我应该重新拥有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心理学参考书籍:
《亲密关系》 罗兰·米勒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徳勒
《爱情心理学》 林暮七
END
文案 | 陈晓欣
主编 | 芥末酱 宋姣姣
排版 | 水水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祝菡
图片 | itukaki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