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happy~happy~ 挖呀挖呀挖~大脑停不下来怎么办?
最近在互联网上流传度极广且有共性的“梗”有哪些?让我用三个暗语测测你的冲浪速度如何。
暗语①:happy~happy~happy~
暗语②:oiiaioooooiai
暗语③:挖呀挖呀挖
↓继续浏览揭晓答案↓
01
暗语①来源
要说今年上半年,谁是B站最火的小猫,答案非happy猫莫属。
注意看,动图里的这只猫叫happy猫。
2015年的一天,它的主人结束工作回到家中。当主人靠近,看见主人的它过于高兴,便迫不及待地在玻璃门后跳起来。
由于蹦跶起来的小猫实在可爱,主人将这一幕拍下并发布到网上。起初,该视频并没有什么水花,然而,八年后,网友将这个可爱的小猫视频与一首歌绑定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和Happy猫绑定出现的这首歌,名字叫做《My Happy Song》,是加拿大某公司制作出品的一系列经典英文儿歌作品之一,主要针对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低龄儿童英语启蒙所设计。
这原本是一首意在教会小朋友们“happy”这个单词的儿歌,因此副歌部分永远在重复“happy”这个词。然而,由于歌曲节奏简单、旋律轻快,和Happy猫手舞足蹈的样子不谋而合,网友们便也把这首歌变成了Happy猫的专属BGM。
从此,happy猫变成了简单快乐的代名词。
02
暗语②来源
同样的,“oiiaioooooiai”梗也来源于一只配上类似“51121555121”的魔性声音转圈的小猫的视频。
这道声音最早是2021年10月tiktok上一个土耳其用户 dr.krex 模仿Friday night funkin的判定音,后来因为对口型火了。而中国网友们配合各种厉害的二创,以及与happy猫等各种小猫动图联动,又使其在中国广泛传播了起来。
03
暗语③来源
在这个五一假期,某幼儿园老师在短视频平台上传了一条上课视频,意外走红。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视频中,极具亲和力的女幼师带领着小朋友们手上比划着可爱的动作,一起唱着“挖呀挖呀挖”的童谣。
而在老师本人的介绍中,视频中的歌曲类型为“手指谣”,曲目名为《花园种花》,篇幅虽然不长,但是朗朗上口,并且,以手指的动作辅助孩子们理解记忆,还能够达到启迪幼儿心智、寓教于乐的效果。
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对这些梗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一定能够发现,上面三个梗,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旋律洗脑、内容简单、节奏轻快。
有不少网友更是对其留下许多精彩评论:
你最好不要在我考试时出现。
我已经挖了一整天了。
我的精神状态写照。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听这些反复的旋律,很容易就被“洗脑”,颅内循环一整天?
又是因为什么,越看这些看起来“弱智”的视频,我们却越喜欢、越想看呢?
容易被“洗脑”?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的“耳虫”效应
当歌曲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反复循环播放,并且不受大脑控制,就像“脑袋里粘着音乐”一般,我们称其为“耳虫”效应。
“耳虫”(earworm)由德语当中的“ohrwurm”直译而来,是指一段音乐就像小虫子一样久久地在耳朵里游荡,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出现,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感觉后象(afterimage),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
专注研究音乐与记忆互动关联的Tim Byron博士表示,99%的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而且,并非只有神曲才会“洗脑”,很多音乐都会有这样的效果。
这其实是一种脑神经活动。人类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决定方式,
“系统1”可以通过联想、直觉、经验等迅速对信息作出判断;
而“系统2”则基于规则和逻辑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相较于“系统1”的处理速度要慢一些。
多数情况下,我们下意识的行为,如不由自主地哼唱歌曲,就是使用了‘系统1’进行信息加工。
“耳虫”效应的出现,也跟我们的记忆激活有关。如果某个音乐跟有意识的记忆相关联,那么当我们重复那个举动时,与之关联的音乐就会在大脑中响起来。
当我们熟悉它之后,它便会转化为我们的记忆,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如在地铁里听到别人在播放或者看到相应歌词,这段记忆便会立刻激活,并在脑中自动循环播放。
那么,倘若我想把这段旋律暂时地赶出脑袋,该怎么办呢?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牟晓冬博士表示,
“耳虫”效应的发生大多需要外界线索,例如各大社交媒体的不间断推送等,而一旦外界线索减少,所谓的“洗脑神曲”流行时间也大多比较短暂。一般情况下,当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让自己有事可做,就可以缓解“耳虫”效应。
越“弱智”,越喜欢?
——成年人难以寻求的“纯粹”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看不懂的梗”的出现,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这是什么?有什么内涵?”
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内涵。但为什么这些视频仍然如此火爆,受到大家的喜爱呢?
我想,这句评论可以很好地概括原因:
“不要去理解,去感受。”
如今,社会形势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不确定性强,多数人放学、下班后需要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去充能。这些视频本身并没有什么内涵和意义,仅供人们“图一乐”。但这恰巧,就是其存在的最大的意义。
对于处于压力环境下的人们,生活已经让他们很累,渴望有那么一刻是不需要加工、记忆的,不需要调用大脑资源,就能完成事情。
在容易焦虑、多压力的当下,我们需要一些东西帮助我们撤防,从紧绷的状态下松弛下来。而这种无需去思考它的意义,仅仅用轻快的旋律传达快乐的视频、歌曲,对于当今成年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寻求的“纯粹”。
“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先要掰扯一下它的意义,那未免活得太严肃、太累了。人们喜欢看、乐于传播,可能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很美好,听上去很舒服,感觉上很治愈。”
——红星新闻
对于这种类型的梗,
你还知道哪些呢?
欢迎在评论区提名!
看完这篇文章,
你又有什么感悟呢?
期待你精彩的留言~
-END-
文案 | Remii
主编 | 宋姣姣
排版 | Blakey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图片 | Kim Jam,网络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被“挖呀挖呀挖”洗脑很无聊?专家这么说……
[2] 齐鲁壹点:长知识|神曲“洗脑”源于“耳虫”效应
[3] 科学虫洞:人为什么会被神曲洗脑?别担心,这是“耳虫”效应
[4] 潇湘日报:“挖呀挖”爆火背后的心理学,产生了“耳虫”效应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