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被妖孽化的英雄归国,凭什么到了家门口还要赶他走?

2017-03-04 杀马特雪 芯片人片布斯




【杨振宁放弃美籍成为中国公民】

此消息一出,

就迅速在中国互联网上激起涟漪,

舆论场上这些年来,

围绕杨振宁的复杂情绪再次涌起。



比起他到底有哪些学术成果,

或者推动了哪些科研进步,

人们似乎更在乎,

他变成中国人和有一个年轻的妻子这件事。

 

且不说一个人选择哪国国籍,

完全是他自己的事,

以杨先生的地位,

你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凭什么妄加指责!

只是没想到,

如今这种国籍的转换,

仍然会触到国人爱国情怀的敏感神经。



似乎没有选择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回国,

成了杨振宁先生一生的污点,

和不爱国的佐证。


难道在国人眼里爱国就一定要共苦吗?

 

1950年邓稼先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而杨振宁留在了繁荣的美国。,

无疑是所有谩骂声的起点,

在和邓稼先先生的对比下,

人们的情绪更是空前高涨。

 

邓稼先在归国后研制核弹的工作中,

曾有这么一段故事:



一次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和遗落的重要文件,邓稼先当仁不让走进了那片高辐射的危险地区。(也是正是这一次危险的经历,为以后邓稼先的不幸逝世埋下了伏笔。)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

 

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曾来华看望他,问他道:“国家到底给了你多少奖金啊,值得你把命搭上”。

邓稼先对他说:“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自古以来,

伟大而英勇的个人形象,

战乱中无私的牺牲和奉献,

总是能轻易撩拨国人的情绪。

而这件事一度成为杨振宁先生,

被通戳脊梁骨的导火线,

邓稼先的英雄形象,

也被标榜为“什么是中国的脊梁”的典范。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拚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取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鲁迅

 

后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

杨振宁也做出解释:

 

“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

我愿意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

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虽然同甘共苦值得尊敬,

可锦上添花者亦不必苛责。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一贫如洗,一无所有,

连一台进行基础研究的粒子对撞机都没有,

和邓稼先研究军工产业不同,

研究基础理论物理的杨振宁回国有什么用?

适当时候的共苦者是英雄,

错误时间的共苦,

或许并不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我们是否可以试想一下,

一个对政府没什么用的知识分子,

在文革期间会有怎样的遭遇?



同为世界物理学家的黄昆1951年回国后,

就在北大物理系任教,

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1951/1977】这两个数字,

是档案上关于黄昆先生的所有记载,

而中间近20年的纪录是空白的。



文革时期,黄昆被迫接受劳动改造,每天穿着一件实验工人穿的蓝大褂负责在实验室洗瓶子。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的极具天赋的人,却做着连小学文化程度都不需要的工人工作。

 

1968年夏,黄昆又毫无根据地被怀疑加入过国民党,在一段时期内被隔离审查。

 

1977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请黄昆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的时候,黄昆自己犹豫了一阵子,他说:我的研究工作已经中断了20多年,现在已经快60了,怎么能胜任这个职位?



前车之鉴在此,

为何还有人能理直气壮的说,

杨振宁应该回国与国共难呢?

难道没有牺牲就没有胜利?

既然五六十年代的中国,

没有能力和环境能实现杨振宁先生的抱负,

比起在美国一展抱负,

再把最高水平的科研带回中国,

在大学里教书,才是一种才华浪费。

那些在《丑陋的杨振宁》一文中,

用【厚颜无耻】来定义英雄的人,

抓着所谓的把柄不放的人,

才是真正的厚颜无耻。



  

其实再细细研究,

更多的人无非是抓着杨先生的两点不放,

【一个相差54岁的妻子】

【在清华免费住着千万的房子】。

朋友圈和微博的评论,

基本上迎合了部分小资阶级受众的关注点,

将科学家的评论彻底天涯八卦版化。

 

如果说杨振宁不爱国,

那用一颗八卦的心,

去诋毁一个世界级顶尖的科学家就伟大吗?

 

这些言论和评论网上明星炫富,

带嫩模开房的言论如出一辙。

人们宁愿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

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

也不关注一个科学家的成就,

并对其私生活指指点点,

这种视角本身就是错误。



借用蔡康永的话:


我们看到别人踢足球,

但我们自己瘫在沙发上,

我们看到有人在打仗、

有的房子被火烧,

但我们只有力气烦心我们的背痛和青春痘,

我们关心一堆存在或不曾存在过的,

皇帝大官格格大侠煞有介事地活着,

但这些人永远不会关心我们,

连看都永远不会看我们一眼。

我们见证各国人种在我们眼前抵死缠绵地恋爱,

但我们自己好寂寞。


大概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很多曾经重要的东西可以挥霍和浪费了,

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被提上了日程。

 

每时每刻有数以万计的人,

在直播着形形色色的内容,

直播泡沫在初期就吸引了,

约7.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速度与激情7》男星保罗去世,

被当做最大的卖点,

一如既往地引发怀念,

不出意外的获得十五亿票房,

黄晓明结婚时,

适逢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前者烧了几亿的豪华婚礼在媒体上大出风头,

而后者却寥寥几笔轻轻带过。

 

我们只选择有趣的,不选择有意义的,

我们偏爱轻松的,却忽略沉重严肃的。

我们不再为了一日三餐烦恼,

提高生活情趣成了首要任务,

可精神生活看似丰富的背后,灵魂依旧空虚,

以至于我们用调侃戏子的方式,

去调侃以为世界级科学家。

“娱乐至死还是撕裂站队”是大多数人,

至今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这才是民族悲哀!

 

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体育、科学、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我们都沉浸在媒体带来的假象欢愉中,

哪怕再多人号召“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依旧无动于衷,口号归口号,行动归行动。

改革开放、言论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下,

都已经看不到中国人的一点点理智。

 

容忍苹果icloud艳照曝光事件,

容忍大众汽车尾气丑闻,

容忍09年丰田召回事件,

却对小米手机发热、格力电器出手机、

淘宝卖假货等问题吹毛求疵,

我们对外国友人献出200分的热情,

却对一个归国英雄恶言相加,

既不能接受那些名人作家移民国外,

也不能接受一个伟大的人弃外籍回国,

甚至为其扣上“汉奸”卖国求荣之流的帽子。

我看不到国人对待“重大事件”的标尺在哪里,

或许中国人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那些砸车的,抵制日货的,

怎知日本街头的一块大屏幕画面转播,

不经意间就能撬动起,

整个中国大陆960万平方公里疯狂的自残,

而我们中的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英雄,

那些围住日资花园酒店的人,

那些拉起横幅,拿起棍棒的人,

是一群流氓以中国同胞的名义为野蛮辨护。

俞敏洪评论说:“野蛮救不了中国”。

当【野蛮】二字跃然纸上的时候,

作为中国人难道不会心痛吗?



  

虽然听了很多“中国这些年变了”的言论,

但在“杨振宁事件”上还是原形毕露,

面对事情第一反应永远是真实的,

哪怕之后有再多大V帮忙洗白,

很多人还是露出了狰狞的嘴脸。

 

无需持偏见,什么时候回国都不晚,国之瑰宝理应受到礼遇。

——人民日报

 

无论什么时代,在哪个国家,

评论区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而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

流言也会杀人,三思而后行,

更何况我们现在正在对英雄苛责以待。

 

是冲动野蛮散播了低智、偏执的病毒,

才使语言贫乏、思想激进,

使真正的道德价值被蒙蔽。

对科学家也好,对国家大事也好,

往后必须坚守最基本的原则,

确定最基础的标准。




勿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公众人物,

勿用民族英雄的标准要求科学家。



芯片人片布斯
 
Chipman-Pinb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