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向扶贫造假开刀!超10万虚假贫困户被清退

2017-12-25 人民网 刑事网

资料图


来源  |  人民网


23日上午,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胡泽君表示,截至2017年10月底,整改金额4872.5亿元,能够按金额计量的问题整改率达到95%;处理处分相关责任人员8123人次。


对于扶贫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胡泽君在报告中指出,截至10月底,各地通过追回、盘活或避免损失等方式整改32.68亿元,有970人被追责问责,93%的问题得到整改。


对“被提前脱贫”人口逐一核查,将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脱贫人口重新纳入贫困人口或给予财政补助。被审计的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万人,重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9.51万人,完善建档立卡数据信息21.68万人。


一些地方还建立了扶贫对象收入财产与公安、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大数据比对机制,切实提高贫困对象识别精准度。已按规定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发放补助或退还资金4.01亿元,收回违规使用的贷款及贴息补助等2.52亿元。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为何成了“精准填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各地落实情况如何?


在采访中人民日报记者发现,有些地方在制定扶贫政策、考核评估、督查巡查等方面依然存在不严不实、面子工程、一刀切等问题。


本文是《人民日报》系列报道“干部状态新观察·关注驻村干部”2017年12月18日文章,记者马跃峰、姜峰报道,人民网记者徐驰参与采写。


扶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

“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中部某县旅游局新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县里要检查扶贫档卡,为完成任务,第一书记向本单位求援。县旅游局只留一个值班人员,全单位下村突击填表格,一切业务暂停。“填报各种表格成了扶贫工作最大负担。”这位书记打趣说。


近日,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县采访中发现,很多第一书记对扶贫领域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深恶痛绝又深感无奈。


填报材料耗时费力


“像这样改来改去的表格,我已经填过9套了,连贫困户都烦了,说怎么老让我们签字啊”


很多第一书记反映,填报材料耗费了大量精力。扶贫档案要求必须由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一式三份,均不得出错,不得涂改。“有任何变化,三份都得改,改一项数据就得折腾好几天。如果在小村工作,贫困户不多,执行起来没问题。如果在大村扶贫,贫困户有1000多个,光靠第一书记一个人填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互联网时代,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些落后。”一位第一书记介绍,有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码就填了几百次。一个贫困村一年花在打印上的钱,不少于2万元。“在扶贫中,这些表格的主要作用就是迎接检查。”今年5月,有一个乡迎接检查团,仅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


精准扶贫成了“精准填表”。不久前,有领导到某村检查,发现档卡有一处涂改,大发雷霆,“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脱贫档案是进入博物馆的历史见证,你们就是这么做工作的?”对此,一位第一书记认为,扶贫工作的确要避免疏漏和失误,但现在要求做到三个“零差错”,干部们压力很大。“要求给贫困户算账必须精确到几角几分,实话说,自己家的账也未必能这么精细。”


“经常有领导来检查后,指示扶贫要怎么搞,于是乡里就得在表格上再增加几条,原来填过的表格再重新弄。”西部某省的一位第一书记说,有一次,检查前两天,县扶贫办又发下来一套全新的表格,填完再让贫困户签字。“像这样改来改去的表格,我已经填过9套了,连贫困户都烦了,说怎么老让我们签字啊!”


考核监督流于形式


“驻村书记最大的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跑项目,结果我们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里”


为何如此重视填表?很多干部看来,这种形式主义源于考核验收不重实际,导致基层栽盆景。


检查组进村,主要看工作有无痕迹,一般一看表格,二看照片,三是入户。为了迎接检查,有的村制作大型标识牌、宣传牌,花费数万元,只为了让检查组看着舒服。


中部某村,最近这几个月,每天都至少有两次验收,省、市、县、乡,各级督导组的标准和说法也不够统一。为了应对检查,一些干部只做表面文章。记者从西部某县了解到,有的村子为了应对检查验收,贫困户家里不好看就给买新的衣服被褥,再花钱把房子内外一粉刷,检查组入户一看就像新的一样,而实际问题并未解决。


此外,打卡出勤成为很多地方考核驻村干部的重要手段,“这有利于约束和监督驻村干部,确保出勤天数,但不能过于僵化,驻村书记最大的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跑项目,结果我们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里。”一位第一书记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山区县,从县城到村里要一两个小时车程,签到不合格还要被通报、处分。“第一书记天天呆在村里,反而扶不了贫!”


对口帮扶冷热不均


一些强势部门的对口扶贫点,村民已住上别墅,可为了打造“亮点工程”,仍有大把资金支持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然而也有不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农业种植往往利润低,群众挣钱慢、挣钱难,西部某村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在产业项目设计上“图省事”,找点资金,给群众买羊买牛。一户贫困户10只羊,按一只羊能卖2000元计算,就是2万元,再按这户人家人头平均下来,脱贫任务就完成了。然而从养殖技术、疫病防治、市场销路等各个方面来看,这种所谓的“产业”发展持续性都比较差。甚至有极端情况,牲畜得病死掉了,还继续给贫困户买羊买牛,还有个别贫困户偷偷把羊卖掉,然后说被偷了,却要求补偿养羊的“工资”。


现在,各地都要求干部要给群众讲清楚扶贫相关政策,于是,有的村子就自制扶贫卡、宣传单,贴到贫困户家。但事实上,很多贫困户对政策依然不了解,就抱怨说,“政府发钱给我们就是了,何必搞那么多名堂?”


访谈中,一些第一书记反映,不少地方存在“越富越帮”现象。特别是一些强势部门的对口扶贫点,村民已住上别墅,可为了打造“亮点工程”,仍有大把资金支持。而同乡有的贫困村,至今路还没修通。“一个省直机关对口帮扶600人的贫困村,投资5000多万元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什么不多关注一下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为什么不到深度贫困村看看?”一位书记说。她希望,最近省里下派200多名第一书记,能多分配到深度贫困地区,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制定政策脱离实际


房子外层覆盖保温层,每平方米造价100多元。这一设计在农村不实用,还必须得按规定办


脱贫工作中,官僚主义时有出现,其中之一就是贫困发生率一刀切,群众有的被贫困,有的被脱贫。此前,某村被定为贫困村时,按照贫困发生率需要有42户以上贫困户,可村里算来算去只有30户。乡里不答应,无论如何必须达标,只能人为增加。今年该村要整村脱贫,按照国家规定,贫困发生率需低于2%,最多只能留下12人,乡里又人为加压,要求贫困发生率低于1.5%,只能保留9人。这可难坏了驻村干部,连续5天在贫困户家,一算一天账,希望算出个脱贫户。驻村干部们认为,各村实际情况不一样,标准一刀切难免脱离实际。


某县为贫困户改造房屋,按规定,房子外层要覆盖保温层,每平方米造价100多元。第一书记老周发现,这一设计在农村不实用。村民习惯在外墙挂梯子或堆杂物,保温层极易损坏,建了就是浪费。他们找到规划部门说明情况。工作人员说:“施工方案按国家建筑规范统一标准制定,你们也可以选择不建。”问施工单位,又说“不按图纸建,验收通不过。”干部纳闷:“用不着办的事,还必须办,眼看着浪费资金。”


“扶贫工作有特殊性,不能做表面文章,只有深入实际潜心找规律才能找准脱贫药方。”很多第一书记表示,纠正“四风”新表现,既要从驻村干部自身找原因,各级主管部门也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多些真抓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才能真正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怪圈。



小编微信:18795860258

投稿邮箱:xingshi_wang@126.com

刑事网(ID:xingshiwang-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