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今天,他们的一个决定,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w0175do7jkg
《南京难民合唱曲—蚕豆歌》
我们用蚕豆做早餐
蚕豆做午餐
蚕豆做晚餐
……
红豆蚕豆绿豆蚕豆
顿顿都是蚕豆
舒缓忧伤的《蚕豆歌》,一遍遍低回在1937的南京上空,温暖着瑟瑟寒风中绝望的心。那么,在朴实的词曲背后,蕴藏着的是怎样的故事呢?
1937年11月19日,也就是79年前的今天,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约翰·马吉、魏特琳、罗伯特·威尔逊、贝德士等人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构,定名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便在最危急的时候给来不及撤离的难民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
约翰·马吉
魏特琳
米尔士
罗伯特·威尔逊
约翰·拉贝
贝德士
大家准备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主要由鼓楼医院的美国医生和在金陵大学任教授的传教士组成)。委员会试图建立一个难民区,即位于城内或城外的一个中立区。一旦城市遭到炮击,非战斗人员可以躲避到那里去。有人问我是否愿意参加这个委员会,我表示愿意。
《拉贝日记》1937年11月19日
1937年11月22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
下午5时,国际委员会开会讨论成立一个南京平民中立区。大家选举我当“主席”,我推辞不掉,为了做件好事,我让步了······大使同意委员会草拟的有关建立安全区的建议,该建议将通过美国大使馆电发给上海美国总领事再转交给日本大使。
《拉贝日记》1937年11月22日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
安全区又称难民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占地3.86平方公里,四面以马路为界,南为汉中路,东为中山路,北为山西路及其以北一带,西为西康路,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大使馆及部分西方教会机构均座落其间。界内分设25个难民收容所,最多时共收容难民约25万人。
尽管如此,安全区也是危机四伏,日军对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置若罔闻,并不顾国际信义,在安全区内大肆屠杀、奸淫和抢劫。
日军部队在南京安全区内搜捕青壮年,安全区的这堵墙,对难民来说是生死界。
人满为患、疾病流行、粮食不足,安全区内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金陵大学北大楼(今南京大学内)难民收容所
当时安全区内储备的全部食品,还不够维持难民们一个星期的口粮,数十万饥肠辘辘人们陷入绝境中。
这时,一位国际友人捐赠出了100吨的蚕豆,对于挨饿受冻的难民来说,这些蚕豆不仅仅是他们救命的口粮,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点燃了生存的希望。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的难民儿童
慢慢的,安全区内传唱起了这样一首歌,歌词开头是“我们用蚕豆做早饭,我们用蚕豆做午饭……红豆蚕豆绿豆蚕豆,顿顿都是蚕豆”。在当时,蚕豆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的希望。
这首歌由当时的一位美国牧师麦卡伦专门谱写,除了能感受到他对拉贝先生和国际社会的敬意,人们更能从舒缓忧伤的旋律中,听出作曲者对这场灾难的痛心、对普通民众的悲悯、以及对难民们的慰藉和鼓励……
陈列于纪念馆内的乐谱
日军入城后,一直试图解散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938年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宣告正式解散,更名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继续从事难民救济工作。
经国际救济委员会的努力,以及德国等驻南京外国使馆从中斡旋,难民收容所并未随难民区的解散而立即终结,而是采取逐渐关闭的方式。1938年5月,难民收容所全部关闭。
安全区解散时的情景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设立,为难民们提供了保护伞,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为他们提供避难的港湾。
这些中外友人为难民们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为那个被黑暗笼罩的日子点亮了一丝光,温暖了难民们的心,值得后人铭记感恩他们的奉献。
“紫金草工作室”出品
NEWS
﹀
﹀
﹀
▲点击图片或文字可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或文字可进入文章
用“南京大屠杀”剧照做文化衫,美知名百货店激怒华人,引发深思!
▲点击图片或文字可进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