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交加的冬日,200多位市民徒步8.5公里,感恩79年前的一群国际义士!
岁末初冬,南京城风雨交加、气温陡降,扑面而来的阵阵寒意依然阻挡不了200余位市民“珍爱和平·心怀感恩”的步伐。
79年前的今天,南京安全区委员会成立。数十位外籍爱心人士留守在南京,救助了20多万难民。
今天,200余位和平爱好者沿着79年前曾经保护了成千上万个生命的“安全区生命线”徒步,以纪念南京安全区成立79周年。
上午九点,“感恩·南京安全区”冬日徒步寻访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100号楼前拉开了帷幕。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民间史学研究者汤福启与许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等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这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难民区’,占地3.86平方公里,四面以马路为界,南为汉中路,东为中山路,北为山西路及其以北一带,西为西康路,包括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多个国家的大使馆及部分西方教会机构均座落其间。”民间史学研究者汤福启说道。
民间史学研究者汤福启
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杨天贤是该校致远社的成员,多次参加过纪念馆组织的志愿活动,在现场他说:“许多书里的人名和地名对我们而言是冰冷而遥远的,但是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想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感觉与历史很贴近。”
此次活动从南京师范大学(魏特琳女士雕像)出发,沿途经过中山路251号(国民政府司法院)、南京大学拉贝故居(难民收容所)、宁海路5号(南京安全区总部)等重要战时难民收容所,最后回到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全程约8.5公里。
南京师范大学(魏特琳女士雕像)
▼
中山路251号(国民政府司法院)
▼
南京大学拉贝故居(难民收容所)
▼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
每经过重要的战时难民收容所,历史研究者都会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大家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民间史学研究者许晶在为大家进行讲解。
参加当天活动的南京市民李先生拿着一张全家福老照片告诉记者,“我们家在南京已经生活了七代。家族能延绵到今天,得感谢当年的国际安全区。”
本次活动中途发放明信片以留念。
完成徒步抵达终点的大家合影留念。
南京沦陷前的1937年11月22日,由来自美国、德国、英国、丹麦的国际友人商议并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收容了25万多受害群众,温暖着瑟瑟寒风中绝望的心。
1938年初,金陵大学校园里的难民
▼
1938年初,马吉先生与医务人员、伤员等
▼
1938年初,魏特琳与教会救助人员等的合影
▼
徒步之前,许多人名、地名对大家而言是冰冷而遥远的,但是走在“感恩·南京安全区”冬日寻访徒步活动的路上,这一切都变得真切起来。
历史是有温度的,战争的残酷遮挡不了人性之光,国际安全区友人们的善良之举将温暖一代又一代人。
“紫金草工作室”出品
NEWS
﹀
﹀
﹀
▲点击图片或文字可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或文字可进入文章
用“南京大屠杀”剧照做文化衫,美知名百货店激怒华人,引发深思!
▲点击图片或文字可进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