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不再是冰冷的数字30万……
对于许多外国留学生来说,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南京大屠杀惨案或许是书本里一个冰冷的名词,或者是电影里一段悲情的画面。直到走进纪念馆,近距离“触摸”,很多人才真正走近这段历史。
4月24日和26日,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国教院的35名留学生和4名教师来到纪念馆参观,并参加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交流活动。留学生们来自越南、蒙古、赞比亚、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他们纷纷表示,要记住历史,永远不要再发生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
参观纪念馆
”一张张历史照片令人触目惊心,一件件文物展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一具具遇难同胞遗骨无声诉说着痛苦……留学生们仔细观看,不时地向讲解员提问,侧耳倾听翻译讲解。
来自赞比亚的REUBEN CHITA用中文写下留言:“参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听专家讲南京大屠杀
”纪念馆特邀江苏行政学院教授、张纯如《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译者杨夏鸣,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李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张平凡为留学生们作讲座。
杨夏鸣教授为他们带来主题为《南京暴行的国际影响》的讲座,他介绍了南京轰炸、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以及南京大屠杀后美国的反应。杨夏鸣教授介绍说,当时22名外籍人士留在南京,设立南京国际安全区,竭尽所能保护中国难民,并想方设法将南京真实情况披露出来。
杨夏鸣教授(前排左六)与留学生合影
刘成教授带来主题为《全球化世界的和平建设》的讲座。他从文化统一性中的差异性问题、关于合作建设的机制问题,以及非暴力的和平三个维度说开去。他分享说,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人类面临着全球化经济、网络、生态、能源等问题,促使我们不能用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而要采取合作、对话的机制,共同面对人类面临的问题。
刘成教授
李昕副研究员带来讲座《如何铭记南京大屠杀——基于文化社会学的阐释》。她向学生们提出4个问题:如何看待仇恨,如何客观地对待受害者,如何客观地对待幸存者,如何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她通过讲述幸存者刘庆英的亲身经历逐一回答这些问题。
李昕副研究员
张平凡讲师为留学生们带来讲座《南京大屠杀海外文学影像中的魏特琳》。她介绍了明妮·魏特琳的生平事迹,并通过国外文学和影视作品讲述后人如何纪念魏特琳女士。
张平凡讲师
讲座现场,留学生们听得很仔细,有的还认真记了笔记。一位学生说:“我之前参观过拉贝旧居,今天在纪念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心情非常沉重。我们要记住历史,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惨剧。”
面对面交流
”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出席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第八期学员班的结业典礼,与留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她鼓励学生们做和平传播的使者,将和平理念传播给身边更多人。
由于这一批留学生大多是学艺术和传媒的,凌曦副馆长在介绍了纪念馆概况后,放映了一段7分钟的清明祭视频。这一视频清明期间全网阅读量达7000多万。凌曦副馆长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一段视频有三首曲子,第一首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的《思念曲》,每年国家公祭当天晚上的烛光祭活动都以这首曲子开场;第二首是由美国牧师麦卡伦谱写的《蚕豆歌》,反映当年难民们早中晚三餐只能吃蚕豆的情景;第三首是小提琴曲《辛德勒的名单》,歌曲凄婉悠扬,令人心碎。她希望在座的留学生们将来能用艺术的形式传播和平理念。
留学生观看清明祭视频
有留学生说,今天看到遇难者遗骸,感受到他们曾经遭受的痛苦。忘记仇恨并不容易,但是我希望世界永久和平,不要把仇恨一直记在心里。
来自纳米比亚的ESTER TUUFIILWA NOONGO说,我的祖国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案。今天上午听杨教授讲述了当时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能让更多人知道日军暴行。我希望纪念馆能好好保存南京大屠杀史实,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凌曦副馆长为学生们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第八期结业证书
本期编辑:潘琳娜
摄影:蔡美婷 王辰予 部分照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标题,查阅往期文章
青少年科普读本《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正式出版发行,以人物故事串联,众多细节首次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