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3)| 云育和平,走近约翰·拉贝……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在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年轻人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又有着怎样的使命担当?今天,“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人物访谈栏目报道第三篇:《云育和平 走近约翰·拉贝》,为您讲述南京大学师生寻访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足迹,续写拉贝大爱故事的历程,揭开一段德语系师生与拉贝先生的渊源。
南大德语系老师与拉贝先生的渊源
走进南大外国语学院,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德语系成立于1947年,是我国最早成立德语专业的两所大学之一。德语系现任主任陈民老师告诉小编,这里与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国际友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先生颇有渊源。“德语系开山鼻祖张威廉先生来南大工作前,曾经在北京西门子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跟约翰·拉贝先生是同事。”
1996年《拉贝日记》被发现后,次年,由南大德语系郑寿康教授为主的翻译团队,协助江苏人民出版社联系版权,负责《拉贝日记》第一版翻译工作,在当时引起轰动。那年,常晅还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高二,次年考入南大德语系。
1996年12月,拉贝先生的外孙女乌尔苏拉·赖因哈特女士在美国纽约公布了尘封近59年记载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该日记共8卷2460页
1997年,南大德语系老师们负责《拉贝日记》第一版翻译
2017年12月11日上午,《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拉贝日记》(影印本)新书首发式在南京举行 崔晓 摄
2019年4月初,原创歌剧《拉贝日记》需要翻译。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南大德语系组织了常晅老师和外教罗克博士等精干力量,加班加点,出色完成了翻译任务。同年8月初,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致函南京大学,感谢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承担了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剧本、宣传材料和“拉贝事迹展”的翻译工作,保障了歌剧按时在德国柏林、汉堡以及奥地利维也纳等地成功巡演,并获得广泛赞誉。
启动追寻拉贝足迹项目启迪学生
2021年3月,陈民老师和常晅老师牵头,向南大本科生院申请了一个特殊的国际云科考项目——“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后来拓展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他们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刘成教授加入指导团队,同时向全校范围内发布招募信息。同学们积极报名。最终36位来自南大14个不同大类和专业的本科生脱颖而出。这些学生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他们与从“飞越计划”中遴选出的5位中学生(南大从高中生营员中遴选出优秀学生,希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立志科学事业的未来领军人才)共同组成科考项目组。
在为期36天的科考实践活动中,师生们带着《拉贝日记》,沿着约翰·拉贝先生当年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足迹,走访了南京、北京、上海三座城市,第一站就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随后又陆续实地参观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南京鼓楼医院院史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等地。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观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参观南京鼓楼医院院史馆
制作课件、走进课堂、传播大爱……
2022年,项目组继续在南大校园招募同学加入团队,并将口述史访谈做成线上课程。目前该课程已经制作完成14集,并在超星上线。“我们想开发一整套和平教育课程,带着它们走进中小学,在主题班会、团课、社会活动课程中,做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和平教育。”陈民老师介绍。
前不久,南大师生们先后走进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福建师大附中、上海曹杨二中、南京鼓楼区颐和路社区等,并在我馆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行前一课”中展示他们的寻访成果。目前项目组已经和全国7个省市10余所中小学开展线上课程,已有不少中小学跟他们预约接下来三个月的课程。
项目组成员王泽森是南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将拉贝先生的大爱故事带到宁夏隆德县第二中学,在那里协助项目组开展了向寒门学子捐书、“和平是什么”主题征文比赛等公益活动,将历史学与和平学教育带进了西部中小学课堂。
张焱阳在线给福建师大附中学生上团课
雷乾昊在“行前一课”现场分享
王泽森将拉贝先生的大爱故事带到宁夏隆德县第二中学
项目组在江苏省红色之旅赛道启动仪式上展示成果
由于项目经费有限,师生们积极克服困难,参与“99公益日”活动,通过制作明信片、折扇等文创产品,义卖、募捐等形式,筹集资金。陈民老师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爱心企业和个人给予项目组资金支持。
目前,项目组正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将近40场口述史访谈内容集结出版。“我们想做一本让普通民众都看得懂的读本。”陈民老师介绍,这本书约20万字,计划在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出版。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师生们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