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上午10时30分,由中国美术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金陵美术馆共同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支持的“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在纪念馆3号临展厅开展。版画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鲁迅先生倡导与发起的新兴版画运动让传统版画重拾中国精神,为民族呐喊,为时代所用。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版画成为抗日利器,发挥了这一艺术形式在弘扬民族精神,抵御外敌入侵的独特作用。纪念馆此次举办的版画展,名家佳作多,作品来源广,首次汇集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金陵美术馆和我馆珍藏的版画作品,呈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桦、王琦、古元、彦涵、力群等第一代新兴版画艺术家和当代版画创作者的作品。
这些珍贵的版画作品以艺术为武器。尤其是在硝烟四起、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版画家们以刻刀为武器,以热血为底色,在粗粝的木板上书写下对于国家民族的质朴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恨,把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注入到一幅幅版画作品中。以这种生命和血肉铸就的艺术,呈现中国人民内在激情的喷发、伟大和不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团结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浴血奋战的决心,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在叙事结构上,展览序厅采用铭刻的展陈效果,以版画《长江水》与抗战历史记忆木刻文字相结合,精炼语言以凹凸立体效果呈现,以第一视觉冲击力使观众产生情绪共鸣。在“至暗”的第一空间,强烈的感官体验把来自喧闹、繁华、幸福生活的观众迅速拉入一个陌生的悲惨世界,在巨大的变化面前,产生一种沉重的压迫感,震动每个人的心弦。“铁蹄之下”中精选了中国美术馆珍贵藏品《怒吼吧,中国!》(作者:李桦)、江苏省美术馆珍贵藏品《哭泣的母亲》(作者:袁庆禄)等21幅作品,以入木三分的遒劲刀法和线条刻画了奋力反抗的中国人形象,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现实中记录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体现了日军的残暴和战争的灾难。△《怒吼吧,中国!》(作者:李桦 )
“南京浩劫”精选了版画家程勉耗时30年创作的15幅《血寰——南京大屠杀系列木刻组画》,以史诗的方式诉说南京大屠杀惨案,充满了血泪控诉和不屈抗争力量。“抗争到底”从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版画中精选《南京不屈》(作者:刘春杰)《不让敌人抢走粮食》(作者:彦涵)等17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图景,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不让敌人抢走粮食》(作者:彦涵)
“万众一心”从江苏省美术馆精选了《烽火岁月——小兵张嘎和玉英在白洋淀上》(作者:袁庆禄)《重建》(作者:李少言)等9幅作品,描绘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和战斗的场面,展现了根据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烽火岁月——小兵张嘎和玉英在白洋淀上》(作者:袁庆禄)
△《重建》(作者:李少言)
尤其是“记忆传承”下,61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肖像版画被嵌入一个个凹凸起伏的方格之中,错落堆叠成版画阵列,这种打破传统、冲破秩序的展陈方式,象征着遇难者们极具荒凉与悲戚的情感。这是截至2021年底在册在世的6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木刻肖像,取名《幸存印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1位版画家和时间赛跑,用刻刀留存下来的珍贵作品,收藏于纪念馆。这组作品不仅是对幸存者的铭记,同时也借助当代的版画语言,呐喊出版画与生俱来的战斗精神,延续着历史与民族的记忆温度。
此外还有用水印木刻艺术手法,采用三联画构图表达国家公祭主题的《和平颂》(作者:徐开利),寓意只有世界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梦想的《学生敲响和平大钟》(作者:丁奕)等,表达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声。
△《和平颂》(作者:徐开利)
△《学生敲响和平大钟》(作者:丁奕)
版画背后的创作者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群体化的共同体完成同一时代的表达。他们对黑暗、对苦难、对和平的集体态度,在纪念馆的特殊场域中更形成了一种情感穿透力,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互动。金陵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刘春杰表示,展览经过一年多反复打磨而成,“这是我们当代人隔空和前辈的对话,展示我们当代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我们通过幸存者老人衰老的、充满历史皱纹的面容,来向这些生命致敬。我们记录平凡人逃离苦难之后的影像。它是艺术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它是历史的,同时也是当下的。这才是我们创作、传承、展示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我们铭刻历史,让人们产生出一种力量,直面淋漓的鲜血,努力奋斗,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开幕前夕专程发来视频。他说:“作为承载着建构历史集体记忆的重要机构,不论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是中国美术馆,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即如何守正创新去拓展有效的‘铭刻’方式,让历史的记忆盘恒于公共领域。”他说,这次抗战版画展,馆际联动、共建,是真正地将经典的美术作品,将满载中国精神力量与家国情怀的作品,推向更多公众,让这些在人类精神史上、在中国美术历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作品,真正走到老百姓身边,引领大家抚摸历史、感悟心灵。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艺术是历史的载体,是人类发展轨迹的见证。我们创新纪念馆的空间叙事,融合‘艺术+历史’,汇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金陵美术馆和我馆所藏的珍贵版画作品,推出了这场具有历史厚度与艺术温度的展览。我相信每一个走进这场展览的观众,都会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也相信借着艺术投下的一缕光,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凝聚精神力量!”本次参展的版画艺术家,有的是战争的亲历者,有的是时代的见证者。透过他们的在场,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与鲜活的感知被融合在一起,让历史褪去晦涩,让情感得以唤起。这是本次展览的题中之意。89岁高龄的版画家程勉耗费30年心血创作《血寰——南京大屠杀木刻系列组画》,被纪念馆永久收藏并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血寰》透过个体生命的微观视角,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诉说,将历史记忆演绎为个体生命的遭遇和感悟,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民族的伤痛以及危亡时刻的个体选择,深度还原这段历史下真实生动的在场印记。程勉分享了创作这组版画的历程:“创作源起于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在我们国内激起巨大的抗议声。我查阅资料,耳目所及遍地是血,驱使我以刀为笔。从1984年到1986年整整三年时间里,沉浸在夜以继日的创作中,常常不眠不休,仿佛决战在一个无形的疆场上。然后从上百张草图中,遴选出二十多张,再请老师和同学一张张定评,最后确定14张,用一个个高度凝练、概括的悲剧人物形象,向世人发出‘天问’。1985年,《美术》杂志发表了这组作品。”
程勉的导师、中国版画界泰斗李桦当时在病床上看到《美术》杂志发表的《血寰》部分作品后,立即写信给程勉。他很欣赏《血寰》组画所蕴含的“深沉雄大的气魄”,认为绘画就应该这样反映人类的命运。但李桦、古元等老一辈版画家同时也认为,《血寰》组画还缺少一个群体性的屠杀场面。这应当是一幅统领全部作品并勾连起14幅小画的“灵魂之作”。程勉踌躇许久,直到2011年江苏省启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他在版画家陈超的帮助下终于开始了主体性画作《血——公元1937.12.13》,表现的是尸横遍野、中国同胞集体遭到日军屠杀的场面。这幅大画,在完成构思和绘制草图后,光是上板刻,就刻了一年之久。由于是黑白版画,必须当天印完,从早晨一直印到晚上才完工。“它像宽银幕一样的巨大画面,拉开了悲剧的序幕,把人们引向血雨腥风的1937年。”程勉说。
这幅大画高1.2米、长2.5米,置于画面最中间,14幅小画拼接在四周,底板是血迹流淌的中华门城墙。2015年9月,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展之际,《美术》杂志二度发表《血寰》部分作品。前后算起来,这组画整整耗时30年。程勉说:“我所感受到的,是当时就要死的人,争取生存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劳动中有,生活中有,生死过程中更有。哪怕身体被捆绑、没有办法反抗,但抗战精神不灭。”国家公祭主题版画《和平颂》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徐开利介绍,他从去年起开始创作《和平颂》,采用水印木刻的艺术手法,采用三联画的构图表达国家公祭主题,悼念遇难同胞,表达反对侵略战争,呼唤和平的心声。
走进展览现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会让时间停驻在历史发生的瞬间,观众的记忆跟随艺术家们的倾诉不断感受、流动、想象、重塑。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研二学生梁晨梓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学生梁佳俐结伴参观了版画展。小梁说:“版画展厅的参观流线和灯光布置,都非常好。尤其是光线聚焦在画面本身,让观众快速把握住展览的主题。黑白的版画非常具有冲击力,尤其在今天来看,让我们感到历史不能忘,我们要为长久的和平努力奋斗。”
分别从北京和西安两地相约来南京参观纪念馆的薛女士和左女士,在版画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木刻肖像前,站立许久。薛女士说:“通过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和‘永远的铭刻’版画展,让我们感到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国富民强,老百姓才不会被欺辱。我很心疼那些死难的同胞。看着这些满是皱纹的幸存者的面庞,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告诉我们,要牢记这段屈辱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要努力奋斗,让国家更富强。”
据悉,本次版画展将持续至2024年1月1日,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编 辑:俞月花
·摄 影:李雪琦 刘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