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阳市:优化“阶梯制” 蓄好“人才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四川人社 2024-01-18



技能人才是人力资源宝贵财富,也是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年来,德阳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优化激励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打造人才品牌,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批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德阳工匠”脱颖而出。目前,全市共有技能人才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51万人,为德阳“3+1”现代产业发展,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刊载报道。





优化激励机制,厚植人才成长土壤



一是畅通成长体系,取消学历限制,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研习技能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实现人才晋升“双梯制”,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目前,全市共有27名技能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称,32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引导企业收入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将职工技术技能和贡献作为分配要素,如推动国机重装对首席技师给予每月最高8000元岗位津贴。


三是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目标,为青年技能人才搭建快速成长平台,发现一批、培养一批青年高技能人才,营造“技能成才”社会氛围。近年来,德阳共举(承)办国省市竞赛24次,组队参加国省级大赛23次,772名技能人才获得表彰奖励。


创新培训模式,推动人才增量提质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率先探行一次性整建制购买培训成果的“项目制培训”,着力推动培训由“人社配餐”向“企业点餐”转变,培训内容上允许“劳动者点单”,培训时间上采取“生产淡季集中上、生产旺季灵活上”,考核评价上坚持“企业导向、市场导向”,极大释放了技能培训市场活力。


二是推行定制化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设免费“订单班”,操作培训学时不低于50%,考核合格即可转录为企业员工,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企业得到“量身打造”的人才。目前,全市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63个,每年有5000名职校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就业。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新型学徒制培训,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培训协议,共同遴选师资队伍,技能精湛的企业导师与理论扎实的院校导师合作上课,有效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为制造业发展蓄好“人才池”。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21万人次,支出培训补贴资金2.19亿元。


打造人才品牌,建设人才育成矩阵



一是率先实施“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建立科学选拔机制,把各地区各行业的技术标杆树立起来;完善后续激励、使用机制,有效激发首席技师的在技能传承、技术攻关等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已选聘德阳首席技师110名,累计带徒995人次,完成攻关创新项目1086项。


二是搭建技能人才育成与作用发挥平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高技能人才带头技术攻关、带徒传技和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8个(国家级3个、省级6个 ),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54个(国家级5个、省级11个)。


三是加强后备领军型高技能人才选拔,每2年评选一批德阳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津贴;每年遴选一批德阳青年工匠,给予3万元资金资助并发放“德阳人才绿卡”“德阳工匠卡”,在子女入学、住房、交通、就医、购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已累计选拔出市技术能手456人、青年工匠39人。


来源: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编辑:刘   点  校对:徐文杰

审核:杨   郡  终审:叶   丹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德阳市:优化“阶梯制” 蓄好“人才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