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和修复
【编者按】4月2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公众号,被《齐鲁壹点》转载后,有16万的阅读量。这篇文章,更让童林伯伯诚惶诚恐、改了又改,尽可能系统地给家长提供对照实操的帮助。
建立安全感,就是帮助孩子确立自我意识的过程。——童林伯伯
第一部分 认识安全感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的、安全的、温润的爱。安全感是一种自我的感觉,是内心深处感受到的确认性和危险度,是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安全感强的孩子,能充分展现幼儿的天性——探索和任性,表现的活泼好动,积极探索和汲取知识增强认知;同时在人际和情绪方面,展现出适龄的规则意识和自由表达。
孩子在探索和试错中长大,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慢慢沟通、多多鼓励,避免用教训纠正孩子。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是满足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核心素养。儿童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满足,习惯退缩,其情绪情感、认知、行为、心理健康都会表现出消极的特征。
安全感不强的孩子,参与时不积极、挑战时好躲避,活动时往往表现为内心动力不足;独处时,喜欢呆在舒适区,内心敏感、眼神躲闪,害怕被抛弃;与家长沟通时,有时会闹情绪,用哭或执拗等手段控制家长,有时会体现得没主见、更多的是等待和顺从。严重的不安全感,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生成——
痛苦的记忆,造成的心理阴影,比如被责罚或打骂,让孩子有一种要死亡的恐惧;缺失的关系,过早地比较思考,比如单亲家庭没有给予孩子全方位的爱,让孩子思想聚焦在缺失的部分;情景困顿,重复的无助焦虑,比如家长盯着孩子要其认错妥协,让孩子无法理解和承受,只有嚎哭进而顺从。
儿童的成长,需要爱的滋养;爱,首先是接纳和尊重;爱要稳定、持续而坚定。我们爱孩子,但有时不懂得如何去爱,尤其是孩子任性或家长心有急事时,容易情绪失察、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到孩子敏感的心。当幼儿前经验不足以理解和承受家长的情绪和管理时,爱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孩子在大脑映射区会生成潜意识和条件反射。
第二部分 儿童安全感的形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的胆气去哪儿了?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里,我从负面清单的角度,讲到内生动力不足有四个方面。幼儿常见的安全感缺失,从家庭调研看,还有三个常见情形:一是孩子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被粗暴制止吃手、突然中断哺乳,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满足;二是爸爸缺位,经常不在家或很少做游戏,缺少一些挑战性大胆锻炼的机会,或缺乏有效的陪伴方式;三是孩子脾虚、胃寒,常生病的孩子安全感也会差,其中剖腹产和家有洁癖的较多。接下来,我们顺着幼儿的成长规律,一起觉察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八个关键期——
1岁左右的无助感:这个阶段孩子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奶,拉了尿了不舒服了,需要及时整理,否则便会产生无助感。口欲期是安全感的开始,断奶后进入安全感敏感期。要注意区分哭与闹的差别,如果哭变得声嘶力竭,排除疾病因素后,多些陪伴和说话。频繁更换保姆,包括送姥姥、奶奶家轮流照顾,不太符合教养稳定性需求。
2岁左右的依赖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清楚的发现自己和外界的区别,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让我分享礼物就是跟我抢东西!2岁进入语言反说阶段后,迎来高度敏感期,喜欢垒高后推倒,家长这时需要的是懂孩子,营造支持Ta探索的环境,包容Ta“惹祸”的后果和不听话时的任性。这时需要多带着Ta离开家,创造与小朋友接触玩耍的机会。
2到3岁的疑惑感:妈妈我要时刻看到你,你要离开不要骗Ta,Ta对语言听不太懂,但能感受到语气中的尊重和爱。“不许哭”和“不要你了”,是最伤孩子安全感的两句话!这会让孩子情绪变得内化胆小,对父母产生敌意,又由于自我弱小必须依赖讨好于父母,进而抑制对父母的敌意而转向自己,焦虑和不安全感由此产生,也为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埋下种子。
3岁左右的焦虑感:接近3岁左右是秩序敏感期,讲规则、塑性格,有些家长耐不住就要动手。童林伯伯提醒你,孩子一生中最多打3次、只能打屁股,请谨慎考虑好前因后果!怕黑、恐高和怕狗,是这一阶段开始的安全感焦虑。家长不要替孩子关灯,黑暗要交由他控制;爸爸要带着登山、举高高,童林堡有恐高桥;关于怕狗,上周六我们教研了《我和狗狗做朋友》的心灵成长游戏。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放到集体里,才感受到真实差别。三岁看大,看的是安全感带给孩子的精气神,通过看眼神,觉察孩子的安全和敏感。细微处,映射在孩子的眼睛里:因为疑惑和依赖得不到释放,孩子敏感,眼神迟疑怜爱;因为担心而导致安全感焦虑,孩子的眼神慌乱内视;因为害怕而形成的安全感不足,眼神里往往充满了恐惧。
3到4岁入园焦虑:孩子的分离焦虑,由安全感、归属感和适应性三部分组成,核心是“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吗?”这个阶段让孩子掌控有规律的生活、建立稳定的自我,形成一种“长大的宝宝才能上学,放学妈妈就来接我”的安全意识。大人也有分离焦虑,一是陪伴时间的抽离,二是孩子不在身边的确定性。大家可以浏览童林堡去年九月的《六步化解分离焦虑,让宝贝爱上幼儿园》公众号文章。
5岁左右的独立感:小朋友4岁若不愿出门,往往感觉在外不安全,需全家陪伴多走入大自然。在迟懒散、讲条件的5岁年龄段,需要爸爸男人般的思维引导,也需要男老师拓展式的游戏引领。孩子需要理解成长的规则,没有安全感就害怕独立;没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就不知道怎样独立。这个阶段自己成为集体的一员也更有主见,低安全感、低专注力的孩子容易发呆神游,高安全感、低专注力的孩子课堂好动,前者往往是后者有攻击行为的选择对象!
6岁左右的审视感:家庭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镜子,还会被同伴、老师、他人评价。家有二胎的大宝更容易进入多汁期,“妈妈不爱我了吗?”家长要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注意倾听孩子语言背后的真正动机,区分好“支持和干涉”的边界,过分保护和放手都会让孩子产生不爱Ta的错觉。尊重和留出空间让孩子表达“我”,同时,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兴趣班,时间留白Ta才会自我做主和独立思考!
7、8岁的约束感:七岁八岁狗也嫌,就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希望玩出新花样,希望引起别人的情绪反应以满足其存在感。使不完的劲、不停的折腾,停不下来,算是可爱的;接话吧、好顶嘴,这都是没有预防的正常反应;起外号、说脏话、戏弄人,才是安全感极度优越的不正常表现。这都需要我们理解,并给予教育的包容,不宜给予较大的约束!
孩子感觉安全了才会轻松、轻松了才会释放天性,进而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自信心和主动性普遍不够;不轻松的孩子,打不开汲取智慧的大门。七岁看老,通过孩子的怎样想、如何做,觉察孩子面对挑战和问题时的思维应变模式。创造性思维是成功的关键,七岁看老,看孩子的内生动力,看的是心智模式带给孩子发展的可塑性。
第三部分 安全感的建立和修复
安全感强的孩子状态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面对困难的时候积极正向,内心坚信自己是可爱的、是被爱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缺乏安全感往往感到孤独、焦虑、不自信、害怕被抛弃,内心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或敌对情绪,不懂得表达爱,往往觉得自己没资格去爱。建立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让孩子学会爱,学会表达和分享爱,是孩子安全感修复的重要任务,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要先成为怎样的人。
一、树立两个基本教育观。第一,在孩子面前,不要恃强。培养听话顺从的孩子不是能耐,是没文化、好面子的结果;你hold住孩子的当下,也把孩子飞翔的羽翼给毁了!第二,学会示弱,让Ta帮帮你。用孩子才能培养有用的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操作中感觉到大人对Ta的需要,鼓励其能干、包容其试错,搞砸了、弄坏了也没关系!
二、把握安全敏感期教育。孩子一岁半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增强后,发觉身边没人陪伴就会敏感。儿童怕黑,往往是因为独自睡眠熄灯、关门后的一种孤独无助。读完绘本、Ta来关灯、轻抚晚安,才是正确步骤。孩子两三岁爬桌子、沙发上跳来跳去,常登高才不恐高;两岁前不愿出门、两岁半后不愿回家很正常,四岁不愿出门要注意。这是安全敏感期的四个特征性标志,须多鼓励!
三、家庭坚持做好十件事。首先我爱你,让孩子感受到对Ta的爱和理解;其次两不责:睡前不责、吃饭不责;第三全心陪,(玩具少)玩法多,鼓励孩子走在大人前面;第四多运动,多巴胺的快乐能抵消去甲肾上腺素的焦虑;第五常拥抱,是Ta拥抱你、不仅是你抱Ta;第六做榜样,孩子最佩服也擅于模仿自己的爸爸;第七,遇到困难和挫折给孩子一些正面鼓励,不要负面引导;第八,能预见孩子感觉危险时唱唱歌,如夜里下楼梯;第九,增加孩子自由规划的机会,时间留白,减少兴趣班;第十,Ta的事情Ta做主,包括买东西和穿衣服。
四、孩子安全感不强,首先,与爱人分析检讨生成的原因,找出真因才好卸除恐惧的源头;其次,要开家庭会议,分析和接纳孩子的当下,并对安全感不足带来的影响达成共识;最后,要一起努力,多做以下几件事:1、多爬山,登高望远,亲近大自然;2、带着孩子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孩子最愉悦轻松;3、多说话,让孩子情绪不至于闷于内心;4、让孩子从背后抱抱爸爸,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5、陪孩子在黑暗中捉迷藏,在Ta的房间由Ta关灯,做做带眼罩的游戏;6、让孩子摔几样东西,做几次“做了坏事还受表扬的没想到!”7、告诉孩子,你也曾经很胆小,越具体越好!
五、幼儿园做到10件事。1、入园阶段,帮助家长了解分离焦虑,帮助孩子确立安全感和归属感;2、创造安全的环境和设施,让孩子尽情地撒欢和体验;3、营造自由的课堂和游戏,让孩子积极地探索和挑战;4、鼓励孩子们小组互动、区角协助、团队合作,每人八个好朋友;5、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障碍体验、运动出汗;6、集体教学时,给参与度不够的孩子更多的机会,让Ta在尝试中积极活泼;7、区角游戏和午睡时,多陪伴一些焦虑敏感内化的孩子;8、个案观察中,用童林堡45个心灵成长游戏做觉察引领;9、针对攻击性强的孩子,在做好引导、约束的同时,保护好“易感人群”;10、家园共育,多引导一些专业的分享、多创造小朋友玩耍的机会!
六、孩子犯了错误、遇到挫折,要认同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努力。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先给个拥抱,说声我爱你,再用积极的引导代替想惩罚的冲动。如孩子被攻击了,你让他打回去,只会让他更无助!我们应该跟他分析,“他是不是想跟你玩而不知道如何跟你玩呀”“下次他再这样你有三种方法……”①想出一个解决措施让孩子来帮忙补救;②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不许对孩子抱怨和指责;③阐明你的期望;④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⑤让孩子体验到不良行为的后果。
当你确切感到孩子安全感不足时,不要着急,建议“找到真因卸支架,坚定方向增信心”。对标安全感形成或破坏的原因,制定家庭计划、改善陪伴方式、找对积极措施,接纳其状态,尊重其主张,示范好榜样(我也曾这样,一起试试看),鼓励其试错,包容其犯错,帮助孩子改善及克服安全感带来的困惑和焦虑。家长不要贴标签和继续暗示,你的焦虑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让孩子葆有童心,不要让孩子过于浸染成人模式!一是离婚,离婚了也不要跟孩子说前配偶的不好,让孩子永远感受到“我们爱你”,不要让孩子承受成人的阴霾;二是玩笑,有些玩笑要注意,比如生二胎,问孩子更爱谁的话题,这种玩笑不好笑,家长要保护好孩子,不接受任何打着玩笑旗号的不尊重!三是威胁,“妈妈不要你了”“再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简单粗暴有效,这是教训、不是教育!
第四部分 驾驭安全感
成人的不安全感,一是对未来的不确定而焦虑,二是对现在的不满足而担忧;三是对当下问题,能力克服不了的压力;四是自卑还爱比较,内心没信心。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成人用不断的自我强大和转换信念来突破安全感带来的制桍;而儿童,因为听不懂道理,只能靠陪伴和累积才能化解安全感带来的自我能量约束。
弗洛伊德说,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安全感不足,是指对外界事务的确定性和危险度判断预估放大,进而形成的习惯性负面暗示生成的心理焦虑。孩子从无助、焦虑,变得敏感和胆怯,是安全感缺失形成的原因,以至于成人后,想尽一切办法,去理解长在自己身体里的那个小孩!
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时建立的,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之前。被批评、被否定、被责罚、被替代、被比较、被抛弃、被作弄,这是七种常见的家长权威和教养失当。台湾儿童教育有六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和情绪,大陆恰好只有前五项。儿童的心理安全感教育,年轻父母不懂,学校又很少涉及,这是现实。
安全感不足的好处,一是孩子会比较谨慎,很少犯错误;二是耐受力一般比较强,能坚持易成事;三是不折腾,生活更有规律,长寿的多!所以说,事物和性格都有其两面性,孩子安全感不足也勿需焦虑,接纳Ta、帮助Ta,培养其健康的心智模式更关键。安全感太足的孩子,富有冒险精神,不守常规有时好出意外。所以理解和驾驭安全感才更重要!
不迁怒、不抱怨,“我接纳孩子的平凡和不完美”。正如《儿童爱之语》所说,我们接纳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所有的行为。接纳不意味接受,我们要做智慧型父母,原谅自己在过去陪伴孩子的过失,汲取教育教养过程中的教训,并研究其从自然到使然的原因,痛定思痛,有决心改正自己,方能改变孩子的安全感坐标系!
“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身上的那种强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这辈子都模仿不来的……”
闭眼浅思,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内心的稳定性?让我们“以不含诱惑的深情和不含敌意的坚决”,呵护幼儿的心灵成长;读懂孩子,用温润而坚定的努力,帮助孩子笃定温暖的爱!如果需要,童林伯伯愿跟您一起交流,探讨和解析宝贝孩子成长的一切话题,包括安全感、专注力、资格感、适宜性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