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线战报10】谢剑锋:“只要能救病人,气管切开感染风险我不怕”


前  线  战  报



现在人手紧张

就让我来做气管切开吧

只要有利于病人康复

能救病人

感染风险我不怕


2月19日上午10点多,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谢剑锋博士,接到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邱海波教授的指令后,二话没说,立马换上防护服来到隔离病房患者病床前,为2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






是到气管切开的时候了









第一个患者是位70多岁的老爹爹,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呼吸机,口腔分泌物增多,口腔里的异味隔着密不透风的N95口罩及头套,离着老远都能闻到。


进行气管切开,口腔的味道就不会这么重了,更有利于下一步脱机,对以后的康复也有好处,是到气管切开的时候了。


谢剑锋博士在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后,与重症病房的战友们进行了会商,决定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


虽然他清楚地知道,新冠肺炎主要依靠呼吸道飞沫传播,在进行气管切开操作时,将会近距离靠近危重症患者的呼吸道,其感染风险可想而知。





右为谢剑锋博士







做完操作以后,他长舒了一口气









但是这个时候,谢剑锋没有惧怕,心里只想着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操作。拿来相关仪器,做好准备工作,开工!气管切开这种在原来工作中很简单的操作,此时难度系数大增。


谢剑锋在近视眼镜、护目镜、防护头罩三层隔离下,护目镜上又布满水汽,雾蒙蒙的,视野很差。他只能从朦胧中,通过那一丝丝的光亮,用套了三层手套的手,为患者摸索着气管切开的位置。但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谢剑锋很快找准位置,顺利完成了整个操作。做完操作以后,他长舒了一口气。







隔着三层手套,在粗粗的脖子上找切口









虽然开了好头,但是面对的下一个患者的操作更加艰巨。这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病情更严重,处于昏迷状态,有痰咳不出来。经验告诉他,这个病人必须做气管切开。


由于患者体型较胖,谢剑锋隔着三层手套,在粗粗的脖子上找切口位置更难。谢剑锋凭借娴熟的技艺,找准位置,切!不到5分钟,谢剑锋成功完成整个操作。


管理好这个病人,期待她早日能脱机拔管。

谢剑锋对身边的医生嘱咐道










作为共产党员,理应冲在前面









气管切开对于重症医生来说,操作虽简单,但是疫情当下风险却很大,而且穿戴着多层的防护装备,操作难度加大。谢剑锋说,关键时候救病人需要,“我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面临这种抉择时,谢剑锋没有丝毫的犹豫,挺身而出冲上前去,风险、害怕都抛在脑后。


穿上这身防护服,面对重症病人时,满脑子就是救人,没时间想别的。





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抗疫驰援人员总名单







第一批(武汉、江苏)






国家医疗救援专家组重要成员、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


江苏省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

 






第二批(武汉)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潘纯副主任医师

 






第三批(武汉)






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员

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重症医学科护士吴罡、CCU护士李宗育

 






第四批(南京二院汤山分院)






南京医疗救援队队员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陆远主治医师

 






第五批(南京二院汤山分院)






南京医疗救援队队员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汪群主治医师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炜主治医师

 






第六批(武汉)






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谢剑锋博士

 






第七批(武汉)






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员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莫敏主治医师、呼吸科张立主治医师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邓猛、郑智宙、顾德玉和高伟

 






第八批(黄石)






江苏援黄石医疗队

江苏省支援黄石医疗队医疗救治及专家组组长、中大医院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黄英姿主任医师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张蔷副主任医师

中大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程科萍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李卿副主任医师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丁明主治医师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文字丨程守勤

排版丨刘敏

校对丨王倩

中大医院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长按识别关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