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疫先锋】潘纯:没时间“热泪盈眶”,要继续跟死神抢人

紫牛头条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2020-08-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抗  疫  先  锋



2月24日

《扬子晚报》整版刊登了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

潘纯副主任医师

在武汉抗疫的事迹

大家还记得他的那句“豪言壮语”吗


马上气管插管,

我上!



面对病人危在旦夕

无创呼吸机已经无法维持患者生命时

他奋不顾身冲锋在一线

为患者气管插管

他还有哪些抗疫故事呢

一起去看看吧~


武汉金银潭医院ICU(重症监护室),这三个词,像一个不断推进的镜头,一步步聚焦在这个让全国人民都关注的地方。潘纯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办指令,大年初二他“单骑”赴武汉。此前,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已经在武汉一线一个星期了。与“国家队”会合后,第二天潘纯就进入ICU工作,到如今已经一个月了。其间,他和同事们给5位患者上了ECMO(人工心肺)。对于大家嘴里的“救命神器”,身为重症科医生的潘纯却心情复杂,“有机会的话,我希望用不上它。”






 金银潭医院ICU的

  “楼层密码”并不准确









网上有人说,在金银潭医院,医护和患者嘴里都有个“楼层密码”,五楼、六楼、七楼,住院楼层越高,代表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患者楼层升了一层,希望就少了一分。


潘纯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这个“楼层密码”其实有误读。“这里的七层是医院原本的ICU,五层和六层是改造而来的重症病房。我所在的五层,收治的都是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最多的时候危重症患者占了一大半。”潘纯说,他和“战友们”管着的病区,36张床,最多时都住满了,一般来说50%是危重症。病情最严重的患者,上了ECMO,上了血液透析,对症的、所有能用的顶级的生命支持手段都用上了。目前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有12名,ECMO3名,血液净化患者5名。





从大年初二开始,潘纯就坚守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每天早上八点前,他就会来到医院开始查房,对重症病人进行呼吸功能的评估,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通俗来说,患者躺着时间长了,由于重力处于底部的肺泡会被“压塌”,将患者改成俯卧能帮助患者肺泡打开,早上翻过去下午还得再翻回来。“穿着包裹严密的隔离衣给患者翻身,工作量要大得多,每次给病人翻身,都需要5个医生一起,遇到长得胖的,就更费劲。”潘纯跟紫牛新闻记者描述道。


紧急抢救也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在金银潭医院,潘纯是同事们口中的“高手”,病区的骨干力量





潘纯跟同事一起早交班,讨论治疗方案







一个月装了5台“人工心肺”

  但希望用不上它









2月1日, 一名50多岁、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女性患者,病情突然发生了恶化,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饱和度撑不住,可能下一秒就面临死亡。为了争取救治时间,潘纯面临感染的高危风险,套上正压通风系统,5秒钟内为患者完成了气管插管。随后评估患者情况,潘纯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张露医师组成的“临时班子”,给患者安上了ECMO


一位38岁的男性病人,病程已经有20多天,之前进行了呼吸机、插管等治疗,但是没有明显好转,ECMO是最后的希望。2月13日,在穿着防护服再穿隔离衣,一层又一层戴手套的情况下,潘纯和队友一个多小时内搞定了手术。这是他在金银潭医院的第5台ECMO手术,有了人工心肺的支持,患者的氧饱和度达到了100%,“只要能维持住,这名患者就还有希望。”





ECMO是一套人工心肺系统,它能替代患者原有的心脏和呼吸功能,让不堪重负的心肺得到休息,为挽救生命赢得转机。ECMO的手术难度很大,是外科手术中难度及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能在1个小时内,甚至在团队人数都不够的情况下成功装上ECMO,是硬实力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ECMO是大家口中的“救命神器”,对它,作为重症医师潘纯的态度要矛盾得多。“患者能否上ECMO,有明确的指征,它是一个风险和受益并存的操作,甚至可以说,在有些时候风险是大于获益的。”潘纯说,ECMO是最后的救命手段,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能把患者的病情逆转在ECMO使用的节点之前,使用常规和挽救性治疗能够逆转病情而不需要实施ECMO治疗,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潘纯(左)与同事为患者安装ECMO







相信科学

  但ICU医生不迷信“神药”










把病情逆转在使用ECMO之前,新冠肺炎留给医生的时间并不多。一个身体各项指标还不错的患者,可能第二天就进展到重症,哪怕是和重症打惯了交道的医生,在面对患者出现断崖式“崩塌”的状况也常常措手不及。


“我们发现患者肺部损伤比细菌性肺炎要重,呼吸衰竭进展得也非常快,从鼻导管、高流量、无创通气,很快就会进展为有创的机械通气,同时还会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潘纯说,他相信“患者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但对于新冠肺炎,身体状况崩塌这个“拐点”的信号可能还没有被完全掌握。所以,重症医师对于重症患者的观察和监测需要“关口前移”,这样才能有效阻断患者病情的恶化。





平时有新冠肺炎药物治疗的消息,家人、朋友都会转给他看,但是作为重症医生他并不迷信“神药”。“一个药起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维持作用一定的时间,这是科学的道理,不会有用上立马有效的神药;一些药物还在进行临床试验,还没走过临床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还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无法应用到临床。”


潘纯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意见,金银潭医院也在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比如克力芝、阿比多尔等,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药物存在副作用,而且目前一些研究对其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我们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免疫调节、呼吸功能、营养治疗等。”无论是呼吸机还是ECMO,少不了医护一点点盯着去调数据,每一位成功脱机的患者,都是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给盯出来的





几个小时下来,汗水早已湿透潘纯的后背







没有太多时间“热泪盈眶”

  吃饱了继续和“死神”抢人










“按照重症监护室的人力配比,医生跟患者的比例应该是0.8:1,护理应该是2.5:1,我们病区的人力还是很欠缺。”潘纯说,按照病区里有20个重症患者来算,医生得有16个,护士得有50人,而他们总共也只有13个医生,40个护士,刚到武汉时人手还要更少,除了重症患者外,他们还要照顾病情相对轻的患者。防护服一穿五六个小时挑战到身体的极限,渴到一口气能喝下四五瓶矿泉水……在重症监护室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经历过“超长待机”的时刻。对潘纯来说,哪怕晚上从病区回到住地,一天的工作还是没有结束,他要通过微信群,询问每一位患者情况,指导救治,遇到紧急情况,便要随时冲回患者病床前治疗。


36张病床,动态地会出现空床的情况。一张病床空了出来,有两个结果:一是患者挺过了生死线,出了重症监护室,这样的患者潘纯送走了不少,此时也是病区里医护人员最高兴、最受鼓舞的时刻;二是用尽了方法,患者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床空了,人没了,眼前的患者成了死亡统计里的那个“1”。





每次和潘纯通话,哪怕再累,紫牛新闻记者都能感觉到他语气中的开朗和振奋。身在重症医学科,必须有一颗“强硬”的心脏。潘纯心里惦记在他病床上的每一位患者,特别希望能把每一位患者救回来,但如果不能如愿,也没有太多时间去“热泪盈眶”。有遗憾伤感的情绪,但很快就被安放到脑袋的角落里面。晚上在住地开一盒盒饭或是“自high锅”,吃饱了,睡足了,空床会来新的患者,明天还要继续去和“死神”抢人





潘纯(右二)跟武汉金银潭医院同事一起加油!


金银潭,加油!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抗疫驰援人员总名单







第一批(武汉、江苏)






国家医疗救援专家组重要成员、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


江苏省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

 






第二批(武汉)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潘纯副主任医师

 






第三批(武汉)






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员

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重症医学科护士吴罡、CCU护士李宗育

 






第四批(南京二院汤山分院)






南京医疗救援队队员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陆远主治医师

 






第五批(南京二院汤山分院)






南京医疗救援队队员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汪群主治医师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炜主治医师

 






第六批(武汉)






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谢剑锋博士

 






第七批(武汉)






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员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莫敏主治医师、呼吸科张立主治医师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邓猛、郑智宙、顾德玉和高伟

 






第八批(黄石)






江苏援黄石医疗队

江苏省支援黄石医疗队医疗救治及专家组组长、中大医院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黄英姿主任医师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张蔷副主任医师

中大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程科萍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李卿副主任医师

中大医院呼吸内科丁明主治医师




推荐阅读

【抗疫先锋】英姿飒爽受关注,战“疫”黄花分外香!(含视频)

【新闻1+1】白岩松视频连线邱海波,共同关注重症救治(含视频)

【抗疫先锋】江苏表彰首批先进医护个人,中大医院杨毅、莫敏上榜!

【前线战报11】援黄石感控专家程科萍:医护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前方战报1】潘纯:“重症医生,就是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内含视频)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文字丨程守勤

文字丨扬子晚报记者杨彦

排版丨刘敏  校对丨王倩  

中大医院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长按识别关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