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成长于家和清真寺之间

2017-05-12 清真网

点击"清真网"关注我哟!

☀ 定期推送伊文资讯,文化百科,穆企推荐,旅游美食,穆民故事等诸多优质内容,最接地气、重服务的微信平台!关注我们妥妥没错!(广告合作:010-83544790)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传统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伊斯兰教的诸多宗教规范已深刻渗透到回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价值观体现与行为外显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的体现与践行伊斯兰教教义的各项要求,多数回族民众绕清真寺而居,生活居住空间与宗教活动空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与互动,二者有机重叠与结合。在清真寺这一典型的伊斯兰文化景观关联下,独特的宗教空间结构与存在机制勾勒出别样的宗教活动空间。


迎学、学礼拜与节日


我记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那时候回坊的宗教活动已经趋于正常,人们可以很正常地从事各种宗教活动。祖父从鼓楼食堂退休后,身体还很好,就到清真大寺水房烧锅炉,我也就时不时地到清真寺去。那时候对清真寺也没什么特别感受,觉得就应该是那样子。


除了给刚降生的穆斯林孩子起“经名”,“迎学”就成为每个回坊穆斯林孩子记事后的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宗教时刻。大概我4岁时,确切讲应该是4岁4天。记得有一天,家人说我要去“迎学”,祖父就带我到已经约请好的邻居金阿訇家。金阿訇的八叔是回坊很著名的大阿訇,坊上人都称之为“金八老人家”,老人家“经书两家学”,但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去世了。记得当时到了金阿訇家,阿訇让我先念阿拉伯语的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我们的圣人”。


当然,这个我是会念的,因为打小家人就教,已经烂熟于心。另外,还讲解并让我重复了穆斯林的六大信仰(信仰安拉、天使、经典、圣人、复生和前定)和五大功课(念、礼、斋、课和朝)。这些内容后来就那么记住了,回家后家人也经常重复。因为“迎学”后还没上小学,就常随家人去清真寺,加之祖父在清真寺水房工作,家和清真寺就成了我当时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


穆斯林一天的礼拜有五次(晨、晌、脯、昏、宵) ,还有周五的聚礼,这些都是必须要严格践行的。为了让我在上小学前,能系统地学习礼拜和阿拉伯语知识,祖父把我送到了清真大寺年轻阿訇马益平家里,也就是我“念经”的启蒙老师。现在才知道那时候学习的阿拉伯语的方式叫“经堂教育”,而且因为回族说汉语,有的阿拉伯语发音不准也比较难发,经过本土化改革后的阿拉伯语发音被称之为“经堂语”,发音方式相对符合汉语发音。


在马益平阿訇家学习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阿訇会严格纠正我们做礼拜的姿势,如做礼拜时不能搔首弄耳,哪怕是被蚊虫叮咬,“鞠躬”时要身体前倾到90度,站立“操手”时一定要直视自己前方叩头的那个点,双脚竖直中间大约一块砖的距离,等等。后来我也和很多国外穆斯林一起礼拜,但是他们好像没有那么严格,还是觉得那个时候阿訇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很“规矩”。


伊斯兰教有三大节日 ,我们那时候最喜欢的是开斋节,因为开斋节会有新衣服,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还能大吃一顿,小孩能收到家人给的零花钱,我们称之为“费迪尔”。开斋节前的一个月是斋月,斋戒30天满了的时候要望月,见月开斋,开斋节当天早上所有坊民到清真寺进行开斋节聚礼。教派上,我们家随清真大寺,为老教,也叫格底目。开斋节聚礼,清真大寺从大殿的第四进院子到大门的第一进院子会跪满参加礼拜的坊民,景象异常壮观。


在开斋节这样重要的节日里,父辈们会早早起床,赶6点前去清真寺做“邦目搭”(晨礼),礼拜后男人们骑自行车去老辈的坟园大白杨念诵《古兰经》纪念去世的家人。


这天一早喃喃且又洪亮的诵经声就会从清真寺大殿响起,充盈在整个回坊。大院子里的长辈们格外忙碌,母亲给孩子们准备好新衣,饲弄穿上,洗漱完毕出门见到长辈说“开斋好”,这样会得到极为珍贵的五分或者一毛钱“费迪尔”。然后,父亲就会拿着拜单迅速带我和哥哥去大寺水房洗小净,洗毕找个偏殿房檐下铺好单子,坐下静静的听阿訇宣教。



文化大革命后,化觉巷清真大寺的伊玛目一直就是马良骥阿訇,阿訇双目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每次开斋节聚礼前都会清晰地讲述伊斯兰教的基本要求与教义,同时详细说明开斋节礼拜拜法和平时的差异。礼拜时异常肃穆,聚礼的人行动整齐划一,随着马良骥阿訇响亮的声音,礼拜有节律地进行。


礼拜结束后随父亲回家,家里已经准备好丰盛的大餐,腊牛肉、加了香油和醋的蒸鸡蛋,还有其他我们喜欢吃的。聚餐完就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活计了。我们会三五成群的在巷子里挨家挨户地庆贺开斋节,走到门口高声喊“娜娜(奶奶)巴巴(爷爷)给个费迪尔”,这样巷子的一圈总能收点零花钱,邻里们也乐于给我们这些小家伙。


我上初中和高中,都在家斜对面的25中。那时候的生活就是每天从学校回家后,整日与青菜牛肉为伍,切肉切菜,给父亲外面的炒菜摊干杂活儿,整日也不知学习。压线考上高中后,突然开始异常厌烦这样的生活,知道学习了,开始发力,高三结束后又补习一年,考上了师大民族预科,读了大学,后留校工作。当时实在想出去看看国外的别样生活,得遇同年留校的一个同事,比较投缘,他是外院学法语毕业的,在他的鼓捣帮助下,于2000年开始了赴法的留学生活。



留学法国:清真寺与穆斯林同学


和现在出国留学的孩子不同,我那时就是想出去看看,想未来换个活法。家里那时也没有多余的钱,要不大学毕业就会出去。家人对国外的情形也一无所知,就由着我的性子折腾,当时就知道法国读书不要钱,只要紧衣缩食有足够的生活费就行。就这样,我一边工作一边学法语,同年留校的同事也早我半年去了法国,并帮我联系好了法国普瓦捷夏朗特省的普瓦捷大学(UNIVERSITE DE POITIERS),2001年10月说着英语签证,想想也是胆大,法国啥国情都不知道,语言不通就跑去了。


因为当时不知道法国有没有穆斯林,所以出国前我就做好一年不吃肉的准备 。出国前,家人也没有特别叮嘱我要注意宗教方面的东西,可能觉得我从小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成长,无论如何不会出这个圈子。到了普瓦捷大学后,因为当时对法语一知半解,也不会说,师大原来的同事帮我办好学校注册手续和银行开户后就离开去了他读书的里昂,我开始一个人在法国孤军奋战。


一个周末,在市中心溜达,看到圣母教堂旁边有个写着阿拉伯语的土耳其烤肉摊,是房车开窗的样子。我当时想,有穆斯林,总算可以解决吃肉问题了。凑到房车前,见到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阿拉伯青年(哈桑),没想到他是我后来到经济学院学习的同班同学。我先用阿拉伯语给他说“赛俩目”(问候语),然后试着用英语和他交谈,他英语不行,我后来给他说“mosquée”(法语的清真寺),他恍然大悟,关了车窗和车门,带我走了两条街,到了一个及其平常的法国民居前。


那栋房子两层楼,推开铁门,右边的小房子出来一个人,四十上下,带我来的小伙哈桑和那个人用阿拉伯语交谈了几句,那人就很热情的走向我,向我说“赛俩目”,我回“赛俩目”。这个地方就是我在普瓦捷大学留学一年,每周五聚礼必到的普瓦捷清真寺,那个看门人叫“萨义德”。由此,我成了普瓦捷清真寺有史以来第一个来自东方中国的穆斯林。


2001年12月底,实在觉得普瓦捷市中心那房子太贵,自己法语也不行,总是一个人,没有语言环境,后来就申请注册了普瓦捷大学的语言中心专心学法语,同时,注销了在经济学院第四年的课程,也申请了离语言中心不远的笛卡尔(Cité Descartes)大学城宿舍。在那里我结识了几个让我铭记一生的,极其友善的摩洛哥穆斯林留学生。阿里是其中和我关系最为要好的,他来自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家人做调料生意,我们一起经常以“买调料的”开他的玩笑,他也不恼,总是嘿嘿一笑。当时一起留学的摩洛哥同学对宗教格外虔诚,严格践行,我也和他们一起,甚至每天五次的礼拜都能按时完成。因为有伴儿,所以周五必然会去清真寺,在清真寺认识了伊玛目。


伊玛目是突尼斯人,名字我已记不得了,只记得是普瓦捷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他周五礼拜前的宣讲总是两种语言讲两遍,简短但清楚,即使我当时法语水平一般,也能清晰地领悟到他讲解内容的含义。而那时清真寺礼拜的人大多是北非移民或来自北非的留学生,礼拜后,清真寺门口总会有很多人,和我这个来自东方的中国穆斯林有说有笑,而伊玛目和看门人萨义德也会时不时对我嘘寒问暖。那里的清真寺让我有了一种异乡的归属感,因为有一群和我一样的穆斯林。


在法国的第一年斋月,斋月的时候笛卡尔大学城一层的礼堂就成为集体开斋饭的享用地。我们这些住在笛卡尔大学城的穆斯林学生会被划分为几组,每天轮流值班,为大家开斋饮食提供服务。当然,开斋饭是普瓦捷穆斯林居民轮流做好送来的,因为穆斯林学生较多,所以,开斋饭总是几个大的不锈钢桶装着,在开斋时间到来前准时送到。


没想到,法国穆斯林做的开斋饭和我家的几乎一个味道,一般都是牛肉汤面,同时还有每个人一个煮鸡蛋和不限量的面包。开斋前大家一起祈祷,一起“接都哇”(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祈祷”),然后开饭,秩序井然。


法国留学的第一年过的飞快,也相对舒适,生活很有规律,学法语,和阿里他们一起去超市,一起去清真寺,在大学城专门的礼拜房践行一天的五次的礼拜,一起聚餐吃库斯库斯(couscous) 。得益于那一年整天在一起的摩洛哥朋友,交流就是法语,第二学期结束,我法语已经基本过关,也就在那时,我拿到了南特大学(UNIVERSITE DE NANTES)企业管理学院(IAE)的硕士录取通知。假期回国,在家里呆了两个多月,9月底又回法国,搬家到南特开始真正攻读学位。在南特那一年过得极苦,进了专业才知道,自己那点法语实在不够,每天就是复印同学笔记,回去埋头查字典,还有周末打工。


因为住的离清真寺较远,也就周五去一趟,同学中也少有穆斯林,自己对礼拜等事情也就有些松懈了。南特相比普瓦捷大了很多,我常去的清真寺在南特体育场的北边,也可能是没有什么穆斯林朋友,礼拜总是一个人,也很少与其他人交流,去清真寺礼拜就成为生活的插曲或者段落,要完成而已,也没有了在普瓦捷清真寺那种温暖的感觉。2003年9月总算咬牙通过所有的考试和实习报告答辩,拿着一纸洋硕士文凭,回到“家”。



来源:相约穆斯林

本平台所用文章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未授权发布之嫌,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合作电话(010-8354479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