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断代|龙泉青瓷的特征与鉴定

2016-10-22 陈树威博客 古玩元素网

关注"古玩元素网"-微信号:shgudong带你进入古玩行!

导读:陈树威,男,河南开封市人,1958年出生,实力派瓷器鉴定专家。现为中国瓷器鉴定研究会会员,《海内收藏网》瓷器鉴定首席专家,洛阳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洛阳民办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洛阳电视台《华夏瑰宝》节目鉴宝专家,洛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中拓河南拍卖公司艺术顾问,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馆长。陈树威通过自己近30年的淘宝与收藏,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创办了古瓷器专题性博物馆,在《收藏》、《文物鉴定与鉴赏》、《文化收藏》等杂志和报刊发表瓷器鉴定、鉴赏和收藏研究文章100多篇,在各地收藏家协会、企业和部队等作瓷器收藏、鉴赏讲座80多场次,多次参加文物部门、电视台等组织的鉴宝活动。


断代|龙泉青瓷的特征与鉴定!


導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有大窯、金村、溪口、松溪等多處窯址,北宋時有20多處,到南宋時有窯址40多處,其中以大窯、金村兩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它始於三國兩晉,盛於南宋和元,而衰於明,終於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薄。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發展的重要時期,並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


龍泉瓷器的初步鑒定,主要是熟悉龍泉釉色的特點,和觀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紅的特點。龍泉的釉色壹般比較肥厚,不管成色為哪種,釉色都較純正,層次的變化不明顯,蓮瓣和突棱的地方由於釉相對較薄,因而略發白。火石紅幾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圍繞著胎釉結合的地方形成,顏色自然較純正,火石紅的走勢自然而不規則。底足都有磨損,自然磨掉火石紅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盤碗底部有的有壹圈支燒殘留痕跡,星星點圍成壹圈,與胎骨的胎色壹致;有的有較密集較細小的氣泡,大小不壹;有的浮於釉面,有的位於釉下,但分布絕無規律。龍泉瓷器壹般不開片,有的幾條釉面有裂紋;有的火候不高的龍泉瓷器有較多開片,開片細碎,大小不壹,分布自然。龍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別是蓮瓣紋)壹般很柔弱,隱隱約現。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壹般有磨痕,磨痕處往往無光澤。龍泉以釉色勝,釉色不好或偏窯口的器物沒有收藏的價值。




宋 翠青琮式瓶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北宋早期的產品風格受越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稍薄。北宋以前龍泉窯出產的瓷品,可以看作龍泉生產的越窯器,其燒造工藝、器型、釉色都是越窯瓷的翻版。直到北宋晚期,才開始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除了盤、碗、盒、罐、執壺、盞托等壹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開始顯現出“龍泉制造”的獨特烙印。碗、盤類刻花紋飾以蓮瓣、牡丹、菊花為主要題材,多為蓖紋、折扇紋。紋飾之間以楞線分隔,楞線分單線、雙線。花葉壹般用蓖紋作葉脈。


  北宋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這壹時期的新產品有多管瓶、盤口壺、多葉瓶。其中多管瓶、盤口壺壺蓋壹般飾花苞鈕、花蒂鈕為主。多葉瓶蓋頂以雞、狗等動物作鈕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黃現象。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北宋中晚期窯址有30余處,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的上垟,麗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采用含矽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黃現象,釉層薄,釉面有光澤。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淡青轉為青黃,產品多以生活用具為主,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篦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制作工藝上,北宋晚期開始采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


  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壹般對稱。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 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大罐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3.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南宋 龙泉窑青釉瓜棱瓶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元 龙泉窑龙纹大盘 直径35.2cm 估价 RMB8-120,000 成交价 RMB 308000 嘉德国际06年6月3日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明 龍泉窯 帶蓋梅瓶


明 龍泉窯 劃花帶蓋執壺


明 龍泉窯 劃花花卉大瓶


明 龍泉窯大盤


明初 龍泉窯劃花龍紋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于古玩元素网合作方作者:陈树威老师博客!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请求授权!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参加拍卖加微信:guwanyuansu

手机:15201921803(微信)

全国热线:400089788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