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折扇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身份象征

2017-08-14 古玩元素网


关注"古玩元素网"-微信号:shgudong带你进入古玩行!

扇,又名 “摺疊扇”、“聚頭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二十六卷說“今吳中摺扇,凡紫檀、象牙、烏木者,俱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為之者,稱為懷袖雅物。”


在藏扇名家劉峻看來,扇子居中而持,小小的摺扇則象徵著中國江南文人的精神圖騰。“首先要把扇子的概念講清楚,它不是書畫的附載體。持扇是一種文人士大夫一種身份的象徵。這個象徵來自於他們對竹子的崇拜,是一種精神。”

晚清湘妃竹成扇


耳濡目染江南文化薰陶


劉峻對摺扇喜愛源自於從小家庭的傳統,自小家裡就有收藏摺扇的傳統,使之受到江南傳統文化的一種薰陶。

摺扇文化,只有江南這個地方對這種文化傳承保護得最好,它綻放出來的現象也最多,夏天你在我們這邊街頭,蘇州、杭州、無錫都會看到馬路上年紀大的人都會拿扇子。這是個區域性的一種傳統文化的概念,所以在這種大環境裡面,我們很早就喜歡這個東西。

而作為滬上資深旅遊業人士的他,真正參與收藏摺扇,始於十幾年前:我本身是經營一家國際旅行社,除了工作外,會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專門完善我們家庭收藏。我覺得我們家的扇子的收藏很不錯,但是也有一些當時的原因,很多年沒有人再去買進新的東西,我在十幾年前開始專注地去把它完善家庭收藏,這是我當時的概念。

在他看來,扇子它本身就是一種文人代表身份的持物:我對扇子的理解跟很多人是不一樣的,很多人都把它作為一種書畫的載體,或者是單純的納涼工具,長此下去忽略扇子原來的意義,去關心扇子書畫的價格,然後把扇子本體給遺忘了。扇子它最初就是廟堂所用的東西,以前它形成于皇帝宮裡面,是用來彰顯自己地位與特權的那種儀仗扇,那種大扇子,由雉羽、葦、竹篾做成。摺扇在古代,不叫扇子而叫箑。《說文》箑,扇也。就是專指竹子做成的摺扇。以前我們江南讀書人崇拜竹子,把竹子視為一種精神圖騰,未曾出土先有節,竹子又虛心,這和讀書人追求的那種精神相符合的,它有氣節、讀書人會拿竹子做的扇子不離手,其實它是這種文化精神的來源。

劉峻的愛竹之意從他的別名芝豆也可見一斑:摺扇下面有竹釘,竹子一圈那個結尾有一個小的圓的,形似綠豆,因為愛竹,所以我取竹子的表像,以其為名。

摺扇它不是一種純功能性物品,它其實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現象。在民國、清代、明代,讀書人拿把扇子,是一種風雅的、顯示自己身份的象徵,這裡面的一個很豐富的內涵,因為扇子居中而持,代表了一種中庸,儒學當中的一種思想” 劉峻說。
明扇:文人制扇之巔峰

收藏多年,令劉峻最為推崇的,是明代的扇子。在他看來,明扇不僅代表著中國扇子工藝發展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是文人思想的最高水準:在明代很多文人都參與做扇子,它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杖的遺風。它有書畫,主要又是竹子做的,讀書人喜歡的東西它都有。竹子有節、虛心,作為一種身份象徵,一種精神,這才是扇子的根本。


唐雲畫沈覺初刻


像張岱寫《陶庵夢憶》裡面有篇文章就專門講東林黨的學士跟魏忠賢過不去,被關了十八年,他在監獄裡面就是做扇子,然後放他出來的時候,他就拿了把扇子,這是表示自己那種氣節。劉峻說。

重骨輕面,則是明代摺扇特徵之一:在明代,扇子的扇骨有很多條古文記載,比扇面貴重。扇骨做得非常好,都是符合文人用的,就是以輕為貴,以簡為美,以素為雅,文人有了文化,有了精神,創造出這個載體,使它達到了一個高度。它的選材、製作,文人都參與了,所以它很有個性化。明代的扇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代表了中國扇子的最高峰。


清早期留青夔龍紋包袱頭竹扇


單就摺扇扇骨而言,好的扇骨本身就是風雅之物,亦是人們歷來喜愛的玩賞品、收藏品。清代大書畫家趙之謙曾扇骨銘曰:扇之骨,可刻銘,無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難變更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易慎取捨,知輕重。前剛詼諧有趣,後則語出自《周易繫辭下》,以扇骨喻人之風骨,可謂微言大義,意蘊深遠。

在劉峻看來,摺扇從明代、清代、民國、現代,經歷了四次不盡相同的美學演變。摺扇發展明代算最高峰,但是清代因為滿族統治,受其影響,扇子有了很多變化,跟明代扇子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如說,明代扇子流行有扇墜很少扇套,清代的扇子基本上都有扇套,因為他們滿族人要騎馬,有扇套就可以掛,所以他們對扇子的那種審美取向變革很重,取向跟有錢、當權的人走,比如乾隆皇帝喜歡什麼樣的。所以扇子會做得很大,裝飾繁瑣,脫離了明代的那種讀書人的審美。

而到了清中期以前,摺扇的形式跟內涵都基本脫離了以前扇子定位的概念,乾嘉以後,由於浙中一部分的金石家的參與,則把摺扇子的製作引向了另外一種格局,劉峻說,這一時期的摺扇要比清中以前來得有特色。

民國開始以後,扇子開始第三變,民國的扇子非常值得一提,真正民國扇子的變化只有十幾年左右。就是1937年抗戰以前的那段時期,這個十幾年由於相對的政權交替、滿漢交替,漢族人出來,恢復了很多漢族人的概念,所以這段時期的扇子也是非常有時代特徵的,並且數量龐大。當時文人士大夫商人、學子都以持扇為時尚,就連穿了西服也要發明一種西裝扇(一種很小的扇子,可以放入西裝上衣口袋裡的)。就扇子的工藝品質而言,許多文人士大夫都會去定做扇子。

“比如說金西崖(王世襄的舅舅),他是近代海派竹刻的大師,民國四大家之一,他刻扇子,很多都是去定一個統一的樣子,這個樣子不是清代,而是以明代的標準式樣。這種扇子在浙江小範圍裡面,是真正的頂級文人扇,這種概念有著它時代特徵,所以民國的扇子,雖然時間短,但是綻放出來的是恢復漢族有關係的東西,所以有一部分摺扇的格調是很高的。”

1949年以後,摺扇經歷了第四變。由於整個社會的導向,扇子所有權的平均化和大眾化,以致扇子就開始完全變成另外一種形式,變成單純功能性的扇風。


注重整體系統收藏浙派印人刻竹摺扇


摺扇收藏的門類雖小,以物證收藏、注重整體性、主題、有體系的收藏是劉峻收藏摺扇的原則。

以物證是我收藏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我不推理,明代的扇子因為它本身的特徵是非常豐富的,但是由於明代過去了好幾百年,大家對扇子的整個明代特徵、形象把握不住,也就是說拿一把扇子出來,明代的、清代的、民國的,你分不出來,要經過一些嘗試和時間來看博物館出土的明代的扇子,通過相關資料找到這種典型器,它要很多的知識點彙集起來,然後去辨識。

另一個方面,是摺扇欣賞的整體性、統一性,在他看來,這是扇子好壞的根本:在古代,器和物,其實分的很清楚。古人解釋得很清楚,物就是物盡其用,你只要能用就可以用;對於器,它有一個規格,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人來用。扇子在古代,最初是以儀仗的形式存在,而從明代開始,聚頭扇專門成為一種讀書人喜歡的,比較方便的作為一種書畫的新載體的東西,他們就比較樂意隨身攜帶。

令人遺憾的是,在劉峻看來,摺扇發展的四種演變,其實折射出更多的是文化審美的退化:打個比方,現在一把扇子你拿到手以後,大家普遍就會去看扇面上的一字一畫,審判它的好壞,其實這已經不對了,遠離了扇子本身的功能、它的誕生、它的最初的形成的概念。本來肯定是一扇白麵,畫是後面畫上去的,它是一種後加的載體,而不是扇子的根本。你如果把書畫的一個部分的載體,來解釋這個扇子的概念,那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但是這個概念現在很多人基本上有沒有了。現在拍賣行、古玩店、都只看扇面字畫,扇骨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他們忘記了扇子以前來的時候是幹嘛用的。所以對於一把好扇子,它的整個的來評判的話,就是應該把扇面、扇骨一起,評定它的綜合性、完整性。

雖然明代摺扇是摺扇收藏的最高峰,然而它的稀缺性,讓明代摺扇變得更加可遇而不可求。劉峻把他的摺扇收藏更多定位在浙派印人刻竹收藏上就是浙派的金石家,以西泠八家為開始的那些金石家們所刻的竹扇骨。基本上從乾隆一直到民國晚期這個時間段,是我收藏的主題。

它們的特徵就是以金石入刻竹。在古代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竹刻家,只有篆刻家。篆刻家們除了刻了石頭、玉、水晶等各種各樣的材質,還喜歡刻竹。是一種雅玩,一種明志,是文人的喜好。在明代,刻竹是文人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在竹子上表現自己的思想和藝術取向,比如,在竹子上表現金石韻味。它比印章、銅還要難所以這是很有藝術含量的,是金石家們綜合素養以後產生的藝術,跟普通的刻竹完全是兩種概念。它比較雅致和內涵,不像一般竹刻商品,刻出來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相比而言它更有個性和靈氣。


吳滔、姚孟起溪山泛舟圖行書五言詩


九十年代末,劉峻第一把自己花錢買的扇子,就是浙派印人合作完成的一把摺扇。而此次2014泓盛秋拍中,劉峻特別提供的珍藏摺扇,也是清代晚期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扇子,在他看來,這把摺扇的意義是代表著對扇子整體的意識的回流:這把摺扇重骨重面,在清中晚期開始,由於金石學復蘇,金石家們在扇骨上面都會刻很多的書畫、鐘鼎文、金石圖案來豐富扇骨的藝術性,跟面子書畫相呼應,達到扇子的另一種格局。與明代的扇子以素為美,以簡為時尚不同。扇骨扇面呼應了以後,就變成了四種元素組成的一把扇子,扇面一字一畫,扇骨有的時候是兩面都有文字或者書畫,或是金石、鐘鼎這種概念,很好的詮釋了扇子的完整性。

“這把清代成扇正好是這種形式的代表。扇面是很難得的吳伯滔青綠山水,畫得非常精,姚孟起的書法也極好,兩面都是冷金的,品相完美。扇骨也是當時浙派非常有名的篆刻家金之駿所刻,扇骨一面是仕女一個小孩,一面是書法,都是非常精彩的,完全表現了《竹人續錄》的記錄特徵,書學趙孟頫,畫學改琦。這一切都是和扇子的主人有關係。這把扇子的上款很牛,是曾國藩的四大弟子之一張裕釗所用,他本身也是一個大書法家、大學者,被曾國藩推許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張裕釗傳》自言“于人世都無所嗜好,獨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講江甯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培養學生甚眾。能詩能文,其書法造詣極深。這樣一位大文人、大名士對代表自己身份象徵的扇子肯定是很重視的。此扇極精也是情理之中。所以這把扇子很完整的代表了晚晴文人扇的一種形式,滿足了文人摺扇收藏的一字、一畫、一刻、上款的四個特徵,非常難得。這種形式在晚清民國應該成為一把扇子的定價和定位的主要參考部分。”劉峻說。


谈到此处,古玩元素网在现代艺术品中也对折扇很重视,在意在发现更多的年轻匠人 在2017年8月14日的拍卖场中,特此推荐一把折扇


2017年8月14日(周一下午16点-20:30分)专场开拍:

藏品编号:1920 

藏品名称:罗江海 海派竹刻扇骨一把

拍卖时间2017年8月14日(周一下午16点-20:30分)

说明:香妃竹为底,间隙处刻有游鱼,宛若置身于荷塘之上,可谓巧思制作,扇面正面绘画有水墨梅花,背面书法行书书法,书画刻皆为罗江海创作,怀袖雅物。

罗江海,生于江西吉安,現居上海。自幼喜书画篆刻,后师从海上竹刻名家金钦安(徐孝穆先生关门弟子)先生。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技艺日渐精湛。所刻技法以浅刻为主,体载有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较为广泛。

尺寸:长31.6厘米 排口2厘米 

品相:一面大骨头有小磕碰余全品

起拍价:无底价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  雅昌艺术网+古玩元素网广告,版权归属雅昌艺术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同行转载请声明!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等服务

添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广告合作:13641627067(同微信) 

关注订阅古玩元素网,扫一扫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