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各方智慧 积极推进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2019年11月16-17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在初冬的燕园举行。本次论坛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上升、全球治理处于历史十字路口、中国作用备受瞩目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来自联合国驻华机构、亚投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外交部、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多个中国党和政府部门的资深官员及30多所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国高校的代表相聚北大,围绕全球治理的走向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原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牛伟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司长田林,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原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学院院长林毅夫等出席论坛。论坛吸引了多个国际组织和首都20多所高校的300余名官员、师生参会。
论坛期间,郝平代表北京大学对出席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全国许多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形势喜人。本次论坛就是北大和兄弟院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希望大家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相互交流,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形成一个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共同体,把我们优秀的学生培养好,输送到国际组织去,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
郝平致辞
蔡武、王博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虎翼雄主持。
王博在致辞中强调,在当下变革中的国际社会,中国与世界已经连为一体,因此中国一直很自觉地保持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大学可以扮演特殊的角色,超越现实与短期利益,以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推动更多未来的合作。他特别提到,国际关系学院这些年承担着北大应该承担的应有角色,尤其是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北京大学将继续给予有力支持。
王博致辞
蔡武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安全局势持续紧张,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做出更大贡献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蔡武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北京大学作为一所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顶尖高等学府,着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是使命所系、是学科发展所需。北大国关学院依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理应成为北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事业的主要平台。最后,蔡武作为北大国关学院的学长,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成为有担当、有理想、有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并祝同学们前程似锦。
蔡武致辞
唐士其在致辞中强调,此次论坛时机恰当,议程重要,群贤毕至,规模空前,必将成为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筹划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历程。自2008年以来,国际关系学院先后设立了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以及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在学校领导、全院老师,以及校内外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科布局、人才配备、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方面都已经初具规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唐士其指出,中国在对国际组织的人力资源贡献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和潜力。正因为如此,国际关系学院担负着刻不容缓的任务,传播和普及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满足国际组织各方面需求的专门人才,开展对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的学术研究。
唐士其致辞
虎翼雄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议程为“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机遇与挑战”。第一节由唐士其主持。世界银行原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学院院长林毅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丹尼·亚历山大(Danny Alexander),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西旺卡·达纳帕拉(Sivanka Dhanapala),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特使、驻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白良(Jacques Pellet),世界资源研究所驻华首席代表方莉先后做主旨发言。
林毅夫提出,二战之后,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组织、援助机构以及民间机构为国际发展贡献了约4.7万亿美元的资金,然而绝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还停留在低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的水平。这说明,原有的发展援助思路是有问题的。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贡献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改变以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要培养具有新的发展理念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到国际组织的工作中,从而引领新一轮的国际发展,扩大中国的话语权。
林毅夫发言
丹尼·亚历山大介绍了亚投行的理念和取得成效,他表示,亚投行关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亚洲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成功标志着当今世界新的领导力来源,中国有能力在现有国际规则范围内推动亚洲和非亚洲国家的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他呼吁北大学子加入国际组织,共同在国际规则下开展合作与对话。
丹尼•亚历山大(Sir Danny Alexander)发言
西旺卡·达纳帕拉在发言中介绍了全球难民问题的严峻性、开展难民工作的困难、挑战与契约支柱,同时肯定了中国在难民问题上做出的行动和扮演的建设性角色,呼吁加强与中国的继续合作,呼吁更多人加入联合国大家庭,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西旺卡•达纳帕拉(Mr. Sivanka Dhanapala)发言
白良介绍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全球治理中所做的工作、发挥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他指出,各领域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国际组织机构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而中国应当进一步发挥作用,为国际组织提供更多人力资源支持。
白良(Mr. Jacques Pellet)发言
方莉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角度出发,结合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具体案例,探讨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和行为方式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中国社会存在对全球治理理念和概念上的认识欠缺,国际组织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以及资源限制等问题,呼吁中国培养更多参与全球治理的优秀人才。
方莉发言
第一部分第二节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系主任张海滨主持。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司长田林、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健、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宋小智、国家林草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春峰、外交部国际司参赞颜亮做主旨发言。
田林指出,当前国际发展合作格局变化、主体多元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发展合作格局中的新力量,南南合作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发展合作的重要方面。中国在对外援助的70年中,逐步形成了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和旨在破除发展瓶颈问题的中国特色理念,未来将顺应国际发展大势加强国际发展合作,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人才培养。他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为国际发展合作夯实基础;二是加强学科建设,为国际发展合作理论构建基本框架;三是加强人才输送,为国际发展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田林发言
高健提出,“一带一路”提出近6年,取得成功的最大动力、形成的最显著特点是坚持发展导向,通过构建国内区域协调、与相关国家签署谅解备忘录、借助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平台实现多边化这三层发展结构,“一带一路”推进全球互联图通,实现了内外联动的共同发展路径,带动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他呼吁加强全球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引领国际组织发展思路的转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营造更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与环境。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在这方面拥有深厚底蕴和明显优势。
高健发言
宋小智从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出发,阐述中国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环境政策,提出在中国全球环境治理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们正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学习者、参与者,转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亟需培养环境领域的全球治理的领军人才。同时,她表示,生态环境部积极为全球环境治理人才的培养创造平台和机会,欢迎北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实习工作,开拓眼界、培养能力。
宋小智发言
王春峰指出,在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为标志的全球治理转型期,中国深度参与或再造、重塑全球治理规则迎来了可能的机遇。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全球治理的多元化、破碎化日益凸显、中国的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被世界认同、中国未做好心理准备及如何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推进和参与全球治理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培养人才十分重要,要在实践中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也要推动输出企业家和技术专家等类型的人才,有效推进全球治理。
王春峰发言
颜亮提出,以参与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目标,人才培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点和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既扩大我国在重要机构、关键部门、决策层的职位,也要树立协同作战思想,合理调配资源,形成合力。二是近和远,短期可以推荐、选派,长远要完善配套措施,拓展输送渠道,建设中高低合理的人才梯队。三是官与民,在政府积极争取的同时,充分调动高校、民间等各方面的能动性,互相补充、互相支持。
颜亮发言
张海滨主持
论坛第二个议程是“国际组织学科发展与理论探讨”。中国国际组织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包括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余敏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庞中英、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小明、北大国关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助理教授刘莲莲、罗杭、祁昊天、陈沐阳、赖华夏,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一峰、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张小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刘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余博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胡王云等围绕“国际组织学科发展:回望与前瞻”、“国际组织理论研究:议题与方法”和“国际公共政策与全球治理前沿”三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并与观众热烈互动(详细发言内容另发)。张海滨、余敏友和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副主任雷少华先后主持该议程的讨论。
余敏友发言
庞中英发言
张小明发言
学者发言
学者发言
论坛第三个议程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进展、问题与未来发展思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在发言中指出,此次论坛组织交流讨论,总结我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展,分析问题,研究探讨未来工作的思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他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我们还是要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第二,要明确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是要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三种人:专家,外交人才和国际组织职员。第三,要按照复合型人才要求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把家国情怀与国际情怀结合起来。
郝斌发言
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处长吴爱华在发言中指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教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教育部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推动公共外语的教学改革。第二,加强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第三,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他特别强调,高校要根据教育部梳理出来的重点国际组织,结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确定国际组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目标。高校之间不要自己打架,大家分工好,把我们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以点带面寻求突破;高校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依托各自的特色学科,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抱团推动工作开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的这次论坛就是一次新的有益尝试,很有意义。
吴爱华发言
随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系主任张海滨、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浙江大学翻译研究所副所长徐雪英、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国研究与教学中心负责人阮红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李辉、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系主任王春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姜智彬、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劲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峰、国际关系学院教务处长许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副主任丁成、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孙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崔守军、四川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刘玉梅、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姚远、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戈等围绕各自学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进的思路等进行了具体介绍和分析。
高校代表发言
高校代表发言
高校代表发言
听完高校代表们的介绍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何昌垂、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代表、大使尤少忠、中国驻坦桑尼亚原大使、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专家刘昕生、国际劳工组织原泰国、柬埔寨、老挝国家局局长王纪元先后进行点评。归泳涛、唐士其、姜智彬、贾烈英先后主持第三个议程的讨论。
何昌垂在发言中指出,近两年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工作进展迅速,这是中国发展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所必须的,要继续加强。他特别强调,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通盘考虑,提升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规范,培养兼具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两栖人才,带好中国公民和国际组织职员两顶帽子,实现中国人在国际组织执行层和管理层都发挥作用的两轮驱动。
何昌垂发言
尤少忠在发言中指出,在全国刚开始广泛地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率先牵头主办这样大规模、高层次的论坛,非常及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此次论坛集专业性、前瞻性、综合性、代表性于一体,非常难得。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该高度关注国际组织当前改革发展的走向及其态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组织的改革与发展正走向一个不确定的时期,也可以说是不确定的时代。这可能会影响我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密切关注;应该继续深化对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重点加强国际组织学科专业建设;应该加强对国际组织人才工作的投入;应该加强宣传。
尤少忠发言
刘昕生在发言中指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被列入国家的重要日程,大致始于2014年年底和2015年年初,后来成为国家战略。今天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及时响应国家战略,主办这个论坛,体现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强调,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包括一些非洲国家、日本、韩国等。另外,加强全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北大举办此次论坛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刘昕生发言
王纪元在发言中指出,高度决定视野,思考决定未来。举行此次论坛我们实际上就是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之上,思考未来。北大国关在这方面做了很杰出的工作,非常难能可贵。他强调,当前党和国家大的战略正在引领我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快速向前发展,大家要有紧迫感。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内容,让所有同学都能有所了解。同时,在北大或其他高校打造一个基地,能够为各个部门在职的国家公务员提供短期培训,这样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王纪元发言
专家评论环节之后,论坛进入“如何加强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专题讨论。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代表建议应着手建立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联盟,建立中国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打造各自特色品牌,共同奋斗,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技巧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论坛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祝诣博主持,唐士其致闭幕辞。唐士其表示,国际组织是一种比较新的人类组织形态,对此我们都不太熟悉,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有三方面责任:一是基础研究,二是教学,三是人才输送。要有效承担起这三个方面的责任可能需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联盟。这个联盟应该有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是资源共享;第二是在资源共享基础上展开合作;第三是形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规范和标准,大家一起来遵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张莉鑫、总务部部长张西峰、社科部副部长王周谊、教育基金会北美总裁赵琳、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强、副院长董昭华及翟崑教授等出席本次论坛。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学术论坛的第二场。
归泳涛主持
祝诣博主持
原国务委员戴秉国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论坛嘉宾合影
论坛嘉宾合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