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特辑 | 九大分论坛异彩纷呈
2018年5月17-19日,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召开,大会主题为“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大会期间,召开了九场专业分论坛,围绕当下最热点的前沿建筑科技发展成果、传统建筑文化的、地方城市建设等焦点话题进行探讨。
聚集当地城市建设需求与技术趋势
与当地城市建设相结合是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一大亮点。年会期间,我会联合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举办了“泉州城市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研讨会”,就突出“海丝”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打造“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的议题进行座谈研讨。
泉州城市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滕锦光讲座教授,中国建筑学会仲继寿秘书长,郑州郑东管委会周定友副主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钱方总建筑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陈剑飞副院长,中冶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蔡昭昀总建筑师,河南城建学院校长王召东教授等专家,上午首先考察了泉州新城景观建设。下午,与会专家围绕海丝新城“一廊、两带、两流域、多重点” 总体发展设想,针对山水城市营造、泉州新城建设、环泉州湾生态连绵带等对泉州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研讨会认为泉州市正大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海丝重要门户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不容错过,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新城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优美的愿景,建议海丝新城建设做足做好新城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的文章,并在新城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以更多元的城市功能组合,丰富的活动内容提升区域吸引力,塑造亲切的城市氛围。依托山、海、江等最自然资源,将好山好水好风光有机融入城市,让城市居民更加便捷的享受和亲近大自然。将泉州海丝新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丝文化主题文旅综合体、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交往平台、中华海洋文明的集中体验区、泉州海丝文化旅游标识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加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梅洪元,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中心主任戴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金志宏,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傅晶等专家,上午深入到泉州清净寺、府文庙、金鱼巷和开元寺等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刺桐古城大力推进“126”工程、积极探索“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下午的研讨会,与会专家一道探索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传承,共同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时代新意义。专家表示,古城一些历史价值低的老旧建筑,进行局部更新改造、质量提升、功能完善和景观重塑,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便利,还能增加外来居民对于古城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最好的保护不是把“非遗”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其“活化”,让活化的“非遗”融入泉州的现代生活,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唤醒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通过活化作用,使得文创产品更加丰富,成为为泉州非遗展示、创新、传承的新平台,成为海丝城市旅游新亮点。”本次论坛有助于推动和提升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水平,为下阶段促进泉州古城提质和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研讨会”专家合影与研讨会现场
一览前沿建筑科技
“高性能结构体系抗灾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年会论坛三由《建筑结构学报》杂志社和同济大学共同承办,邀请8位课题组专家作最新研究进展报告。
指导专家欧进萍院士、吕西林教授、丁阳教授、陆新征教授,高度评价了项目立项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各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项目实施以来,促进了高性能结构体系抗灾性能与设计理论发展,使我国工程防灾减灾科学与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在我国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力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发展。
“高性能结构体系抗灾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论坛专家合影
“主动式建筑”作为源于欧洲的建筑标准体系,以建筑设计为主导,主张最大限度的利用软技术打造健康舒适的室内气候。“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的本土化”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动式建筑学术委员会承办,论坛邀请了7位国内专家分享最新绿色建筑标准、不同气候带可持续建筑实践和绿色技术应用等内容。
结合中国特有的地域特点,主张最大化发挥建筑师对可持续健康节能建筑的综合设计力,讨论如何实现在中国多样气候条件下多类型建筑的健康、舒适、节能以及环境保护,回归建筑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
“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的本土化”论坛专家合影
“BIM技术创新应用“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BIM技术学术委员会承办,论坛邀请了5位国内外来自科研、设计、地产、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BIM平台、产品的研发以及应用进行交流,并结合国家课题对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展示。报告内容丰富,包括了“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应用技术”“建筑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等前沿成果。
“BIM技术创新应用“论坛现场
我国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在此大好形势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承办“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高峰论坛”,聚焦装配式建筑与新时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以“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为主题,开展专题学术交流,邀请了6位绿色智慧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方面的专家和高级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研讨、传播装配式建筑最具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此次论坛对于正确把握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理解认识装配式建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极大提高了与会人员对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得认识和参与热情,营造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学术气氛,对于引导我国装配式建筑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高峰”论坛现场
关注建筑文化发展与传承
年会期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承办了“建筑的地方性适宜技术”学术论坛,邀请了4位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旨在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地方现实条件,探讨地方性适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建筑的地方性与自然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适宜技术如何回应并发展地方建筑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为论坛致辞,表示最近几年,建筑师开始更加关心绿色建筑的话题,但是从持有绿色建筑的相关理念到在建成建筑中有效实现所需的技术,往往是建筑师不熟悉的,需要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辅助,探讨这一主题,旨在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传统的智慧与更多新技术、新方法整合起来,形成可验证、可推广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的地方性适宜技术”学术论坛专家合影
如同中国建筑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华南地区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教授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学术研讨会”致辞中所说,如今建筑文化呈现出同质化、扁平化、单一化的趋势,如何结合我国各地区自身文化特色,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教育是所有建筑学人面临的挑战。强调传统文化传承,如何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建筑创新人才成为建筑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建筑学会教育评估分会承办,邀请到了华南6校的专家做主题演讲,通过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讨论,分享各校在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的教学及实践经验,拓展未来教学与实践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论坛还结合地方特色,设置了“闽南传统民居”展览,内容为闽南传统民居宗祠及聚落测绘、相关的保护修缮及再利用设计、在东南亚的传播介绍。
“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学术研讨会”论坛及展览现场
结合年会期间展出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展”第一、二批共计198项经典项目及建筑师的影响与贡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承办“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学术研讨会”,展开了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的挖掘与研讨,旨在回答我们该如何面对并盖面长此以往对中国建筑经典作品的审视中“只见建筑不见建筑师”的状态。
论坛共邀请四位专家做主旨发言,提出了20世纪建筑遗产的真知灼见,与会听众也与专家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对20世纪建筑遗产尤其项目背后的“人和事”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传承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要付出的行动。建筑遗产保护、城市文化领域专家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式,向城市管理者展开宣导,找到适合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学术研讨会”大合影
九大分论坛详细报道和演讲信息,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建筑学会网站“学会新闻”页面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