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湘西非遗在浦市擦亮世人眼睛~~~

2016-06-13 湘西网 湘西头条


  今天,泸溪县浦市古镇,聚集空前人气。这个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古镇,因“文化遗产日”活动显得厚重无比;这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在今天虽不见昔日舟楫蚁拥、商贩鳞集的场景,却因数百非遗传人的活态展演,以及非遗摄影展、辰河高腔演出、民族服饰盛装秀、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坛等活动,让人犹如搭上时光的快车,与湘西的历史来了次酣畅淋漓的邂逅…… 




1
“古韵绵长”文化遗产日主题展演


辰歌傩韵(泸溪县)

《辰歌傩韵》以辰河高腔、花灯、渔鼓词为音乐元素创作而成,傩面舞与旗袍女的交织演绎展现出“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活动主题。


苗族竹唢呐(花垣县)

苗族竹唢呐是苗家人喜爱的一种古老民间器乐。它演奏曲牌繁多,曲调优美,是苗族独有的传统音乐形式。它带着山野的芬芳,充满了苗家人的希望。


阿可阿娅(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

土家族、苗族,世代生活在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他们创造出众多内容丰富、原生性鲜活、特点突出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集婉转流畅、抒情激越、粗狂优美于一体。《阿可阿娅》是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民歌和苗族民歌改编的土家阿哥(阿可)和苗家阿妹(阿娅)的爱情故事……


湘西三棒鼓(龙山县)

湘西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土家族地区的古老地方曲艺。它内容丰富,不择场地,随时随处皆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因为演唱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民众、净化风尚、崇礼守德、弘扬文明的作用。


傩戏《四郎探母》(凤凰县)

傩堂戏又称傩戏,产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之中,是由湘西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对研究湘西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扶贫主任听哭嫁(湘西经开区)

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目将土家族哭嫁与快板两种艺术结合起来,围绕全州精准脱贫中心工作,令人耳目一新。



苗族舞狮(吉首市)

苗族舞狮流传于湘、鄂、渝、黔,苗族聚居区,是湘西苗族人民最爱的舞蹈表演形式。舞蹈通过营造的欢乐气氛,表达了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土家族打溜子《八歌洗澡》(永顺县)

打溜子是土家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广为流传。它曲牌繁复,表现丰富,是我国民族音乐界誉为东方的交响乐……


挖土锣鼓(古丈县)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挖土锣鼓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集体创作、世代口头相传,古老、原始的民间歌谣。它结构独特,歌词生动朴素,语言风趣多彩,唱腔有声有色,极具生活气息,是一部珍贵的土家族民间歌谣长卷。


酉水船工号子(保靖县)

酉水河是土家人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世代土家人,更造就了土家男人的彪悍、威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条河上土家世世代代的汉子们,伐木放排,喊山搏浪,演绎出一首首生命的交响曲。


民族广场舞(泸溪县)




浦市古镇




  沅水滔滔,从黔南高深莫测的云雾之都奔腾而下,时而顺直、时而弯曲,肆意地撒着欢。途经中段,竟收敛起霸道的野性,变得异常和缓宽平,引得一座依水而建的古镇也沾染了这份阔达,这就是浦市。


  浦市位于辰溪和泸溪之间的沅水中游一个河谷盆地之间,四周崇山峻岭,沅水至南向北流过,浦市位于沅水西岸,镇中目前大约居住着六万余人口。


  由于浦市地处要冲,周边又是崇山峻岭,自宋元以来到明清时代,这里便成为物资聚散之地、商贾云集所在。“两岸之间,烟火万家,商贾辐辘,舟楫络绎,故一大都会也……”湘西盛产的木材、桐油、朱砂、白蜡、铁矿,都从这里出口;而棉花、布匹、食盐、五金等生活必需品又从这里发散至湘西的四面八方。


  因此,在明清时代,在这古镇里,修建了3条商贸古街、45条巷弄、20多处货运码头、90多家作坊、72座寺庙祠观、以及万寿宫、十三省会馆等数十家商会建筑。浦市当时的繁华可以想见一斑。


  现在的浦市沿河一带还保留着两条老街和数十栋明清古院落,行走在老街幽巷,看当地人的从容淡定,感觉时间都放慢了脚步。


+



2
“浦腔悠扬”辰河高腔演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06k906lp&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活动现场表演辰河高腔节选




现场辰河高腔表演



辰河高腔





  上世纪三十年代湘西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写下了一篇散文《泸溪·浦市·箱子岩》,介绍浦市“这是一个经过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保持它的名称,使沅水流域的人民还知道有个‘浦市’地方,全靠边炮和戏子……浦市人欢喜戏,且懂戏。二八月农事起始或结束时,乡下人需要酬谢土地,同时也需要公众娱乐。因此常常有头行人出面敛钱集份子,邀请大木傀儡戏班子来演戏。这种戏班子角色既整齐,行头又美好,以浦市地方的最著名。”


  如今的浦市,没人制作鞭炮了,而戏曲一直还有人演唱。这里是辰河高腔的发源地。辰河高腔,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


+


辛女与盘瓠的传说



辛女岩


  除了辰河高腔,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辛女与盘瓠的传说,盘瓠与辛女的传说于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远古时代,高辛帝王的女儿辛女与抗敌功臣、苗族英雄盘瓠私奔婚配,从京城来到沅水中游西岸蛮荒之地创建家园、繁衍生息。后来盘瓠不幸遭谋杀抛尸于沅水,辛女沿着沅水流域寻夫尸体,哭干了泪水而气绝化为一石屹立于沅水之滨,后人称之“辛女岩”。湘西苗族人尊辛女为“神母”、尊盘瓠为“神父”,并立“辛女庵”、“盘瓠庙”祭之。


+



3
“商通天下”文化创新创意产品展



踏虎凿花 



  如果说辰河高腔与盘瓠文化是神奇的沅水孕育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踏虎凿花、苗族挑花便是沅水河畔上两颗闪亮的宝石。


  踏虎凿花是在民间土壤里孕育、成长起来的一支工艺奇葩,它以独特的凿制工具、繁杂的工艺流程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剪纸领域独树一帜,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


  《盘瓠与辛女传说》、《湘西碾米》、《苗家六月六》、《打油图》等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等多种奖项。近年来踏虎凿花传习所赶赴北京、浙江等地开展踏虎凿花展示展演活动30余次,《阴阳太极图》等十余幅作品还被文化部收藏,2008年泸溪踏虎凿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苗族挑花 



 苗族挑花,俗称数纱,是泸溪县乃至湘西州独特的民间手工工艺,也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挑花是在家织布上走针引线,针线全都在布料表面行走,花样挑好后,最后一针落在起针的地方。是一门极其细致而严格的手工工艺,其具体与抽象兼有的艺术形式,朴实而单纯的对比色彩,古老而神秘的几何图形,结晶和积淀成了一个综合体的艺术形态,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对象。


+



傩面具


  而在国内赫赫有名的菊花石雕、杨柳石雕、泸溪傩面具、跳香等独特的民族艺术,就像是撒落在明珠与宝石边上一颗颗夺目的珍珠,衬得整条沅水灿烂夺目,美轮美奂,令人回味不已。


菊花石雕


  泸溪跳香舞是苗寨祭祀“五谷神”、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


+



“湘西非遗(民俗)”摄影展















部分参展作品






5
“长河悠悠”移动博物馆、非遗馆


■ ■ ■ ■ ■
■ ■ ■ ■ ■
■ ■ ■ ■ ■



  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小刚在讲话中指出,本次活动在浦市古镇举行,不仅是对浦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浦市和全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广阔前景的美好期待。


  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展开“特色非遗项目展演、文化创新创意产品展销、民俗摄影展、民族服装秀、保护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造美好生活。依托古镇文化底蕴和遗产资源,汇聚全州文化精品,全方位展示、零距离感受神秘湘西文化魅力,进一步深挖神秘湘西文化内涵,将独特的文化遗产价值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群众看得上、买得起、用得好,使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惠及普通百姓生活,以此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6
民族服饰盛装秀


















本期编辑:孔黎明

内容来源:湘西网记者 黄谆 杨贤清 龙尧 




推广:




·END·


湘西头条

好看·好用·好玩

微信号:xxnet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