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年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2018-02-11 湘西网 湘西头条


回家过年


▲土家长桌宴(孟春绒/摄)


“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时间,在慈祥的父母跟前,你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合家团圆是最大心愿……”腊月里,这首歌里的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字,都足以让你迈开脚步,踏上回家过年的路。


回家过年,是腊月里最热的一个词,在永顺土家山寨里就更热了。


永顺县是土家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总人口54万人,其中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古色古香的土家山寨里,灿烂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如薪火般代代相传。


▲做糖糁(黎代华/摄)


刚进入腊月,电话那头的父母都会试探着问起远方孩子的归期,就像放风筝,一天快结束时,就该收线了。


腊月里,永顺的土家山寨比秋收时节要悠闲得多,一年辛勤劳作后,谷子、包谷都进仓了,猪儿、羊儿也壮肥了。每年这时,炒米、糍粑、团馓、酸鱼、年猪肉、糯米酒等各种美食“闪亮”登场,香香甜甜,滋润着土家人宁静悠长的日子。


▲忙年(邓德志/摄)


儿时的年是新酿的米酒


我的家乡朗溪,距离永顺县城102公里,素有“边陲临海”和“永顺西藏”之称,因为交通闭塞,童年的我们几乎都被“藏”在家乡的大山深处,与山水结伴。


印象中,腊月是童年里最幸福的日子。家住半山坡的我们,只有在腊月里,才能从父辈们的背篓里翻出些糖食果品来,也只有在腊月里,父辈们才会在家中整天张罗着好吃的。


“二十五,推豆腐……二十八,打粑粑……”伴着腊月的民谣,我们能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唱到大年初一,主要都是盘算着各种好吃的。


▲推年豆腐(卢瑞生/摄)


推豆腐倒不一定是非得在二十五这一天,早一天晚一天都没什么。一过腊月二十,左右邻居的勤快媳妇儿们就开始泡黄豆准备推豆腐了。她们按照长辈的吩咐,从口袋里量出二升半或者是三升的豆子,洗干净了,放进桶子里用水浸泡。等水分充分进入黄豆,豆子变得肥胖胖的,就可以上磨了。


老家把“豆腐脑”叫“豆腐儿”,吃上一大碗,是推豆腐那天小孩子们垂涎三尺的重头戏。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能饱饱的吃一回。那种入口即化的鲜嫩,伴着石膏水的浓香和白砂糖的清甜,已经成为一种久远的记忆,即便现在可以买到各种豆花、豆腐脑,都不是儿时的味道了。


▲打糍粑(孟春绒/摄)


土家人都有过年“打粑粑”的习俗,也叫打年粑,土家山寨里一直有着“没有糍粑不成年”的说法,家乡朗溪也不例外。打年粑是一项体力活,一般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


儿时,都是爸爸和哥哥打,有时候也和寨子的邻居一起打,热闹。做粑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腊或茶油,先出砣,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玉圆光滑,讲究团团圆圆。还要做两个以上的大号粑粑,去外婆家拜年得背上,“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如果没有背年粑,娘家人是会有想法的。


▲腊肉(孟春绒/摄)


儿时的年味中,最惊心动魄的是那一声声猪的尖叫,在腊月里显得格外喜庆,那是农家人辛辛苦苦一年劳动的收获,腌成腊肉,不仅是年饭桌上的一道美食,也是农家人第二年的主要荤菜。杀猪时,猪血红而多,预示着来年一定红红火火。


儿时的腊月很热闹,儿时的年味很浓郁,像新酿的米酒,喝一碗下肚,唇齿留香,满腹甘甜。


▲土家过年吃的是甑子饭(黎代华/摄) 


如今的年是不老的乡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腊月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上升期的年轻一代,争分夺秒的努力工作,那些准备年货的过程被陆续错过,那些伙伴们一起放肆玩闹的时间被陆续错过,那些提着口袋挨家挨户拜年的场景被陆续错过。


大家只能在微信群里偶尔聊起儿时的年,和儿时年的趣事,但人与人之间终究隔着一部手机屏幕的距离,聊得再欢,也像隔着衣服挠痒一样,不够畅快。


▲老姊妹(李永生/摄)


如今,村里都通了公路,很多人也买了小汽车,于是,回乡里过年,又成了新的趋势。


每年腊月,乡村道路上,悬挂着各地车牌号的车辆一个劲地往村子深处驶去,房前屋后停放的小汽车又成了村里一道新的风景。


回村时,载着从城里买回的各种新鲜食品,回去时,装满车辆的,是父辈精心准备的“腊货”。


▲土家酸鱼是招待尊贵来客的美味佳肴(余光龙/摄)


近年来,每个春节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流媒体会来到土家山寨里,体验土家年的热闹,感受土家人的乡愁,通过镜头把这些习俗记录和传播。


今年1月,永顺推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永顺的亲人们,我们在土家山寨里等你回家过年》的微信,通过视频、图片展示了家乡的新变化,传达了家乡人民盼望亲人回家过年的呼唤。


微信一推出,唤起了很多人的乡愁,微信链接被快速转发,朋友圈里,全是浓浓的年味。数据显示,23小时内,微信浏览量过万,200多在外亲人留言说一定要回家过土家年。


在外的知名人士,艺人们纷纷发回视频,祝福家乡,向亲人们拜年。


▲红灯高挂迎新年(张军/摄)


儿时的年是一个家庭的团圆


儿时那会儿,流行南下打工,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背着行囊下海“捞金”去了,而这些“捞金”的人并不是每年都回家过年。家里都没有座机,没有手机,更没有QQ、微信等通讯工具,外出的亲人到底回不回家过年,谁也不知道。


全乡只有政府有一台座机,接到电话后,广播里会响起:某某某请于某天几点来政府接个电话,远点的村根本听不到广播,只能碰运气,托村里听到的人带个口信,如果村里都没有人听见,那就只能错过难得的通话机会。


腊月里,大家都希望从广播里听到自己的名字,好从电话里得知亲人是否回家的消息。


▲土家小女孩(孟春绒/摄)


小时候,年长的哥哥也顺应潮流,外出打工,每到腊月,父母脸上的牵挂一眼就能看出。每个傍晚,父母会不停的朝着路口张望,只希望那个背着背包的高个子,突然从屋前的小路上出现。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一大早起来做好年夜饭,争先到土地堂那里接年回家。除此之外,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吃年夜饭之前,寨子里的乡亲们是不允许相互串门的,过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一家人的团圆,而且似乎这种团圆是不可被打扰的。


▲土家过年要放鞭炮(曾祥辉 宋国胜/摄) 


如今的年是一个山寨的联欢


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湘西州委、州政府为了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护土家族这一民间习俗,决定将土家年列为地方法定节日,可以休假一天。 “土家年”的节庆习俗,内容丰富,对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民俗文化以及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土家年逐渐成为游客最爱参与的节庆活动。


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土家年,每年都能吸引县内外数百人参加,村民和游客们一起推豆腐、杀年猪、打糍粑,一起饭桌摆在摆手堂前,一起炒菜做饭。


▲做糍粑(刘文化/摄)


如今的土家年,60余张桌子都能围得满满当当,外地游客不只一次沉醉在篝火外的摆手舞队伍中,陶醉在毛古斯的草裙里。


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千年古镇芙蓉镇还是土家“蔡伦村”洞坎村,古村落西那村、咱河村,土家年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游客越来越多。原来村民们唱歌跳舞,只图个欢庆,现在村民们在家门口进行土家族民俗,一家人还能吃上旅游饭。


回家过年,是那飘然而来的年味在召唤,也是那油然而生的乡愁在呼唤。


走吧,回家,过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本期编辑:刘娜

内容来源:团结报(文/孟春绒)


猜你还喜欢:

出门打拼多年,心想离家近点……

湘西特色美食竟然都在这图里了!

春节期间吉首出租车运行加价5元!

湘西州春节放假安排出炉!




·END·

湘西头条

好看·好用·好玩

微信号:xxnet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