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这五年:“变”与“不变”!
航拍十八洞村 龙艾青/摄
有记者采访时想找十八洞村5年前的照片,遍寻不获。
村民告诉他,5年前,年轻人全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小孩没手机更没相机,外面人也不会来这里,十八洞村几乎没照片。
5年前的十八洞村,和湘西州大多数村庄一样,沿袭千百年贫困落后的轨迹,在武陵山腹地的日出日落里寂静无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十八洞村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时间从这里刻下节点,此后的十八洞村,不仅迎来翻天覆地改变,更成为全国瞩目焦点。在各级媒体的报道里,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被唱成歌曲,被拍成电影,被整理成故事,被集纳成摄影作品展,成为脱贫攻坚的一面鲜艳旗帜。
5年时间,不长也不短。对一个搭乘上时代快车的村庄来说,足以实现华丽转身;对这里沐浴着时代春风的人们来说,足以亲手改写命运。
这变之中,也有不变……
10月28日《团结报》2版特别报道
苦尽甘来 感恩不变
龙德成此前大半生的故事,足以浓缩成一个字,“苦”!
不到4岁,父亲意外去世,母亲不知所踪,她成了孤儿,与哥哥相依为命。缺衣少粮,更没钱上学,放牛放羊到18岁,然后经人说媒,她嫁给了同村的施成富。
施家的房子,仅竖起四面木板墙,没厨房没厕所,下雨天屋里得打伞。龙德成和施成富一起,与村寨里祖祖辈辈一样,种田种地,养鸡养猪,生儿育女,偶尔去附近打点割牛草、挑土石的临工,在艰难困苦中走过大半个世纪。
“如果说原来的苦说不完,现在的幸福也讲不完。”龙德成说。
习总书记来村那年,龙德成73岁,老伴施成富76岁。牵着二老的手,习总书记查看了她家里的米缸、谷仓,还特意看了厨房、厕所,然后在她院子里召开座谈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新华社记者 王 晔/摄
从此,龙德成的生活变了。
来村游客渐渐多起来,施家是必到之地。小儿子施全友放弃打工,回家在院子里搭起凉棚,挂上灯笼,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施全友赚了钱娶了媳妇,龙德成和老伴终于告别了辛劳大半生的农活与劳作,得享富足安逸的晚年生活。
龙德成只能说苗语,被翻译过来,像苗歌一般动听。“从前一年红薯半年粮,现在大米不缺肉天天有;从前衣服缝缝补补没块好布,现在天天都有新衣裳穿;从前挑水砍柴种地天天愁,现在自来水液化气到家天天笑嘻嘻……”
如今,十八洞村游人如织,儿子儿媳忙着农家乐经营,龙德成就忙着招呼游客,和游客合影。她学会了“你好”“欢迎你”“感谢你”几句普通话,逢人就热情地握手,牵着领着参观。厚厚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她翻软翻旧,其中有习总书记在她家院子座谈照片的那页,她细心地夹了根红绳子,不时就翻出来给游客看……
“我吃了太多苦,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还能享这么多福。”龙德成越说越激动,“我没有文化,很多感谢的话也讲不出来。但我要感谢党,感恩党!如果我还能年轻20岁,我也要申请入党,我也想为大家多做些事……”
龙德成家已成为十八洞的亮点,很多游客来到她家的农家乐就餐,生意很是火爆。 团结报记者 张 谨/摄
心愿得偿 坚守不变
石顺莲65岁,嫁到十八洞村42年。
这期间,她当了20年接生员,亲眼见证和体会过这里的贫穷。她当了17年村支书,比任何人更渴望带领村民们能找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产妇能享受到的待遇,应该最能反映这地方的经济情况吧?”陷入回忆的石顺莲自问自答。
当年接生员工资不高,要靠产妇家给点补贴。可石顺莲接生20年,几乎没拿过补贴。“不忍心啊!她们太穷太苦!娃娃生下来只有大人的腰带来包,产妇喝一碗房梁上的烟尘灰拌冷水就用来止血。最好的待遇是娘家送一碗鲜做的豆腐,城里人坐月子的鸡蛋、红糖,在这里想都不敢想。”
1997年当选村支书后,石顺莲铆足劲想带村民脱贫。但抬头是山,低头是沟,人均0.83亩耕地的现实,她只能努力做到村里不出现有人去逃荒讨米。
习总书记来村时,石顺莲敏锐意识到,十八洞村改变贫困面貌的希望到来了。第二年,年满60岁的她主动申请退休。她说:“有政策了,有希望了,该让更年轻更有能力的人来,带领大家加油奔!”
退下来的石顺莲并不闲着,为了策应村里发展猕猴桃、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苗绣等产业的规划思路,她重新拾起12岁起跟母亲学习的苗绣。
石顺莲在给客户制作苗绣。她说,现在生意好,眼睛都看花了。 团结报记者 张 谨/摄
2014年5月,“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石顺莲被推选为负责人。在她带动下,村里20多名“巧媳妇”重拾绣花针,10多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加入合作社,一些外省外县嫁过来的新媳妇也拿起了绣花针。
在各级相关部门支持下,合作社积极组织培训,主动对接高校、企业。如今,已培养熟练绣工54名,订单稳定时,每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
十八洞苗绣产业茁壮成长,石顺莲多年的心愿得偿,她终于带领村民探索出了一条家门口就能实现的脱贫之路。
但她脚步未停,坚守也不变。
今年9月5日,石顺莲代表十八洞村与湖南工业大学、中车株机签订《十八洞苗绣产业精准扶贫三方协议书》。三方将合作建立非遗扶贫苗绣车间,并签订5年苗绣采购计划。
未来可期,石顺莲说她和绣娘们将会更忙碌。十八洞苗绣也将作为高端商务礼品,与高铁这张中国名片一起,走向世界。
苗家大姐喜摘猕猴桃。 龙艾青/摄
收获幸福 信心不变
杨超文办的农家乐叫“幸福人家”,是原县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给取的。
“这名起得好,比我原来想的都好!”43岁的杨超文,在全国各地打过工,还养过鸡,卖过菜,开过车,赶过转转场,尝试过各种创业。
如今,他安心守着一家团圆,在家乡开办农家乐。家人团聚,收入可观,他觉得很符合“幸福人家”这名。
习总书记来村当天,在浙江打工的杨超文就接到了叔叔杨东仕的电话,他激动得一晚没睡,他想回家。但同村一起出来打工的妻子在家穷怕了,坚决不同意。惦记家中老人,也挂念两个孩子,杨超文一个人回家了。
第一次,农家乐只开办10多天就宣告倒闭。“那是2014年夏天,游客还不多,客源不稳,菜都放烂了。”无奈的杨超文,只好又外出打工。
第二次,2016年春天,杨超文把新取名“幸福人家”的农家乐又开起来了。第一天接待了40多位客人,此后随着游客增多,生意越来越好。
杨超文现在开的农家乐“幸福人家”,生意不错,一年有十来万收入,老婆的笑脸也多了起来。 团结报记者 张 谨/摄
那几年,为了他的一意孤行,妻子一直赌着气,甚至到了要离婚的地步。谁能想到,人家纷纷忙“脱单” ,他却差点“脱了双”。
生意好起来后,他就不时把客满的照片和视频发给妻子。坚持发了半年,妻子终于被打动,回来了。
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杨超文争取到5万元贴息扶贫贷款。添置了消毒柜、冰箱、冰柜和一辆三轮摩托车,再加上妻子回家帮忙,杨超文和他的“幸福人家”终于步入了发展正轨。
前半生颠沛流离,杨超文格外珍惜如今在家乡的幸福。他说这是“归属感”,是在外打工创业这么多年最缺乏和渴望的“归属感”。
“这几年,一家团圆,才真正是有笑容、有幸福的生活。”杨超文说,“当然,还有信心。家乡的青山绿水是财富,党的政策关怀是机遇。只要勤奋努力,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十八洞村老百姓收入增加了,人的精神也“亮”了。 团结报记者 张谨/摄
回乡逐梦 奋斗不变
5年前,龙先兰是第一个回乡的外出打工青年。
一听说习总书记到了村里,打工近10年的龙先兰就辞工回家了。认为扶贫就该有钱给,他跑去找扶贫工作队。龙秀林告诉他:“扶贫不是给钱,我们也没有钱。你还得靠自己,想做什么我们帮你!”
26岁的龙先兰决定做养殖,在工作队联系下,他先到怀化职业学院学竹鼠养殖,又拜了师傅学生态养蜂。
2015年,看村里游客多起来,他从师傅那里拿了10斤蜂蜜在村口卖。“没想到一下子就卖完了。我有了信心,开始养蜜蜂。”
龙先兰在查看养在山间的蜜蜂。 团结报记者 张 谨/摄
从4箱蜜蜂起步,结合师傅所教,他用心钻研,慢慢成为养蜂能手,收入也逐年增多。
2017年,龙先兰可谓双喜临门。他迎娶了一年前在“十八洞首届相亲大会”上认识的姑娘吴满金,又牵头成立了“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大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爱情与事业都迎来了丰收。
这一年,25岁的龙金彪也回乡了。
先是春节回家被进村的路震撼,再被村庄的变化打动,见证了邻居龙先兰的改变后,龙金彪毅然决定不再出去打工,回乡发展。
他加入了龙先兰的养蜂合作社,又在村子附近打些短期工。3岁女儿交给父母照看,妻子在村里担任旅游讲解员。“一年下来,不比在外打工赚得少。”龙金彪算了账。
今年9月4日,花垣县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整合流转全村土地,集中规划发展产业,进行乡村旅游开发。龙金彪没想到,自己年纪轻轻竟高票当选了理事长。
协调农户,测量土地,逐户签订入股协议,他这段时间忙坏了。全脱产投入这工作,收入肯定也受了影响。但龙金彪说:“不能只看今天,要看明天和将来。十八洞村好了,我们才有更好的未来!”
“从我之后,村里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旁边的龙先兰接过话,“大家各想办法,各自努力,为了日子越过越好,更是为了家乡越来越好!”
扶贫产品“十八洞山泉水”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团结报记者 张 谨/摄
记者手记
初心不变
我们采访时,75岁的杨东仕刚从北京回来,参加完《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
他说,主持人让他介绍十八洞村这些年的变化,他提前写满了2页纸。可时间有限,没机会说完。
他说了村里路、水、电各项基础设施的变化,说了猕猴桃基地、步步高十八洞水厂等各项产业发展的变化,说了村民脱贫“脱单”等生活的变化。但他心中,还没来得及说出的,也是最大的变化,其实是村民思想的变化。
从等靠要,到主动寻找脱贫路;从各顾小家,到积极参与村集体事业;从能出去就绝不回来,到能回来就不愿再出去,村民们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把命运牢牢掌握在手中,更把自己当作了十八洞村的主人,把自己的未来与家乡的未来紧紧维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村庄5年间的变化。
但改变之中,其实更透出了不变。
这不变,就是百姓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对家乡发展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
而发生在十八洞村的这些变与不变,都源于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变。
十八洞村民入股的猕猴桃基地,今年开始挂果,收获300吨。 龙艾青/摄
来源|团结报(文/彭 宁 唐 心 周胜军 龙艾青)
编辑|孔黎明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总书记带领我们“精准脱贫”!今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重磅报道十八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