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古行路难,改革铺就发展路!
↑↑↑一桥飞越,天堑变通途。吉茶高速公路矮寨特大悬索桥彻底结束了G209矮寨盘山公路惊心动魄事故高发的历史。 彭伟/摄
湘西自古行路难,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界把这里称之为“中国的盲肠”。
追溯湘西的交通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沅水、酉水是湘西联系外界的主要渠道,这种状况直到1937年湘川公路通车才有所改变。
湘西的脱贫发展,一直受制于距离、受阻于交通。到改革开放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不到2000公里,河道通航里程也不足1500公里。修路难、行路难、发展难,一直是湘西最大的瓶颈和痛点,“要想富、先修路”“摘穷帽、拔穷根”,一直是全州各族人民的最大夙愿。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山里,湘西乘势而为,抢抓了扶贫攻坚、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等战略机遇,以“劲悍决烈”“忍苦习劳”的精气神,砥砺奋进,建起了第一条铁路、第一条高速,构筑起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湘西迈向了加快脱贫、加快发展的历史征程。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视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并特别指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五年来,我州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前提基础和关键一招,让交通成为全州精准脱贫的“先行官”和“加速器”。
↑↑↑矮寨大桥 唐青山/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近三百万湘西各族儿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团结奋斗、守望相助,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今非昔比的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进而迈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湘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为庆祝和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州委改革办与团结报社、州交通局、州农委、州旅发委、州扶贫办、州经信委、州民宗委等单位通力合作,联袂推出“致敬四十年·讴歌新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湘西发展之路大型系列专题报道,讲述湘西改革开放中发生的精彩故事,描画改革开放参与者、奋斗者、见证者的心路历程与难忘记忆,回顾湘西四十年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的历史性变化,感悟四十年“春天的故事”,倾听奋进新时代的改革强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鼓舞全州上下艰苦奋斗再创业,改革开放再出发!
铁路拉来改革开放的春风
也拉来了发家致富的机遇
↑↑↑第一列火车到达吉首车站,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唐克立/摄
1978年2月,当工人师傅将横跨在酉水河的铁路桥上的最后一个螺帽拧紧,纵贯中国南北的第二条交通大干线焦柳铁路最终实现了全线贯通。这一条铁路,对于湘西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途经当时州内的大庸、永顺、古丈、吉首、凤凰5县市,打开了湘西闭塞千年的大门,湘西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枝柳铁路把改革开放的春风拉进了湘西的大山里。山区里的木材、药材、土特产通过铁路走出了大山,外地的日用产品、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工业设备等也能通过铁路运进湘西大山里。
当枝柳铁路上的火车第一次停靠在古丈县古阳镇(原为罗依溪镇)的猛洞河车站时,小镇上24岁青年张时凤看到了改革开放和铁路贯通带来的发展机遇,他在古阳镇上开办起了镇上第一家鞋服店。北上南下的火车都在古阳镇停靠,火车站里聚集了来自古丈、永顺、龙山、保靖以及湖北的咸丰、来凤,还有重庆秀山等县的人流物资,非常热闹。
↑↑↑正在建设中的张吉怀高铁古丈九龙段隧道,张吉怀高铁项目于2016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全长246.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工期预计五年左右。在湘西州境内全长约178公里,途经湘西州永顺、古丈、吉首、凤凰等4县市。 来源/网络
那时,张时凤每星期都要到外地进货,湘潭、株洲、柳州这些城市跑得最勤。“下午六点,我在古阳镇上了火车,坐上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就能到湘潭,早上八点就能到株洲。到了湘潭,下了火车就直奔湘潭大布市,去批发布料、成衣等,到了株洲,下车就直奔芦淞批发市场,批发鞋子袜子等。等买好货就到下午,我把货弄到火车站托运好,在火车站附近吃上一顿饭,就又踏上回程的火车。第三天一早就能回到罗依溪。”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匆匆行程,张时凤和家人的命运与这条铁路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张时凤从集体企业下岗后,鞋服店成了他全家的唯一收入来源。有了铁路,有了这一爿鞋服店,张时凤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还把子女培养成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张时凤说:“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枝柳铁路的便利,就没有我的今天。”
枝柳铁路给湘西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的机会,还有山外的新鲜事物和信息。在距离古阳镇以北约20公里外的永顺县小溪镇长官居委会,这里设有“新永顺”站。三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官的柑橘也随之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国际大市场。在长官种植柑橘快三十年的杨勇介绍,在2009年之前,长官的柑橘通过铁路卖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了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杨勇说,长官身处大山之中,大山的自然环境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但也阻碍了柑橘走出去的路子。有了枝柳铁路,让长官柑橘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
农村路网四通八达了
农民思想观念更新了
产业越做越大了
↑↑↑三桥叠立 三座桥位于吉罗公路猫儿潭地段,分别建于1964年、1972年和1999年。它们是湘西州交通事业发展的时代印记。 陈庭茂/摄
在龙山县,沿着刚修好的石牌镇至洗洛镇的二级公路,向北是百合生产大镇龙山县石牌镇。
石牌镇的石牌洞社区支部书记黄光武是有名的百合种植大户。今年,他家种植百合有120多亩,还开设了百合加工厂,一年收益超过300万元。
黄光武有110多亩百合种植在湖北省宣恩县的乡村里,那里距离石牌洞最远的车程也只是2个多小时。“要是公路不通,我们百合的种植区域不会那么广,我们的百合产业就不会发展这么快。”他说。据了解,今年石牌洞社区种植百合3000多亩,种植区域涵盖了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还面向华东市场,在浙江、安徽等地租赁土地种百合,全村百合产业产值超过3500万元,光百合一项,全社区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
↑↑↑能滩吊桥位于湘川公路(现319国道)泸溪县洗溪镇能滩村,于1938年5月建成通车,1970年停止使用,至今已有75年历史。能滩吊桥是我国公路桥梁史上的杰作之一,见证了泸溪县公路事业的发展历程。 赵春华/摄
黄光武介绍:“百合种植对土壤有一定要求,土地不能连续种植百合,我们这里地少,只能向周边地区发展。”他们在外所选的百合种植区域,都是距离石牌洞3小时车程之内。种植百合时,百合种要从石牌洞运出去;百合成熟了,从地里挖出来还要运回石牌洞进行初加工或是进行保鲜处理。“不论是运出去的百合种,还是运回来的百合产品,路途都不能超过3小时,否则会影响到百合的品质。所以说,交通是直接关系我们百合产业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的完善,龙山的百合产业在种植面积上实现了飞跃,种植户突破了土地资源的限制,以“飞地经济”模式发展百合产业。黄光武说:“路好了,我们3个小时就能跑更多的地方。”
↑↑↑龙吉高速 来源/湖南高速公路
如今,在石牌洞社区附近,龙吉高速、国道209、省道305、石洗二级公路等交通干道环绕着,四通八达路网为百合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石牌洞另一百合种植大户杨习祥说:“现在交通状况好了,到我们这里考察订货的外地老板多多了。我们的百合通过省道、国道、高速销往国内外,等黔张常铁路通车了,也会成为我们的‘百合路’。”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大力推进交通扶贫,修一条路,引领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围绕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切实打好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十一五”至今,全州新建农村公路超过100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的目标。今明两年,全州计划完成1584个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实现全州自然村“组组通”3.5米以上的水泥路的目标,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千年王村古镇蜕变发展焕发容光
↑↑↑峒河古渡 唐克立/摄
千年古镇芙蓉镇以酉水之利、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鄂沪,素有“楚蜀通津”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芙蓉镇交通格局不断蝶变,千年古镇在现代交通方式的带动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
现年68岁的杨崇贵是土生土长的芙蓉镇人,他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芙蓉镇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芙蓉镇完全依赖水路交通,公路只有一条连接永顺石堤镇到芙蓉镇的砂石路。1978年枝柳铁路通车,猛洞河站设在了隔着一条酉水河的古丈县古阳镇,火车为古镇最初的旅游产业带去了第一批游客。1991年,芙蓉镇至罗依溪的公路建成通车,酉水“天堑”成通途,从芙蓉镇驱车可直达古丈、吉首。2003年张罗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芙蓉镇大桥横跨南北,带火了旅游产业。这条公路北接张家界,南抵吉首、凤凰,让芙蓉镇成为黄金旅游通道上的“明珠”。2017年11月30日,永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在全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同时,芙蓉镇更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永吉高速芙蓉镇特大桥 来源/湖南高速公路
“你看芙蓉镇附近的酉水河段,有改革开放之初修的铁路桥、罗依溪大桥,还有芙蓉镇大桥,现在又有了永吉高速公路桥,过不了几年张吉怀高铁大桥也修建成。这里的桥,一座比一座雄;这里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快。可以说,站在这里,就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湘西交通发展事业的巨变。”杨崇贵说。
的确,便利的交通给芙蓉镇的经济带来了“引爆式”发展。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芙蓉镇接待游客量超5万人次,门票收入超200万元,比永吉高速全线贯通前的2017年同期增长70.36%。优越的交通区位,也使得芙蓉镇不断“长大”,镇区规划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镇区内的永顺猛洞河工业园区,吸引了北京资源集团,明瑞医药,湘西老爹农业、本草制药等企业落户。
十八大以来,围绕服务产业发展,瞄准把湘西州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这一总目标总愿景,我州全面启动1000公里旅游公路、1000公里生态旅游景观走廊、1000公里旅游慢行体系建设,城镇交通路网与主要景区、乡村游景点实现有效连接,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1269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初步构建了“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格局。
改革创新破解交通瓶颈
立体交通让湘西走向世界
↑↑↑永吉高速 来源/永吉高速公路指挥部
从高空俯瞰武陵山这片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龙永-永吉高速公路犹如一条黑色巨龙昂首作舞,自北向南,劈山跃涧,跨越天堑,气势如虹!
今年已是64岁的董道平,如今依然坚守在龙永-永吉高速公路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的岗位上。“要破解湘西发展的交通瓶颈,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新时期,要推进湘西的发展,更要有改革创新精神。”董道平语气铿锵。其实,董道平全程参与的龙永-永吉高速公路建设,就集中体现了湘西人的改革创新精神。
↑↑↑永吉高速猫儿潭大桥 来源/湖南高速公路
“这是一条争来的高速公路。”董道平介绍,2010年,正值“十一五”末,龙永-永吉高速公路不是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但却是我州唯一的一条南北向高速公路,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国家开始压缩基建投资,省直有关部门认为龙吉高速公路立项很难,开工建设更难。为突破难题,董道平随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省里衔接汇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龙永-永吉高速公路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将项目挤进了“十二五”计划中,并于当年内同时实现立项和开工。在改革创新的精神引领下,“霸得蛮、耐得烦、不怕苦”的湘西人,不仅确保了龙永-永吉高速公路按照原设计标准建设,还争取到了全线13处互通和近80公里的7条连接线,极大地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湘西长远发展的利益。
在一批又一批敢于担当作为、敢于改革创新的有识之士的推进下,湘西交通步入了“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的时代。
驱车驰骋于州府吉首,从南到北,由东向西,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紧扣着转型发展的时代脉搏;四通八达的城乡路网,联系着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近年来,吉首市系列交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一个以公路、铁路为主,以高铁、航空为辅的“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综合性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以吉首为核心的“半小时生态城镇群”和“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正在变成现实。
↑↑↑正在建设中的湘西里耶机场。 向雪/摄
近年来,围绕破解地理瓶颈,我州全面打响“交通突围战”,先后建成常吉、吉茶、吉怀、张花、凤大、龙永、永吉7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5公里。湘西对外已融入长沙、重庆、桂林、贵阳等大都市的“4小时经济圈”,对内形成了以州府吉首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随着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湘西在迎来全域“高速时代”后,又将迈入“高铁时代”和“航空时代”。
↑↑↑正在建设中的张吉怀铁路吉首东站。 王诗斌/摄
道路通,百业兴。沐浴着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阳光,湘西发展的机遇更多、基础更好、信心更足,一个全新的大开放、大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大道如虹,长路放歌。今天的湘西,道路通畅,百业兴旺;未来的湘西,坦途四通,前景可期!
来源|团结报
作者|记者 周名猛 通讯员 唐玉 宋建昕
编辑|杨世芳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