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看湘西|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
《团结报》2020年10月27日特刊第1/8版
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
记者 田应明 欧阳仕君 龙文玉 周胜军
武陵山脉,莽莽苍苍。
在湖南西北角的大山褶皱里,藏着一个个风情独特、纯情美丽的土家苗寨,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地理标识——湘西。进入二十一世纪,仍未摆脱千年贫困的湘西,美得让人心痛,穷得让人揪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这一刻起,“精准扶贫”从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国,照亮了千村万寨的脱贫之路,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十八洞村。龙艾青 摄
7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5次对湘西州脱贫攻坚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全州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强大动力和必胜信心。
7年来,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推进,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精准扶贫,感动中国!影响世界!
深秋天地宽,片片枫叶艳。
2013年11月3日下午4时许,一行车队抵达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村口。车上的客人走出来,村民们惊喜地发现,走在最前面最中间的,是他们最尊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
“中央领导来了,习总书记来了,来到家门口了!”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整个寨子。彼时的十八洞村,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
沿着一排木篱笆,顺着一条青石板铺成的窄小村道拾级而上,总书记一边走,一边向路坎上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挥手致意、亲切问好。他走进特困户施齐文、石爬专的家,问了石爬专的年龄后,对石爬专亲切地说:“你是大姐。”在低保户、75岁的老阿公施成富家的院子里,总书记同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他都一一询问。
在这个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中国扶贫的航船,由此开启新的征程,有了新的方向。
扶贫产品“十八洞山泉水”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回望首倡地,7年来,十八洞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凝心聚力攻克贫困堡垒,摆脱了千年贫困,村容村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313元。2017年2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十八洞村成功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4668元,130户521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0,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4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全村实现了稳定脱贫,正在向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步前进。
苗家大姐喜摘猕猴桃。龙艾青 摄
十八洞村的“富口袋”和“富脑袋”齐头并进。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2018年下半年,从该村探索发展的“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成为湘西州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2019年10月,这一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开始在湖南全省推广。
前不久,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十八洞村以“零问题”顺利通过了严格考验。
十八洞的脱贫实践,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生动注脚。
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杨超文现在开的农家乐“幸福人家”,生意不错,老婆的笑脸也多了起来。张谨 摄
首倡之地,举世瞩目!
7年来,湘西州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累计减贫6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年均增长11.5%。
保靖县清水坪镇野竹坪烟叶收购点,收购人员正在给烟叶分级。该县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大烤烟项目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使当地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主战场,且看湘西州如何书写扶贫答卷:
推进脱贫攻坚“十项工程”——
湘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五个一批”指示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因地因人因事定制帮扶政策措施,持续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转移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发展教育脱贫工程、医疗救助帮扶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工程、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公共服务保障工程。这“十项工程”,扶到了“点子上”“根子上”,扶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对湖南省支持湘西州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给予肯定。
凤凰县易地搬迁夯卡村安置点。
7年来,湘西州以“十项工程”为抓手,形成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全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全社会立体式扶贫大格局,推进扶贫资源“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线“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人人”转变。
苗绣产业让苗家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7年来,湘西州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最有获得感的时期。特别是花垣县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经验享誉中外,凤凰县菖蒲塘村、夯卡村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脱贫典型。全州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湘西州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谱写了湘西州历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电商转型促销售。凤凰县菖蒲塘村村民田香群,以前坐在马路边卖猕猴桃,如今一个微信就搞定,现在她家已修建了4栋新屋了。张瑾 摄
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的要求,十八洞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湘西州在自身扶贫的同时,还注重扶贫经验的总结:
在扶贫对象识别上,不搞暗箱操作,注重公开公平与群众满意相结合;
在内生动力激发上,不搞空洞说教,注重典型引路与正向激励相结合;
在发展扶贫产业上,不搞大包大揽,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搞大拆大建,注重留住乡愁与彰显美丽相结合;
在攻坚力量统筹上,不搞孤军奋战,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与党员干部先锋作用相结合。
龙山县石羔街道中南社区蔬菜种植合作社,农民在大棚里采挖莲藕。该社区利用当地的区域优势,发展大棚瓜果蔬菜种植,销往重庆黔江、湖北来凤等周边市场,立马成为“抢手”货。曾祥辉 摄
这一经验总结,突显了精准发力和可操作性,既可复制可推广,又易推广易复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肯定。
2018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专程来到湘西考察。2019年,本扬在给湘西人民的一封信中表示,老挝正在全力开展扶贫脱贫,致力于摆脱欠发达状态,湘西的成功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泸溪县武溪镇武水花园易地搬迁安置点内的斯予新能源巾帼扶贫车间里一派繁忙,员工正在抓紧加工制作电子产品。巾帼扶贫车间吸纳安置点的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覃仁岗 摄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湘西州脱贫攻坚取得的瞩目成就,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是全国反贫困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成功实践。
今年8月,永顺县石堤镇举办了首届黄桃采摘节。活动通过产品介绍、现场直销、线上直播等形式,进行宣传和销售。刘文化 欧阳芳龙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继往开来,湘西州将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与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加快把湘西州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
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湘西州有底气!
古丈有机茶园景观。
湘西州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湘西最大的门路,是推动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2016年,湘西州委、州政府就作出这一判断。
多年来,湘西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州县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4.5%,国字号生态文化品牌达200多个。
绿色,成了名片,更成了产业。
簸箕上下抖 茶香溢四方。
湘西州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是“中国最好的绿茶——黄金茶”之乡,是中国馥郁香型白酒领袖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酒鬼酒”的故乡,“湘西香伴”系列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腊尔山大米成了凤凰县腊尔山台地村民的“致富米”。
数据显示,旅游业在2012年率先成为湘西州百亿产业,并以“井喷”之势向前推进。2019年,湘西州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723.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6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3.63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5860.2万美元。“神秘湘西”“梦里边城”令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湘西州先后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去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湘西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的主导产业。
凤凰县禾库安置区后续扶持产业黄牛养殖基地一角。
今年7月,湘西地质公园成功列入“世界地质公园”;明年,湘西州的高铁、航空时代即将到来,旅游业又将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正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的新名
湘西在哪里?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
凤凰古城。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镶嵌在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她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现辖7县1市,115个乡镇(街道),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9.3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7%。
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城市,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脱贫攻坚主战场。
湘西经济开发区。
湘西州地处神秘的北纬28度附近、我国地形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溪河遍布、植被丰茂、空气清新、气候适宜。这里山奇水美,历史文化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永顺县老司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苗族赶秋)、有国家非遗名录26项、有不可移动文物151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湘西州也是红色革命老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昔日偏远的湘西,养在深闺人未识;今日如书、如画、如歌的湘西,正成为武陵山区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的新星!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应明 欧阳仕君 龙文玉 周胜军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