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2月1日,头条君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
教育部官网截图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下面跟头条君一起看看
《通知》全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
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有限带入校园。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二、细化管理措施。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三、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四、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五、强化督导检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1月15日
如今,手机成为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拥有了
属于自己的手机
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列的问题
如影响学习、损害身心健康等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1
频繁用机,损害身心。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学生发育,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的明显下降,听觉受损,免疫功能失调。
2
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
学生一旦将手机带入学校,就会想方设法在教室或者宿舍内偷偷玩手机,这样会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他人休息。有的学生甚至利用手机在网上直接搜索习题答案,照搬照抄作业,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思想。
3
接触不良信息,以致遭受欺骗、伤害。
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对不良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信息泥潭无法自拔。
4
助长不良风气
手机档次高低助长学生间的攀比之风,影响校园风气。
5
形成安全隐患
一些学生在上学、回家路上,或在骑车时低头玩手机,不注意道路、行人及车辆,极易对自身及他人造成安全事故。
6
过度依赖手机,亲情逐渐疏远缺失。
青少年长期过度依赖手机,与家人之间的陪伴和沟通交流减少,导致亲情疏远,家庭教育不到位。
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
手机的世界里
那么怎样让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机呢?
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使用手机?
1
制定手机使用规则
规定手机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例如手机不可以带去学校,手机主要是为联系亲友、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等。
2
规定玩手机的时间
一定要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并严格执行,预防孩子沉迷于其中。
3
制定惩罚与奖励措施
除规定时间外,其余时间玩手机就要受到相应惩罚。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应该给予适当奖励。
4
尊重孩子使用手机的隐私权
家长要避免私自翻看孩子手机上的短信、聊天记录等,尊重孩子使用手机的隐私权。做个聪明的家长,勤观察孩子的状况,多与老师联络通过交流、沟通来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
来源|教育部 湘西网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