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周刊|人间烟火气 最美是湘西
第十八期
文 / 甘秀珍 图 / 陈雄 甘秀珍
提起八面山,“空中秘境”一词便涌入我的脑海。有别于其他名山大川,八面山是自然界停泊在云海中的远古大船,是土家人的“苏姆补”(土家语中指八面山),是不可亵渎的圣山灵地。
八面山云海日出。
八面山名为八面而不止八面,古名“八蛮”却不落蛮荒。
农历七月已过半,暑气仍未消,盘山公路上彩色的车流重现。草场受疫情影响经半月休整,愈发青翠茂盛,蓝色天幕下,这绵延起伏的绿勾人心魄。远处,马群飞驰;近身,人影憧憧。马群和人群划分了地盘,散落在草场各处。
八面山的草场并不算平整,云雾缭绕下,她是若影若现的江南水墨画;红霞漫天时,她是浓墨重彩的现代油彩画。因而,她不同于北方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无垠,她有的是南方空中草原的婉约清丽和土家族人的粗犷质朴。
入夜,是归置心灵的最好时刻。牛羊归栏,马群歇息,散落草场四处的民宿、帐篷灯光次第亮起。咖啡馆里,游客弹起舒缓的钢琴曲,草场舞台前燃起篝火,乐队上场,热烈的吉他声划破夜空,人群围绕来,映着篝火的火光,随乐队纵情放歌……啤酒、烧烤、音乐、歌舞,任是何种性格的人皆能在此处觅得一方自在。
头顶是星月争辉,脚下是霓虹闪烁,一顶顶亮着光的帐篷点缀其中。草地上,游客们围坐游戏,享受着高山草甸的凉爽惬意。
静卧草海柔似水,马踏星河悄如梦。
没有云海的八面山是没有灵魂的,而八面山的云海并不是每回都能遇见。专程去看的扫兴而归,偶然造访的备受眷顾,她似乎总爱和人捉迷藏。但这次,她眷顾了疫情后的第一波游客。
沉寂了一夜,天渐渐破晓,苍苍的山巅后缓缓溢出红光,初现的温暖与黑夜的清凉交织,使人突生一丝甜美的倦意。红光下,云海奔涌,携着日光扑向人群,缱绻片刻倏然离去。不多时,太阳蹦出云海,漫天红云,满海金波,映红了悬崖边沸腾的人群。这一方色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方红霞。
红霞褪去,青翠的草场、纯白的帐篷沾染了朝阳的金光,一种恍如隔世的眩晕感突然袭来又转瞬即逝,人便仿佛重活了一次。这就是八面山云海日出的魅力,也是留给人的特有余味。
看完日出,驾车在环崖公路上飞驰,一切烦恼随风散去,只剩云海在脚下翻涌,自由潇洒、极致浪漫、刺激酣畅……所有形容美好感受的词都可拿来一用。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八面山就是这道风,凉爽而舒适,温柔而凛冽,令你琢磨不透又欲罢不能。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文 / 颜文彦 图 / 芙蓉镇景区提供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人间烟火气,那每一个平凡普通的日子,竟如此珍贵。
人间烟火,国泰民安。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烟火气,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是路边小贩的叫卖吆喝,是店铺灶台的炊烟袅袅,是街巷市井的嘈杂喧闹……也是人间最难忘、最袅绕、最绵长的滋味。
时光在人潮汹涌和人事寥寥间来回切换,让生活在芙蓉镇的毕兹卡和来到这儿的游人们都更深刻地感受到,原来,最令他们魂牵梦萦的,不只是绝美的网红大瀑布、古老的吊脚楼和酉水两岸的奇山异水,更是这儿浓厚的人间烟火气。
这些烟火气,散落在贯穿芙蓉古镇的五里石板街上。作为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见证者,石板街叙说着历朝历代的辉煌往事和爱恨情仇,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往的怀念、对慢生活的向往、对地道的寻味。
走在石板街,街巷食肆林立,往来商贾络绎,四海方言交汇,板门店铺后头都是当地人家。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还有那褪不去的历史沧桑感,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进了“楚蜀通津”的时代,也一下就走进了当地人的生活。
腊肉、熏鱼、虾米、菜干、泡菜、米酒……时代变迁,交易的方式从铜板变了纸钞,又从纸钞变成了二维码,但街头摆卖的当地特产却似乎千百年来从未变过。熟悉的香气萦绕在街头,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
贞节牌坊旁的113号米豆腐店从刘晓庆的电影里走出,一直生意红火到现在。这一碗碗香嫩爽滑的“虾米”豆腐,如今已成为四海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小吃。
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老街里生活的老人们,守着一条街,守着一个个小摊,让这些富有人情味的传统手艺和当地人熟悉的味道,从不曾随时间模糊而老去。
老街是古老深沉的,也是豁达大度的。在那些悠长的岁月里,老街像善良的母亲,呵护着生活其中的毕兹卡,宠溺着莽撞在童年里的孩子们。
如今“网红”时代,老街同样也容纳了许多新兴事物,奶茶店、速写店、网红秋千、酒吧、小吃、烧烤……烟火气息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来到这里,在这熙熙攘攘却又美好温暖的老街驻足,也勾起他们记忆深处那些丰厚、美好的回忆。
芙蓉古镇很快又会回复往日的繁华。
在这美好的秋日,在芙蓉镇平凡日子里寻找久违的人间烟火与温暖爱意,在人潮涌动的老街上,感受这份令人感动的“国泰民安”。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来源|团结报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