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加速度 迈向新征程|高铁,让我们和时代一起伟大

吴刚 彭宁 等 湘西头条 2022-11-06



  人类一直在进步,世界一直在变“小”。


  对于湘西人而言,从2021年12月6日开始,这个世界,变得更小了。小到从吉首去长沙的最短时间,从最少需要4小时,变成了2小时。


  因为这一天,张吉怀高铁通车了。


  奔驰在张吉怀高铁上的动车组与焦柳铁路上的普速列车交汇而过。王芳 摄


  人类身体孱弱,敏捷不如猫豹,凶猛不如狮虎,耐力不如骡马,皮脆血薄,DPS(战斗状态造成的每秒伤害)难看。然而这样的“战五渣”,却成为万物之灵统治了地球,为什么?善于制造和利用工具。


  纵观人类进化史,人类最为依仗的工具,主要是生产工具(从犁到大型收割机)、战争工具(从弓箭到原子弹)、信息工具(从竹简到手机)和交通工具(从马匹到飞机)四个大类。几乎每一次工具升级,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人类生存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生产领域,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在战争领域,热武器的出现,终结了骑士/武士阶层;在信息领域,电报电话的发明,实现了实时“千里传音”;在交通领域,造船技术的突破,开启了持续了数个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319国道:太子庙是319国道上一个重要节点,以前的长途司机都会在此休息一晚。现在319国道与常吉高速公路连接在了一起。


  对于人来说,距离的计量单位,其实不是长度,而是时间。


  以时为度,在“交通基本靠走”的时代,远方,真的是远方,真的很遥远。


  人类祖先从非洲走到亚洲,用了几万年;再走到美洲,又用了几万年。


  唐代,玄奘大师天竺取经,一个来回5万里行程,他走了17年。


  元代,蒙古大军依靠马力大举西征,打下了数万里江山,以至于西征的将领们要回大漠开个会探个亲,需要骑马走一年。庞大的帝国,因交通阻碍,政令难通,很快就分崩离析。


  明代,南方书生进京赶考,要带足盘缠提前走好几个月,从秋天(乡试“秋闱”)走到春天(会试“春闱”),途中要经过城镇乡村以及更多的荒野,大胆书生胡乱借宿,小概率发生宁采臣和聂小倩的爱情故事,也不觉得突兀。


  即便到了近代,1937年8月中旬,湘西子弟兵128师奉命支援淞沪前线,一路小跑行军加乘船,3000里左右,耗时近一个月,9月中旬才到达浙江宁波。


  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大大缩短了远行的时间。


  公路方面,1950年代,沿着319国道(沙石路面)往返于吉首和长沙之间的班车,单程耗时约3天,途中需要在沅陵凉水井和汉寿太子庙各住宿一晚。


  319国道:凉水井,20世纪80年代开车走319国道,从吉首去长沙第一天在沅陵凉水井吃早餐,夜宿沅陵官庄,第二天到达长沙西站。


  1970年代,319国道路况改善,吉首到长沙单程耗时2天,在沅陵官庄住一晚。


  1990年代,319国道全部换成沥青路面,吉首到长沙单程耗时1天,做到了朝发夕至。


  2005年,长沙至张家界高速通车,吉首人纷纷绕道张家界跑长沙,总耗时6个小时左右。那几年,吉首到张家界的公路1828线车来车往,永顺石堤境内一家路边饭店“虹桥餐馆”名声大震,热闹非凡。


  2008年,杭瑞高速修至吉首,吉首到长沙单程缩短至5小时。


  铁路方面,1978年,枝柳铁路建成通车,火车开进了土家苗寨。从吉首出发乘坐火车到长沙需要绕道怀化,耗时约11个小时。


  2014年,沪昆高铁湖南段全线通车,吉首去长沙多了个选择,乘汽车到怀化南站,转乘高铁至长沙,虽然麻烦,但总耗时缩短至4小时左右。


  今天,张吉怀高铁通车,吉首上车直达长沙,仅需2小时。


  时空尺度,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变化;而高铁带来的新一轮加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重塑我们的思维。


  曾几何时,觉得凤凰都很远,然后有车了以后觉得很近;如今,高铁通车,更远的长沙,甚至广州上海,看上去也没有那么远了——我们的湘西,在地面交通领域,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而更为迅捷的空中交通,也将因湘西机场的即将建成,圆梦在即——世界越来越小,远方越来越近。


  这是时代的丰功,而古老偏僻的湘西,将迅速适应新的时空尺度,汇入新的发展大潮,追逐一个叫做“五个湘西”的伟大梦想。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和时代一起伟大。



“告别”319国道




1


1951年的某一天,17岁的宁乡青年林时九,带着建设祖国、支援山区的美好愿望,背上简单的行囊,登上了长沙开往湘西的班车。


林时九


“我们那时候坐的班车,是烧木炭的,冒着烟儿在沙石路面上开,慢得很。当时,班车沿着319国道一路向西,中途要住两个晚上,一个好像是在常德附近的太子庙,一个好像是在沅陵的凉水井。”


“从长沙到吉首,要经过好几个用船摆渡的渡口,好像是6个吧,记不清楚了。其中最后一个渡口,是铁山河,位置就在今天的泸溪新县城,白沙。汽车过渡很慢的,大家先要下车,车子在河边排队,等船靠岸,车子先上去,然后人再上去,过河了再上车。但是船上空间有限,有时候排队的车多,不能一次性全部过去,要等很久才轮得到你,这就很浪费时间了,大家就在河边抽抽烟,扯闲谈,也算是个特殊的交际场所了。”


泸溪铁山河渡口,曾经是进出湘西的门户。


在湘西,林时九成长为一名文博专家,在书法、篆刻、考古及甲骨文学界颇具影响力。当林老得知高铁开通后,只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到长沙时,欣然与319国道告别:“感谢这条路,带我来到湘西,也感谢这条路,带我一次次回宁乡老家探家祭祖。来来往往走了很多年了,以后不走这条路,也没有什么不舍,时代总要发展,未来总会更好,成为历史就成为历史好了。当然,路上的那些风景,那些故事,我都会记得。”




2


1987年秋的一天,清晨7点,27岁的湘运公司当班司机李清双如往常一样,准时发动了坐满乘客的班车,缓缓驶出吉首汽车站,右拐,出城,沿着319国道向东而行。他将在接下来的4天中,往返于吉首汽车站和长沙西站之间。


李清双


“第一天,我们会在凉水井吃中饭,在官庄吃夜饭,当晚住在官庄;第二天,从官庄出发,在太子庙或者军山铺搞中饭,一直开到长沙河西溁湾镇枫林路边的长沙西站,客人下车,司机当晚就睡在附近的招待所;第三天,从长沙出发,依然会在汉寿一带搞中饭,晚上睡官庄;第四天继续上路,绕山绕水,傍晚才回到吉首。那时候,我们湘西境内的路况,比益阳常德湖区平原要差很多,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居于时间中点而不是距离中点的官庄,住一个晚上。”


 李清双能讲许多发生在319国道线上的离奇故事,熟知沿线的各地风情,各种特产如数家珍:“每次从长沙回来,我都会在几个地方停车休息一下,让乘客们购买当地的特产。比如在桃源的八字路,大家下车买一些鸡或者鸡蛋,还有鱼,那里的价格比吉首便宜很多;比如在杨溪桥,大家可以下车选购凉席,样式很多质量很好;比如在楠木铺,大家会去买块实木砧板。”


  319国道:八字路,从长沙回吉首到桃源县八字路要买当地特产桃源鸡或者鸡蛋,春节期间就要带鸡肉鱼,夏天就到杨溪桥买凉竹席,到沅陵楠木铺带菜板。


李清双如今已经带孙。说到高铁开通,今后大家很可能不再选择经319国道出行,感慨万千。10月中旬,他花了两天时间,叫上几个老司机朋友,自己开车走319国道,走走停停,边走边玩,只为与这条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公路告别。


“人生只有短短百年,我们始终是一段时间中的过客,而不是距离的过客,所以,慢也好快也好,都不应该忘记路上的风景。”站在凉水井开满了芦花的蓝溪河畔,李清双若有所思地说。




3


2007年初春的一天,319国道两侧,桃红李白,菜花娇黄,微雨飘过,空气中弥漫着春花春草和蓬松土地的味道,带着淡淡的清凉。25岁大学毕业不到两年的关澎,带着他在广州结交的生意伙伴,沿着319国道回到湘西,寻找适合做电视购物的家乡产品。


“我是从319国道走出湘西的。在外面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毕业后一定要在发达地区工作,我受够了这条出来的路,太远太长。比我理由更离谱的,是我一个师姐,毕业后都回到吉首上班了,又拼命考了研究生,重新走出了湘西。她的理由是:因为走路动作不规范,落雨天爱掸泥巴,炸满两裤脚,没有法,她改变不了自己,只能换一个下雨天只掸水不掸泥巴的地方生活。真是霸气侧漏。”


关澎向外界“安利”湘西农特产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轻的心,总想飞翔。关澎一直在前沿销售行业中摸爬滚打,经历了电视购物、会销、网店、微商、直播带货全过程,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关澎“很安利”。湘西的腊肉、龙山的百合、凤凰的猕猴桃,都是他“安利”给外界的产品,鲁豫、薇娅等达人,都曾与他有过合作,卖我们湘西的特产。


“高速通了以后,我就不再走319国道了,高铁通了就更加不得走了。即便是告别,也是告别那个落后的时代,我们精准扶贫,不也是为了告别那个时代吗?不过这条国道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太远太长之外,还有官庄的野猪肉,以前我带朋友回湘西,都会在官庄停车,搞个野猪肉火锅,慢慢炊,吃完上车,车上全是木姜子(山胡椒)的味道。”


  泸溪能滩吊桥建于1938年,位于川湘公路319国道泸溪县洗溪镇,是中国公路最早修建的现代钢链吊桥。1949年刘邓大军挺进西南、1950年47军湘西剿匪都从此经过。1970年,能滩大桥建成,吊桥停止使用。


三个男人,三个时代,三种告别。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科技进步的伟力将高速铁路织成一张大网,覆盖了山水异域的中国大地时,地理造成的条件落差逐渐缩小,而时空变得光滑,我们已经站在某种意义的“同一起跑线”上,谁更奋力,谁更聪明,谁就将更接近梦想的彼岸。


让我们欢欢喜喜地,“告别”319,告别旧湘西,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铭记:枝柳铁路




1


54岁的徐智是张吉怀高铁吉首东站首任站长,也是枝柳铁路上的首批“湘西铁路人”。


1983年,通车运营5年后,枝柳铁路湘西段交给新组建的吉首车务段和工务段接管。当年底,经各县市组织招工考试,一百多名湘西籍青年成为第一批湘西铁路职工。


  张吉怀高铁吉首东站首任站长徐智,如今又开启职业生涯新征程。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余芳 摄


16岁的徐智从没通铁路的保靖县招考而来,此前没见过火车,对铁路工人的印象也全部来源于电影《铁道游击队》。


入职不久就遇上春运,他被分派到古丈火车站。“当时古丈到吉首,坐火车只一个多小时,坐汽车却一天也跑不到一个来回。”他回忆。也是从那时起,他深刻感受到铁路对于湘西人民的重要意义。


古丈是小山城,车站与站台之间的陡坡要爬一两百级台阶。初参加工作的他满怀热忱,常常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帮助年老体弱的乘客搬运行李。


这热忱与努力也被他带到后来的工作中。从扳道工做起,他认真干,努力学,用8年时间,熟练掌握了车站售票、客运、货运涉及的所有工种技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车站站长。从罗依溪火车站到乾州火车站、古丈火车站、吉首火车站,枝柳铁路湘西段各个车站都留下他奋斗的足迹。他不断自我提升,用业余时间先后攻读吉首大学经济管理、中南大学铁道运输专业的专科、本科学历。2004年,徐智荣获全国铁路职工最高荣誉“火车头奖章”。


如今,从普铁到高铁,从吉首火车站到吉首东站,徐智又开启职业生涯新征程。“站房面积扩大4倍,日发送旅客人次翻番,智能化程度大大提升,对我们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他说,“这是荣誉,也是压力。有幸经历湘西铁路全变迁,见证湘西迈进高铁时代,更是自豪!”


  7265/7266趟列车是一趟逢站就停的“慢车张吉怀”。在沿途那些不设置站点无法网络购票的小站,很多老百姓背着水果农产品上下车,沿线很多铁路员工也搭乘这趟车往返通勤。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彭宁 田浩 摄


从今年7月3日到吉首东站上班至今,徐智几乎没休过假,在工地上崴伤了脚,拄着拐杖也守在车站里。要解决完善职工吃住行生活保障;要组织开展职工业务技能培训;要和施工单位就站房使用接管进行对接;要与州市政府就相关配套工程协调衔接……一项项工作扑面而来,需处理的问题千头万绪。大到每间接待室装修布置,小到每个插座设置调整,细致到无线网络信号覆盖范围……


但他觉得一切都值得。“肩负着全州人民对高铁的期盼,不敢懈怠!”他甚至已经计划好,高铁开通运营当天,要买下吉首东站四趟首发列车的车票,留作纪念。


“今年春运,我在吉首东站,继续服务旅客。”他和全州人民一起,迎接湘西高铁时代。




2


1978年10月1日,44岁的唐克立用黑白胶片记录下枝柳铁路首列火车开进吉首的盛况。


为了拍摄全景,他提前一个多小时爬上车站后的山坡去选角度。拍完又飞奔下山,赶到火车跟前抓特写。


  团结报社首任专职摄影记者唐克立,用镜头记录湘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时吉首人大多没见过火车,铁路两边围满了人,大概得有几千人哦。乡亲们围着火车提问,这火车有多长啊?烧什么当动力啊?”43年过去,他仍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和乡亲们对火车的期盼与好奇,“在吉首站停了个把小时,听说还可以试坐火车,我又跟着大家上车,一路坐一路拍,到了乾州火车站。”


  1978年10月1日,第一列火车到达吉首火车站,受到各族群众热烈欢迎。唐克立 摄


那天,唐克立不仅用镜头记录下首列火车开进吉首的历史时刻,还留下了湘西各界群众喜迎火车、试乘火车的幸福瞬间。后来,仍陆续有各地群众赶来“看火车”,他也持续跟进拍摄了下来。


这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被选入正在编辑的《唐克立镜头里的湘西》画册。这本画册,是87岁的唐克立今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做的一件重要的大事,把他在湘西州从事摄影60余年的珍贵照片整理成册,用影像回顾见证湘西各项事业的发展变迁。


  吉首群众在高兴中又感到新奇,围着火车驾驶员问这问那。唐克立 摄


“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再翻开这些带着时光印记的旧照片,唐克立感触很深,“上世纪50年代,我第一次来湘西,常德到泸溪用了3天。那时车烧的是木炭,熏得每个人脸都是黑的。下坡时是车,上坡时就慢得和人走路一样……”


他是常德人,1952年作为支援湘西发展的文艺人才从常德县文工团调入泸溪县文化馆,1962年调入湘西州委机关报《团结报》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1987年牵头成立湘西州摄影家协会并任主席。


作为团结报社首任专职摄影记者,背着地质包改装成的摄影包,唐克立踏遍湘西山山水水。“包里装着三大样,相机、闪光灯和收音机。”聊起当年,他眼中熠熠生辉。“闪光机拍一次换一个灯泡,还拖着个巨大的蓄电池。收音机是走路时听的,当时交通就只能靠走……”


半个多世纪过去,唐克立镜头里的湘西,从黑白胶片变成彩色胶片,再进入数码时代。他笑着感叹:“时代在发展,现在还有了航拍,拍大场景再不用像我当年那样到处爬山了……”


他已计划好,完成画册编辑校对的扫尾工作后,等高铁一通,他就乘坐高铁去深圳看儿子。


“吉首上车,直达深圳,太好了!”他笑得开心。




3


1974年4月,21岁的土家族青年彭晓文作为地方支援,来到永顺县境内一个叫铜柱溪的地方参加枝柳铁路建设。


“铁二局九处三段十二队。”47年过去,他仍一口气就顺利报出当年加入建设队伍的编制名称。“我们主要负责铜柱溪1号隧道从古丈往永顺方向的开挖建设。”


但直到他第二年12月离开工地时,两百余名铁路工人和一百多名当地民兵合作,只完成这条2000多米长隧道的挖通工程,铁轨都还没看到。


  1974年国庆假期,彭晓文从枝柳铁路建设工地步行四五个小时,到古丈县城照相馆拍了张照片留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四百人,一年多时间,就挖一条隧道?”女儿不敢相信。


“当时除了拖运渣石的轨道小拖车有点机械化的感觉,其他就全靠人力。”彭晓文回忆,“我们半个月才休息1天,叫休‘大礼拜’。‘三班倒’轮班,24小时不停工。开挖班打风钻挖山石,运输班拖运渣石,撑砌班就跟进打拱顶、砌边墙。先挖下道坑,再挖上道坑……”


看女儿已经满脸写着“听不懂”,彭晓文接过她手中纸笔来一边画图一边解释。出生于1980年代初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到《团结报》当记者已15年。这些年采访过湘西高速、高铁、机场建设,但父亲口中的施工建设方式和如今确实已相差太远。


她特意去翻查资料。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修建枝柳铁路。当年9月,4000余名铁路职工在湘西州古丈、永顺、大庸铁道沿线拉开65.75公里长的铁道线路建设工地。沿途重峦叠嶂,峭壁悬崖,道路险隘,桥隧相连,工程任务异常艰巨。1978年底,枝柳铁路正式通车,湘西地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慢火车”上有慢的快乐与意境。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彭宁 田浩 摄


时光走过43年,又一条备受期盼的“张吉怀高铁”开通在即,湘西州迎来高铁时代。


今年10月22日,参加完张吉怀高铁媒体代表试乘体验回来,女儿激动地找彭晓文汇报 :“吉首东站到怀化南站,只要37分钟。以后去长沙,只要两个小时!”


他却想起,2000年送18岁的女儿去长沙上学。在吉首火车站,他扛着行李挤上车,女儿却被挤不见了。他又返回站台找女儿,然后一路上反复叮嘱交代女儿今后挤火车要注意的事项。但那之后,每次女儿坐12个小时通宵火车往返吉首长沙,他都免不了担心,彻夜难眠。


“那铜柱溪1号隧道在哪,你还找得到吗?”女儿问。


“当然。后来经常坐火车经过。”他回答。


“等高铁通了,我陪你,再去趟长沙。”女儿说。


“好!只要两个小时!”他笑。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湘西州迈进高铁时代之际,谨以这三个故事,铭记湘西州的第一条铁路——枝柳铁路。


这其中,有建设者的回忆,有记录者的情怀,还有从枝柳铁路孕育发展而来,新一代湘西铁路人面向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高铁已来,近300万湘西各族人民,铭记历史,汲取动力,拥抱新时代。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谨 摄)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总策划|田应明

策划|龙捷 龙文玉 周泽平

执行策划|周胜军 彭文海 岳跃强 卢琼来 向汉品 石秋云

作者|吴刚 彭宁 周胜军 田浩 吴正凯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乘最美高铁 赏神秘湘西

■ 文旅周刊|高铁时代 迎面而来

■ 古丈高铁站建设忙

■ 睛点湘西|谢谢!张吉怀高铁的建设者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