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老票证” “票”证新湘西
票证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证,如今在一般家庭很难觅其芳踪。可在改革开放前,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地存有各类票证,如粮票、油票、布票、棉花票、糖票、烟酒票、自行车票,等等,名目繁多,种类各异。有地方流通的,也有各省市全国通用的,数量大小不等。
布票
本人30年前就开始收藏湘西老票证,现共收藏湘西老票证3万多枚,共8大册,30公斤重。
在收藏册里,我将湘西老票证按衣、食、住、行、用、金融、卫生、税务、其他等门类分类存列在册。这些湘西老票证在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极度匮乏的年月里,是湘西人民用来购买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的凭证,故俗称“第二货币”。当年湘西人民视这些票证为“命根子”、“生命票”。对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人来说,这是一段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历史。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家中姊妹三人,我排行老二。当时为了节省布票,做一件新衣服姐姐先穿,穿小了就给我穿,我穿小了再给妹妹穿,反正是年纪越小穿得越烂。那时有一句流行语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由此可见,那时布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肉票
再说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都渴望下馆子解解馋。而所谓的下馆子,不过是到城里仅有的几家国营饭店吃一碗肉沫面和几个大肉包子。一碗肉沫面的价钱仅为一角钱,却要二两地方粮票,一个大肉包子只要三分钱却要一两粮票,有钱没票你想都不要想。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在那时却是一种难得的奢华。
提到行,人们自然会想起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当时三大件齐全的家庭被人们称之为富裕家庭或大富人家。那时买一辆自行车比现在买一辆家用汽车还要宝贵。
自行车票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住州新华书店宿舍。有天隔壁高姨走到我家对我妈说:“田姨,今天的炭比较好,无烟头,快去买。”我妈赶快拿木炭票去买木炭。第二天她又来我家说;“田姨,今天粮店卖米不搭红薯了,搭苞谷,赶快去买。”我妈又赶紧找购粮证去买米,同时还不能忘了带粮票。
燃料票
米票
买炭买米要票,买肉买油当然也都要票。我家三姊妹,加上爸妈、外婆共六口人,每人每月四两油,全家一起二斤四两油,吃完了谁也不会支援你,因为大家都不够吃。在凭票的年代里用油炒菜是有窍门的,用带嘴的小油罐装油,往锅里倒油的时候沾在壶嘴上的油都要用手刮一下再刮到锅沿,一点都不能浪费。油不够吃怎么办?用肉票买最肥的肉熬猪油。你不说猪油还真是好东西,下碗面加上一点猪油味道真的香,就像过年一样。
油票
糖票
在那个年代,糖、烟、酒等也是凭票供应的,就连同人们常用的火柴也是如此。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劲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工农业生产连续上升,市场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湘西州也跟全国各地一样走向市场经济,有些票证,如购货劵率先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1983年底,国务院发出了停止发放1984年度布票的通知,活跃了30年的布票从此消失,随之棉花票、线票、纺织劵也退出历史舞台。
馒头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日益丰富,各种工业品和家电产品从1990年起全部敞开供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油、肉、蛋、糖等都也敞开供应,再也不用票证了。1993年4月1日,粮票、粮本同时废止,历经40年的粮票作为压轴退出历史舞台。
湘西“老票证”,“票”证新湘西。票证之前冠以“老”字,意味着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票”证新湘西。我收藏的湘西各种“票证”见证着改革开放后的湘西新貌。如今,面对这些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湘西老票证,相信每个湘西人都会有一番深深地感受。就让我们透过小小的票证,在心中凝聚起不断奋斗前行的力量吧!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作者|图/文 彭继维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那是诈骗短信!
■ 别样“警”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