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地名文化趣谈|吉首:湘西唯一以苗语命名的县(市)地名

湘西头条 2023-11-06



吉首:湘西唯一以苗语命名的县(市)地名


  从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到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吉首一直就是湘西自治区(州)府所在地。有人认为“吉首”之名,系“吉祥首府”的简称。其实,“吉首”是苗语地名,系汉语地名“所里”的苗语义译。苗语“吉”是苗语创制方位名词或地理名词的词头,但在习惯上苗族用“吉”作词头的,多用在位置比较重要的地方。“首”苗语为“养活”“繁衍”之义,可引申为“繁荣兴盛”之义。苗语“吉首”,意为“繁荣兴盛而且位置比较重要的地方”。从这个引申意来讲,把吉首解释为“吉祥首府”义也无大谬。因为州府之地,必然人口众多,街区繁华,地位重要。但是,正本清源,吉首之名不是来自州府,而是来自汉语“所里”之名。“所里”之名又从何来,如何又称得上“繁荣兴盛而且位置重要”之地?尚需从625年前的一段历史谈起。


吉首市乾州鸟瞰图。陈昊 摄


  今吉首和乾州一带,元朝前属泸溪县地。因其“地处泸(溪)、麻(阳)上游,抱永绥(花垣)关隘,为镇筸门户,控诸苗之咽喉,树辰(州)、常(德)之藩障,称固塞要害之地”,为历代王朝防苗镇苗的驻军之所。据清光绪《乾州厅志·沿革》载:“(北)宋熙宁三年(1070),置镇溪砦(今吉首城区)”,为军事防地,这也是“镇溪”得名之始。明洪武三十年(1397),割泸溪上五都分为十里,废宋朝时期设置的镇溪砦,设镇溪军民千户所,隶属辰州卫,辖“上六里生苗”地(即今花垣县域)和下四里苗地(即今吉首市域),以及今凤凰县东部48苗寨。因所辖民户在千户以上,故有千户所之名。而镇溪之名原系山川名,据清光绪《乾州厅志·山川》载:“镇溪山,城东北十五里,镇溪城对岸,巍然为群山。”所谓军民千户所,即明一种寓兵于民的建制,即“有事奉调,聚则为军,事平班师,散则为民”,故名镇溪军民千户所。当时,镇溪砦人户已达110户以上,达到了设置“里”的人户数。千户所的“所”字,加上一个“里”字,故镇溪砦有了一个汉语新地名“所里”,所里苗语意译过来即“吉首”。


乾州古城。湘西州政府新闻办供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撤镇溪军民千户所,在所里设“镇溪营”,在今乾州设“乾州厅”,隶属辰沅永靖道。一个负责军事,一个负责民事。民国初年改所里镇溪营为镇溪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又改为“所里镇”,1952年成为湘西苗族自治区府治地后,便以苗语“吉首”代替了汉语“所里”的称谓,一直相沿至今。上述乾州厅治“乾州”之名,始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设立的“乾州哨”。据清光绪《乾州厅志·沿革》载:乾者,“谓其地平坦而微起者三,有乾象焉”;州者,谓该地“在诸水中,而土高有州之义,其村曰乾州。(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建乾州城,为屯粮之所,厅之有城始此。”清嘉庆二年(1797),“乾嘉苗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乾州散厅升为直隶厅,成为湘西防苗镇苗四厅之一。民国元年(1912),废厅设“乾县”,后因与陕西乾县同名,次年便改为“乾城县”,隶属辰沅道,县治仍为乾州。1949年11月5日,乾城县和平解放,隶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隶属湘西苗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由乾州镇搬迁至所里镇。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于1953年2月25日批准,同年4月1日,乾城县改名吉首县,所里镇改名吉首镇。1955年3月至1957年9月,吉首县隶属湘西苗族自治州;从1957年9月20日起,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为州府驻地。1980年11月至1982年11月,州革委会将吉首镇从吉首县析置为县级镇。经国务院于1982年8月3日批准,同年11月30日,州政府撤销吉首县,设立吉首市至今。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为把吉首建成为湘鄂渝黔边区物资、技术和人才交流中心,州、市共同努力,各行各业齐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四通八达,乾州新区拔地而起,建设日新月异,已经从昔日防苗镇苗军事要地,变成今日带动湘西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龙头”。“吉祥首府”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在湘西大地,苗语“吉首”之义已更好地体现出来。


(本文参阅石水生《湘西地名文化》,特此谢忱!)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作者|陈廷亮 陈奥琳

编辑|杨世芳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湘西地名文化趣谈|湘西地名文化特色浅析

■ 湘西地名文化趣谈|湘西苗族地名文化概述(一)

■ 湘西地名文化趣谈|湘西苗族地名文化概述(二)

■ 湘西地名文化趣谈|湘西苗族地名文化概述(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