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晓英:以温暖的弱光观照湘西大地上的生命

湘西头条 2023-11-06


以温暖的弱光观照湘西大地上的生命

——观李晓英湘西题材摄影作品有感


石健


  如果说湘西本土摄影人怀抱故土深情和赤子情怀,孜孜不倦地呈现着家园影像,近距离构建了湘西儿女眼中秀美温馨的家园形象,那么,在过去数十年里,还有一大批非本土摄影人行走在湘西大地上,并以外来者的独特视角观察、体验、记录这片神秘的大地,倾其大半生精力与心血专注于湘西地理人文影像的构建。这些摄影家中,一位女性以其卓越的作品、坚定的意志、深厚的情怀、传奇般的创作历程格外引人注目,令人钦佩。


  她便是女摄影家李晓英。


李晓英作品:《新嫁娘》



01

  李晓英,1953年生于湖南衡阳,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艺术摄影专业。原株洲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文联副主席,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长、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获得中国摄协“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和“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级研究馆员,现任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弱光艺术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晓英从事摄影工作40多年,有100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展出、获奖。她一直以镜头聚焦湘西,以女性独特而又细腻的视角,呈现湘西别具一格的自然风貌和厚重淳朴的人文气质,其作品《岁月如歌》获得第二十届全国摄影展艺术类银奖,曾出版《湘西的心灵》等6本摄影集。2000年,李晓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湘西的心灵》个展,著名画家黄永玉看过展览后挥毫泼墨,欣然题字:“湘西心灵好”;著名摄影家侯波、徐肖冰对展览给予“独树一帜、意镜无穷”的高度评价;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对展览的评价是:“得神可为贵· 视觉融恢宏”。


2009年,李晓英在凤凰腊尔山采风创作。


  2009年,李晓英获得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对她的评语是:


  李晓英的作品体现了女性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索,她将镜头对准磨石、箩筐、竹篓、木犁、牛轭、镰刀及“坛坛罐罐”,并以独特的用光、对速度和光圈的精确把握,将这些原本朴素的生活用具和场景从生活中打捞出来,使其呈现出宁静、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感。在光线微弱的吊脚楼之中,李晓英化难点为优势,用慢门捕捉到极具戏剧化的光线,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舞台感。



02


  李晓英的摄影创作与湘西结缘始于1982年。那年,她参加了湖南省首届青年摄影班。中摄协副主席黄翔在结束授课后,邀请几个学员陪他一同前往湘西,上桑植天子山采风。时年已经80高龄的黄翔与学员们一同步行攀登天子山,其间种种动人场景,让老师的精神与湘西的山水共同镌刻在李晓英内心。


2010年,李晓英在凤凰山江采风。


  不久,李晓英再次陪同澳门摄影家康标的亲友前往湘西拍摄赶集照片。一行人以湘西集场为采风路线,仔仔细细走了好几遍,也拍了好多遍。湘西奇美的风光、浓郁的风情令李晓英对湘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李晓英作品:《生命之源》


  这之后,李晓英开始独自前往湘西拍摄。最初,她以湘西的自然风光为主要拍摄对象,既攀登过矮寨的陡坡拍峡谷,也上过腊尔山台地拍高山民居,下过凤凰拍古城与沱江。很多年后,李晓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个时候,湘西很多地方不通汽车,很多寨子没有通电,但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老乡们出去做事干活,门都不用上锁的,而且每一个人都很善良友好。湘西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令这位女性摄影家彻底爱上了这片大地。


  上世纪90年代,李晓英开始拍摄湘西的民俗风情。通过多年接触,她发现湘西高山峡谷、溪壑森林遍布林立,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光照时间短、光线不充足,再加上土家族苗族民居开窗小并糊有油纸,使得室内光线昏暗,拍摄时一旦使用闪光灯便会完全淹没细节。于是,她产生了顺应环境,利用独创的暖色弱光进行拍摄的想法。这些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作品,后来都被收集到以“湘西的心灵”命名的个人作品集和个人摄影展中,《湘西的心灵》也成为她献给“中国摄影金像奖”最用心最用情的作品。



03

  在《湘西的心灵》系列作品中,李晓英以大光圈、慢快门应对湘西云雾遮盖、光照不足的环境,使得拍摄从“快速一瞥”变成“端详凝视”,加以女性的细腻敏感进行聚焦,因此,湘西人的日常生活被放大、被定格,那些琐细易被忽视的幽微之处也被镜头凝固。于是,角落里的坛坛罐罐、房前屋后的竹篮背篓、悬挂摆放的镰刀锄头均被李晓英以独特视觉从万千物象中打捞起来、剥离出来,再以特写的方式进行凝视,以浓重的色彩进行构建,最终被镜头凝结为油画般的静物影像。


李晓英作品:《满墙弯月照葫芦》


  《满墙弯月照葫芦》就是李晓英湘西物象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图片中,微弱的光线斜照在农家土墙上,悬挂其上、排列在前的酒具葫芦首先迎接光束,成为画面最亮点,列于其后的农具(锄头)、渔具(鱼撮)、厨具(饭篓)等因体量不等制造了光线的凹凸感与起伏感,那些微弱的光与影交织、那些昏黄与暗部交融,呈现了湘西偏远闭塞的空间感,更呈现了湘西缓慢幽深的时间感。李晓英的湘西影像里,静物作品其实不静不孤,厚重古朴沧桑的光影、色彩、构图令画面张力十足,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李晓英作品:《父亲》


  李晓英作品的主角还有“湘西人”。她湘西影像里的“人”的元素,往往能够引发观看者强烈的震撼与思考。他们的生活,在厨房、议事堂、磨坊、宅院、粮仓等处往返流连,他们的生命也在异质于世外的日常中消磨,湘西这片古老、神秘、宁静的土地容纳着他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湘西的心灵》中没有湘西的绵延群山、浩荡江河、秀丽风光这类大景,都是人生活的普通场景与琐细日常。如推磨的人、等待议事的人、迈出门槛的人、危房下张望的人、抬头看着丰收的包谷挂满房梁的人、在小巷玩乐的人、着苗族盛装的人……李晓英用镜头观照湘西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也以艺术的人文情怀观照湘西人的当下与未来。不论是静谧的人物肖像特写《湘女》《苗女》《告别》《苍天不老》,还是充满动感的《推渡光阴》《迈出门槛》《快乐老家》《丰收的喜悦》,均呈现的是“小景”和“内景”,并以浓重的色彩、微弱的光影、专注的凝视讲述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生命故事,也真实地还原并艺术地再现了湘西人的生命本真。



04


  李晓英创作《湘西的心灵》的年代是上世纪90年代,闭塞、落后、缓慢的湘西,其时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大踏步向前,交通、经济、社会得到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跟着变快,她厚重、缓慢、幽暗的作品与这样的现实其实是有疏离感的,但这种回溯探索的正是艺术永恒的主题——“时间”,展现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对湘西往昔的留恋、惋惜、哀伤、失落和思考。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当下,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田园牧歌、梦里桃源般的湘西逐渐远行,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赢得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又保有湘西人可贵的精神心灵特质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李晓英正是通过作品表达了想要探寻“湘西的心灵”的渴望。


李晓英作品:《侗女》


  如果说大构图、大场景、大画幅就像文学的宏大叙事,是可以一眼望穿的洪流,绝少激荡人心的浪花,那么小构图、小场景、小画幅就如同文学的幽微讲述,一处处细节更能打动人心、表达情绪、启迪智慧,彰显艺术人文关怀的原点精神。李晓英正是将思考和情怀融入摄影创作,将空泛的湘西风景转变为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深刻厚重的“湘西景观”。那些微弱的光线象征着湘西人曾经卑微贫弱的生命状态,但浓重的色彩、饱满的质感,还有那画面中打破灰暗冷寂的最亮光,无不展示着湘西人朴实、纯粹、倔强、高贵、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心灵特质。


  李晓英虽年已古稀,但不畏风雨,坚持深入基层进行摄影创作。


  李晓英在跋涉湘西山山水水、坡坡岭岭的路途上,曾遇到无数险境,但为了艺术梦想和责任使命,她攻坚克难,默默付出,艰辛不为人知。她在天子山拍摄时,既要身背沉重的器材,又要劈荆斩棘用砍刀开路,差点跌落万丈深渊;在永顺猛洞河虎跳峡拍摄时,曾被激流抛出橡皮艇……为了用镜头定格湘西大地的幽微深远之美,为了用快门留住快速向前的湘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了她所热爱的摄影事业,李晓英经历的惊险情节还有很多。“走得足够近,才能拍得足够好”,   李晓英正是以热爱与执着、以汗水与热血,追求艺术的理想,践行艺术的誓言。


李晓英作品:《一”煮“两得》


  正是孜孜不倦、不畏艰辛的艺术行走,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深厚高尚、观照人之生存的艺术情怀,让李晓英赢得了“世界弱光摄影先行者 ”“中国慢门摄影第一人”的美誉,这是中国的骄傲,是湖南的骄傲,更是湘西大地的骄傲。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李晓英提供)


来源|湘西网

文字|石健

一审|杨世芳

二审|黄谆

三审|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湘西一周热点(2023.5.14-5.20)

■ 倡议:请为湘西学子留一份“安静”

■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

■ 名家学者共论岳立功“湘西三部曲”:写透了湘西的血性与家国精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