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样本 “洞”见中国

吴宜芝 湘西头条 2024-04-11


湘西样本 “洞”见中国

——“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侧记


湘西的秋,正如约成熟着一切。


隆起的武陵山脉,巍峨温厚,给予土地最坚实的爱与底气;青黄交错的大地,用朴素色彩,描绘岁丰年稔的壮美风景;云雾缠绕的青山,裹挟玉带般的河流,村寨钻入群山,而后生长出灯火万盏……


穿过十八洞村的早晨,飞跃边城茶峒的黄昏,漫过沱江两岸的灯火,掠过不息沅水的眼波,历史的洪流淌过古老蹒跚、贫困封闭的土地,激荡出山门大开、与时代同频的“新湘西”。湘西以山乡巨变的史诗传奇,震撼、惊艳、吸引全球的目光。


11月3日,“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主论坛中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并正式上线京东首个以村为代表的特产馆“中国特产·十八洞村馆”。刘炜 摄


11月2日至4日,以“共享减贫经验 建设和美乡村”为主题的“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州举办,全面展示“十八洞之窗”“湖南之为”“中国之治”。


十年蝶变,“洞”见中国


秋日的阳光漫无边际,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精准坪广场、“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与笑容满面的村民,都沉浸在风日里。


起风了,这阵风穿过竹林,轻抚山窝里的苗寨,苗岭更为舒朗大气。


10年前,也是那阵“风”,从十八洞村吹起,拂遍神州大地,激活田野山岗,唤醒心中乡愁。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引领中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湘西苗绣文化产业公司董事长陈国桃向参加“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的嘉宾展示苗绣工艺品。符晓鸣 摄


当历史的循环被打破,古老的村庄凝聚新的力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十八洞村,以“首倡之地”践行“首倡之为”,不仅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好路子,成功摘掉贫困帽,还蹚出了一条“旅游+”的产业体系新路,实现了“一跃千年”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崇岭山区,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拂到每一个角落。


伟大的奋斗,凝结成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8年后,时光的表盘上,这样的成就和变革又刻画出标注历史进程的夺目时刻。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在世界的东方完成了书写。


“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主会场外的湘西特色农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场,嘉宾在体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领略银饰中的苗族审美。杨贤清 摄


十年蝶变,“洞”见中国。在故事开始的地方,“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举办,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届论坛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湖南省乡村振兴局主办,近3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智库专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等共200余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


开幕式、主论坛、“和美乡村建设”分论坛、“科技赋能乡村发展”分论坛,打开一扇窗,“湖南之为”“中国之治”全面展示;十八洞村参访、“十八洞村”特别发布仪式、国际青年“凤凰夜话”,展开一个故事,山乡巨变娓娓道来;主旨演讲、案例分享、互动交流,聚成一团火焰,启发世界减贫智慧方案……


世界减贫,中国智慧


行走在瓜果飘香的菖蒲塘,游览于多情苗乡竹山村,来自华侨大学“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的成员卫宇达,忍不住神思飘摇。


“我是安哥拉人,来中国8年了,中国乡村的变化让我惊喜惊叹。”卫宇达说,中国的“精准扶贫”理念为世界的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村庄的今昔,越接近,越被其中真理的力量所震撼;贫困大山的沉重,越深入,越明白跨越的脚步有多坚定。


参加“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的嘉宾参访凤凰县竹山村,跟着苗家阿婆学习颠簸箕。胡承鼎 摄


翻开中国史册,中华民族有让世人惊叹的繁华和盛世,但饥饿、灾荒也曾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进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不少农村步履沉重。


“中国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治理难度之大超乎想象。‘精准扶贫’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在视频致辞中说。


十八洞村的回响,无远弗届,经久不绝。彻底告别绝对贫困的中国,正以更博大、更宽广的眼光,推己及人,毫无保留地提供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源源不断地提供脱贫致富的“中国支持”,为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温暖注脚。


参加“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的嘉宾参访吉首市乾州古城,感受土家织锦魅力。杨贤清 摄


在卢旺达,中国专家带去菌草技术,给当地人民提供了新生活的希望;在马达加斯加,一株株杂交水稻蓬勃生长,实现当地居民“吃饱饭、更吃好饭”的梦想;在老挝,中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如火如荼……


“社会整体上比之前更加富裕,但仍面临贫困问题。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刚果(金)驻华大使巴卢穆埃内表示,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


“通过中国向世界伸出的友谊之手,以及和中国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共同分享着减贫脱贫的希望。”乌干达共和国驻华大使奥利弗·沃内卡见证,中国正把中国方案、中国价值贡献给世界。


参加“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的泰国嘉宾在十八洞村一路用手机拍摄记录风土人情。符晓鸣 摄


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脱贫故事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和未来的故事。


而今天,这样的故事,通过“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这扇窗,将被更广泛地传播、续写。


首倡之地,赓续荣光


11月3日,乘着风,中外嘉宾参访十八洞村。路好,比预想中到得早。


“曾经的十八洞只是在经济指标上落后,但在艺术、文化和创造力上,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十八洞村苗绣基地里,精美的苗绣作品、精湛的指尖技艺让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知名学者苏廷德拉·库尔卡尼大为惊叹。


许多时候,鲜明的时代感,在与历史的对照中油然而生。


参加“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的嘉宾参访凤凰县菖蒲塘村,在果园里为村里的水果产业发展点赞。张谨 摄


山外,曾是十八洞村祖祖辈辈想要到达的远方,如今高铁、飞机开进了苗岭,十八洞村“火”到国外,成为人们想要踏足的地方;饱腹,曾是菖蒲塘村最朴素的追求,如今,依靠科技,菖蒲塘村做大做优水果产业,“花果山”长满“甜蜜果”;通路,曾是竹山村人心底最深刻的期盼,如今,群山里的苗寨,被四通八达的道路相连……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性的抵达,换个角度看就是开创性的进发。


“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辛丑牛年春节前夕,在曾经是深度贫困村的贵州省毕节市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乡亲们说。


参加“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的嘉宾参观吉首市乾州古城内的湘西土陶技艺馆。杨贤清 摄


首倡之地展首倡之为。近年来,湘西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不断擦亮新时代红色地标。


这样的数据令人自豪:10年来,全州民生支出占比近70%,全州GDP实现翻番,世界级、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400余个,全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突破400万亩,40多个国家及地区20多批次参访团来湘西考察学习减贫经验……


“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主会场外设置了湘西特色农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喜庆的土家织锦抱枕受到嘉宾关注。杨贤清 摄


在“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上,多国政要和专家围绕“我的乡村我振兴”“把握建设和美乡村的时代内涵”“探索建设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科技现代化与中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与智能农业”等议题开展交流讨论,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秋日,站在高处观望,朝阳从十八洞村一角探出,晕染出层层红云,雄浑壮美,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特刊文章


来源|团结报

作者|吴宜芝

责任编辑|杨世芳

二审编辑|黄谆

终审编辑|陈昊

监制|岳跃强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叶红专:奋斗在精准扶贫的日子里

■ 海报|十八洞村:十个“字”,“画像”十年巨变

■ 这里是湘西:每一帧绿水青山都不可辜负

■ 特刊|《团结报》8个整版聚焦这件大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