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湘西雅歌》推荐序——新湘西·新作家·新书写

湘西头条 2024-04-11



 编者按 


湘西,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学符号,沈从文先生是它的重要构建者之一。湘西在一众构建者的带领下进入中国的文学版图。在沈从文先生等前辈之后,不同时期的作家、艺术家都试图描摹这块个性特异又神秘浪漫的土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湘西州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从生态特产、红色传承、非物遗产、历史遗迹、文化艺术等角度,因地制宜、多元互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文旅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来。


此次出版的《湘西雅歌》丛书,是湘西作家石健、刘红春、叶梅玉、赵彬馨、罗应奉、张治东、龙骏峰、龙继刚、麻胜斌,以湘西为背景,将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相结合,以文字展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新湘西。


在时间的洪流里,在网络高歌猛进、表达日趋多元的当下,在旅游成为“最大的门路”的湘西,《湘西雅歌》丛书的作者们主动承担起书写湘西的重任。他们用细腻的描写和饱满的感情,书写乡土的诗意,家园的温情,民族的浪漫,流露出了对湘西的深深眷恋,展现了“湘西”与丛书作者的双向“滋养”,让湘西人和非湘西人,有了认识更纯粹、更本质、更浪漫的湘西的渠道。


为此,湘西头条将连周推出《湘西雅歌》特别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走进新湘西,“阅读”新湘西,认识新湘西。




《湘西雅歌》推荐序——

新湘西·新作家·新书写

田茂军


《湘西雅歌》丛书之所以是一套值得关注的新书,因为它是湘西新作家书写新湘西的尝试与探索。


这套丛书的九位作者是石健、刘红春、叶梅玉、赵彬馨、罗应奉、张治东、龙骏峰、龙继刚、麻胜斌。他们均是湘西的普通写作者,就声名而言,并不显赫,因此,当他们出现在文学视阈时,有着陌生的名字和崭新的面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持久而又真诚热烈地书写故园、歌唱湘西。


这套丛书共九册,包括:

石健的《时间消失的地方》;

刘红春的《心中住着一条河》;

叶梅玉的《边城之边》;

赵彬馨的《此间山月》;

罗应奉的《我心归处》;

张治东的《守望湘西》;

龙骏峰的《拾光里的湘西》;

龙继刚的《山静日长》;

麻胜斌的《青瓦下的岁月》。


湘西是一个行政区划,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但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湘西早已超越地理空间的范畴,包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情内涵以及丰厚外延。


该丛书的九位作者尝试跳跃出湘西地理尤其是纯粹风景的单一书写,将湘西自然风景的描绘与人文风情的记录、探索融合起来,既有主观的感性表达,又有冷静深入的理性思考,以此给读者呈现一个多元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置于当下视野的新湘西。


湘西美景如画卷。张谨 摄


本丛书以“雅”为走进湘西的方法与途径。雅,意味着传统、典丽的气度,以及一种亲切的距离;雅,亦是语言风格,意味着端庄高古之美;雅,还是书写态度,意味着庄严、肃穆、敬重,正如每一位书写者对湘西故园真挚深切的情感。


在城镇化、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等社会文化大潮的冲击下,在故园乡土日趋同质化、生活节奏越发忙碌、身心疲惫浮躁的当下,相信湘西九位作家的联袂书写,可以让读者朋友们在湘西找到传统与当下、大地与星空的对话和联系。


本书由湘西州群众艺术馆馆长周荣主编,由湘西州团结报社主任编辑石健组稿。二人盛情邀约我写一篇推荐序。孟子云“知人论世”,今人云“文如其人,知人识文”,信然。这套丛书的作者我都认识,且与大部分有着多年联系交往;我既熟悉这些作者,又喜欢他们的文字,因此,向读者推荐这组新人新作,于我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德夯峡谷。张谨 摄


都说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古往今来涌现出灿若星辰的英雄豪杰和文化名人,还有那斑斓多姿的民俗风情和奇山秀水,这一切一直为外地人所津津乐道、沉溺迷醉。湘西的风景、风物、风情,对外地写作者而言,属于“被描写”,属于“他者的书写”,因此难免有“被遮蔽、被忽略、曲解的”地方。


《湘西雅歌》丛书的九位作者,因生长在湘西、生活在湘西,其文其作就自觉摆脱了“被描写”的状态,成为钱理群先生所言的“自己描写自己”。和“他者”走马观花式的写作比较,“我们”的写作无疑更主动,更清晰,更可信,更亲切,更生动,更深入。读者从“我们”真诚而又真实的字里行间,可以重新“发现湘西”,也可以重新“认识湘西”。


这套丛书的作者跨越60后、70后与80后三个年龄阶段,他们既保持着夏天般的热烈与激情,又开始生长出秋天般的沉静与深刻,这让他们既不同于90后、00后,也不同于50后,他们的创作不仅建立在与故园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和深厚感情上,而且构筑在中年人特有的怀乡回望与当下思考中。这样的创作自然是湘西当代文学的新书写,不妨看作是在湘西民俗文化研究现有基础上的“再建构”“再审视”,也是继前一辈湘西乡土文学书写之后的“新书写”“新发现”。在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基础上,他们书写的是当代的新湘西,更复杂,更广阔,更丰富,更日常,不再是过往司空见惯的“想象湘西”或者世外意味十足的“桃源湘西”。


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就以上而言,这套丛书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值得关注和探讨。在此,再次感谢本套丛书各位作者的辛勤耕耘和带有温度、具有力度的倾情奉献。


谨记为序。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献给故园的雅歌
——《湘西雅歌》丛书分册简介


《时间消失的地方》



石健从事了二十余年报纸副刊编辑,同时又是团结报社《文旅周刊》的文化报道策划人,还是湘西州“书香湘西”全民阅读公益推广人。在职业生涯中,她与各路写作者打交道,与各类文字发生交集。


多年来,除默默为文学爱好者助力赋能外,石健还坚持阅读与写作,坚守文学梦想,工作之余,阅读不止,笔耕不辍。她的上一部作品《书途同归》,以流畅的文字触及思想与灵魂,展示了较丰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


这本新书《时间消失的地方》,是石健的行旅笔记。她试图在新作中呈现“知行合一”的求知理念与生命状态;试图通过文字记录大地上的行走、村庄里的流连、风情里的耽溺,呈现令人遗忘时光与青春之易逝的、雄强人格与生命的、多姿多彩极具魅惑力的湘西之美。她说:“我愿以文字,把从行旅中获得的启迪、丰盈、自由、平静与所有人分享。”


烙刻着个人鲜明印记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加持了石健的文字,使她的作品极具个性与辨识度。



《心中住着一条河》



刘红春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出版过儿童文学作品集《撒落在春天的花瓣》。《心中住着一条河》是她的第二本书。从内容上看,已经与第一本有很大不同。纷繁的社会生活代替了单纯的童话世界,驳杂的社会关系取代了儿童世界的纯粹和透明。本书共六辑,包括风俗、风景、风韵、风气、风语、微散文。


我个人特别喜欢“风俗”这一辑里的文章,它描写了花垣著名的苗族赶秋节、茶峒赛龙舟、苗家拦门酒、过苗年等等。我把它看做是红春的“社会书写”。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人,红春熟悉这里的一切。在这本书里,湘西的风土民情、湘西的风景和湘西人的生活日常,都成为她书写的素材。那些古老的民间节日,在她笔底复活,那些苗族歌谣的风韵和风雅,化作跳动的旋律,在茂密的文字森林里自由地舞蹈,既美丽灵动又充满生命活力。



《边城之边》



叶梅玉的《边城之边》分为六辑,分别是山之边、寨之边、味之边、心之边、木之边、云之边。题目新颖、有特色,引发人的阅读和探索欲望。作者说:“我小心翼翼,几番思量,几经易改,最后确定为《边城之边》,以致敬湘西,致敬沈从文先生,以纪念永远的边城,纪念我终将逝去的青春。”


和另外几位作家不同,叶梅玉是外地人,她是大学毕业后来到湘西工作的。在谈到她的个人创作和追求时,她说,写作应该关注社会、当下,关注底层,关注人性和人性幽微。她以一个外来人的视角,书写边城及周边的山水、饮食、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平凡小人物的困顿、挣扎、坚守等,既有回望,也有反思、剖析。


著名作家、编剧吴国恩先生评价叶梅玉:“梅玉是真心热爱文学的,这种热爱不掺杂任何功利。”她说:“我就是热爱写作,我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写作让我不再孤单。”梅玉又是一个单纯的人,甚至有些傲岸不群,她不屑于阿谀奉承,拒绝被世俗改变。


这也正是一个优秀作家难得的个性和坚守。



《此间山月》



赵彬馨目前担任一家国有茶企的负责人。在工作繁忙之中,她还能坚持写作,推出这本新作,的确不易。她说,写作给了我很多意料之外的幸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也不再停留于表面。“现在我所拥有的,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很大部分源于对写作的热爱。”写作本身无所谓伟大与平凡,她并没有功利地对待写作,而是真实记录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书写曾让她感动的故事。她也想让大家通过她的作品,看到她笔下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此间山月》是她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十多年时间,笔端耕耘的散文合集。从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书”到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她说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一隅”,大家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成长与踟蹰的足迹。



《守望湘西》



张治东在政协文史委工作,他从事的文史搜集整理工作内容与他的写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学的生命源于真实,虽然文学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社会现实的真实,但社会现实的真实是文学艺术真实的前提基础。


为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艺术作品,数十年来,张治东坚持深入开展田野调查,足迹遍布吉首市的村村寨寨和吉首以外大湘西的部分村寨,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他以纪实性的笔法把这些内容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他说,我的创作追求就是立足湘西本土的真实土地,热爱家乡、关注民生,脚踏实地,创作出接地气、具有泥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同时,他也搜集整理了吉首市一批优秀的民间传说。本书收录的“乡情依依”“奇闻轶事”和《龙盘虎踞乾州城》这篇长文,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代表。


他在工作之余观山阅水,坚持创作,虽苦犹乐。他说,树有根水有源。“我热爱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感恩于家乡山水对我的无私关爱与深情养育……”为了深挖家乡这座文学富矿,“我将乐此不疲”。



《我心归处》



《我心归处》是罗应奉的第三本散文集,共收集了作者近5年来创作的65篇文章。从内容上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方面:


一个是作者学艺作文的心灵感悟。在艺术天地里学习,在知识书海里寻觅,追逐那些做事做人的哲理,心摹艺术人生心得的积淀。历经空间与时间的交织,融入湘西的山水,走进诗与远方,袒露心扉,释放自己,在宁静与寂寥的深处,寻找精神的归宿,散文的唯美。


二个是作者对家乡人物和物像的描述与勾勒。有的记叙简单,寥寥几笔。有的着墨很多,流露细腻。透过细述,表现人们的生活动态,展示故乡人们的精神风采,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景仰他们的人格魅力。运用文字的表达,增进作者与他们的情感交流。


三个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感受与描绘。工作之余,作者时常外出旅游,用心体验祖国山河之美,饱览秀丽山川,江河景色。人在旅途,履迹处处,视景观物,心之所想,感有所思。记录所思所得,状物述景。虽然笔触稚嫩,但不乏可爱之处。每字每句,一文一篇。乃心情使然,情感所系。



《山静日长》



梦想催人奋进。龙继刚是一名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小学教师,他热爱写作。教学之余,他常常静心读书,专心写作。为了拓宽写作题材范围,他采访山里的人,观察苗乡的风景,体悟苗寨的风韵。


当然,他热爱的还是他的本职工作和那些淳朴可爱的学生。他说:“我愿意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游戏,一起追梦,一起成长。”在继刚的笔下,有不少校园的篇幅,他把他的故事、学生的故事,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


我认识继刚,是从他的菜园开始的。春夏秋冬,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晒的最多的,是他的劳动成果——那些硕大的南瓜、冬瓜,修长的丝瓜、黄瓜。周末休息时间,他挥起挖土的锄,担起挑粪的桶,重操父母的活路,挖地、种菜,自得其乐。他深情地说:“在山静日长的湘西,我的文字我的创作我的梦,也应该长成玉米稻谷的样子,长成孩子们答卷的样子,长成一棵蔬菜该有的样子。”


我真是替继刚感到高兴和欣慰。他的文字也正如他种的蔬菜一样,鲜活、嫩绿、令人欣喜。种菜需要松土除草施肥,创作需要付出永不言弃的执着和坚守,正是他的勤奋耕耘,才蓬勃生长出这本绿色的《山静日长》的作品。阅读继刚的文章,那些文字就像一粒粒青豆滚到我的眼前。



《拾光里的湘西》



龙骏峰是湘西本地人,苗族。喜爱旅游和写作,热衷地方文史和民族文化研究,实地走访了武陵山区六百多个村寨,每到一个村寨,他必定采访故老,寻访古迹,探寻逸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发表了一大批融文学性与纪实性于一体的作品。


骏峰为人低调,矢志用文字守望湘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他的文章走进湘西、了解湘西、爱上湘西。《拾光里的湘西》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也是一本描写湘西历史地理、村寨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散文集。在这本书里,骏峰以质朴的文风、深情的笔触,娓娓讲述湘西历史人文之美。如《乾州八景》生动再现了乾州古城的自然风情和历史荣光。如《排捧苗寨:田野的奇迹》记录作者和友人走访两个同名苗寨,寻找晚清乡贤石文魁捐资修建的古桥梁的故事,文中还描写了两百多年来吉首、花垣、保靖及周边苗族地区先民筚路蓝缕迁徙跋涉的历史。


作者通过白描式的写作手法和传奇性的细节叙述,记录了作者田野考察得来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生动展现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民俗志书写与记录的特征,对于研究湘西地方民俗而言,也是一本值得参考的重要书籍。



《青瓦下的岁月》



麻胜斌是丛书作者中最年轻的,他是花垣人,在花垣工作。我很喜欢《青瓦下的岁月》这个书名,很快读完了他的这部书稿。


湘西的青瓦由泥土烧制,如浴火凤凰般飞到吊脚楼上,飞到木屋上。青瓦上是日月星辰,下是人间烟火。《青瓦下的岁月》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书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书以青瓦为线索,有对湘西婚丧嫁娶等五彩斑斓民族风情的记叙,也有对苗绣等非遗技艺以及苗族赶秋等民俗节庆的描写。作者用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力,把笔墨给了湘西山水、村寨、街巷,以及一个个鲜活饱满的小人物,展现了湘西人事和时代的变迁以及湘西土地上各族群众旷达的精神世界,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追求。


作者善于讲故事,在灵动、细腻、简约的文笔中,流泻出涓涓的亲情描写里,感情的暗涌令人动心。最难忘的是作者描写阿爸的斗笠,最动人的是写自己和弟弟在阿爸赶场日的守候和期盼。作者并不停留于表面的人事描述,也在揭示平凡的故事背后,家乡生活的流变与世事的沉浮。这也是作者在城镇化进程中,在与时空拉开距离之后,对湘西、对家乡进行再观察、再思考的一种凝视和回望。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自觉地跟着作者一起湿润眼眶。在他的文字里,故乡就在眼前,家人就在眼前,所有的游子,归来的心情,传导出来的可能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茂军

责任编辑|杨世芳

二审编辑|黄谆

终审编辑|陈昊

监制|岳跃强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荣耀!这场“国家级”的升旗仪式,点燃多少湘西少年的强国梦

■ 湘西“创卫”谈|要的就是“实景图”

■ 湘西新闻周刊(第182期)

■ “中国圆月亮”见证湘西十年巨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