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说说香港农业吧
香港是一座高度商业化的国际都市,我们更多的是了解香港高速发展的经济,但是对香港的农业了解所知甚少,甚至不少人认为香港没有农业,事实上,香港还是有农村与农民。
香港本土农业主要是透过精耕细作,向本地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鲜活食品。在过去的数十年,小规模密集的蔬菜及禽畜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稻米生产的重要性,现时本港约有2400个农场。它们直接雇用了约4300个农民和工人。
农业政策
奉行自由市场的政策原则。除特殊情况发生,社会的资源概由市场力量决定,政府积极不作干预。
政府负责因应发展现代化、生产效率高、安全及环保的农业生产所需 ,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援服务 ,但业界仍需按照市场力量自行作出调节。
渔农自然护理署除研究引进适合本地环境的生产技术(环控温室精耕蔬菜)之外更致力协助业界掌握市场新机会。
农地利用
园艺作业现在是最重要的农地用途之一。栽种作物包括以十字花科、菊科和多种水生蔬菜为主的食用作物,及包括剑兰、百合和菊花等园艺作物。
在2015年底,用作生产蔬菜、花卉、杂粮作物及果树的耕地面积分别为287公顷、121公顷、12公顷和265公顷。
申请农用构筑物批准书
根据地政批地条款,在有土地契约的私人农地上兴建农用构筑物(如温室、禽畜舍、孵化室、养鱼池、储物室 等) ,须向地政总署申请农用构筑物批准书。为方便农友,渔农自然护理署会代地政总署接收及初步处理有关申请 。如申请涉及商业性用途或政府土地,渔护署会将有关个案转交地政总署直接办理 。
农业生产
在2015年本地农业生产总值为九亿四仟五百万元 。它包括农作物生产的二亿九仟二百万元、牲畜生产的二亿五仟九百万元和家禽生产的三亿九仟四百万元。
每日平均生产蔬菜41公吨、活鸡11,100只及生猪235头。
在2015年本地农产供应全港所需蔬菜的1.8%,活家禽的95.1%及活猪只的6.1%。
本地生产的作物主要为叶菜及高产值的切花。
本地禽畜业的新趋势是农场数目下降但农场生产规模上升。肉猪生产在牲畜业占有着主导地位,而家禽业则以生产肉鸡为主。
香港是一个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的经济体。在2013年,本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鲜花占27%,生猪和活家禽分别占7%和60%。作为充分开放的自由港,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的是来自东南亚的大米、内地的绿叶菜、北美的浆果橙子、南美的牛肉、日韩的乳制品。本港的农产品在海外商品几近零关税的冲击下,在价格上毫无竞争力,本港的产业自然也会转向和固化在面向快速流通的金融服务、法务咨询和转口贸易等方面。香港现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也占据了非常少的比重。甚至由此,很多市民对于香港立法会29个功能界别中仍然各自保留着渔农界和乡议局的代表性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事实上,在十里洋场的背面,由于土地利用管制的巨大成功,香港同样保留了非常广阔的郊野和乡村地带,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6%。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的统计,不包括鱼塘在内,本港仍然有45.23 平方公里的农地,但其中仅7.29平方公里的农用地属于常耕农地。
由于租金回报不高,部分土地产权人宁愿让耕地荒置,也不愿把土地租予他人作耕种,以此避免将来终止租约收回土地作其他用途时,可能会出现的延误。一些农地被大地产商提前收储,以期在土地管制放松后的大开发潮中获取超额土地溢价。
相应的,农民缺乏可持续的经济收入预期,并不乐意做长远投资来引入多元化农业生产。大部分农地属于私人土地,产权普遍分散,耕地通常大小不一,平均面积约0.2公顷(约合内地的3亩)。
因此,现实情况往往是大量农地被改作露天的货柜场。
但是,事情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近年来,伴随着国际主要大都市的风潮以及东亚社会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本港居民逐渐意识到都市农业在促进食物来源多样化、青少年教育乃至老人怡情保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屋顶农业、有机种植一度在香港开始风靡。青年一代中,随着“本土”意识崛起和对全球化浪潮的反思,有志投身于本地农业和有机生产的青年人开始增多(2014年在海口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香港专场就有专门针对都市农业话题的一个工作坊)。
为了回应这样的社会诉求,2014年12月,主管该方面事务的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及其下属的渔农自然护理署发布了名为《新农业政策:本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咨询文件。
该报告提出,政府决定采取新的政策,积极支持本港农业现代化,除了作为初级生产行业之外,更要充分利用农业发展可带来的贡献造福社会。具体措施中包括设立农业园,成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等。当然,基于自由市场运作原则,特区政府并没有就本地农业生产总值或本地供应农产品所占比例制定特定目标。
下面是香港的部分菜价:
在经济高度发达情况下的农业发展,香港的农业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未来我们农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而它的前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未来发展农业指明了方向。
祝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