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苦难观
圣经中的苦难观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在民族的进步中获补偿!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正面经验或是反面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会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这是一个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对自己光明前途充满自信的表现。
——温家宝
苦难使生命成长
——唐佑之
信仰不是解释苦难,而是承载苦难。
人生根本的意义不是给苦难漂亮的解释和反省,而是有力量去承载苦难,既然对人性来说,考验是必须的,那经由苦难到达完全的路就由自己心甘情愿地走下去!
——齐宏伟
活着是一种责任,责任意味着承受苦难!
摘要
1527年8月2日,一场可怕的黑死病袭击威登堡。瘟疫肆虐4个月之久,许多昔日亲朋好友转瞬即逝,无数家庭失丧,孩子沦为孤儿,父母失去子女,谁也不知道瘟疫下一刻将在谁家制造生死离别!一时间,威登堡个个人心惶惶,恐惧弥漫。很多人认为这不仅是天灾,简直就是上帝愤怒和审判的天谴。
马丁路德的神学以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为基础。基于这种信仰,路德断定:若上帝让世人遭受瘟疫侵袭,这乃是处于上帝愤怒的一种刑罚,但并非只是为了对我们的罪施加严惩,更为了试验,操练我们的信心和爱心。路德反对以简单化的态度,以因果报应的观点看待人类的苦难,或者说现实的天灾人祸,路德在他那篇《人可否因致死瘟疫而逃命》短文中,清楚表述了自己的态度:世人当认定我们大家是生命的共同体,彼此相属不分,在瘟疫中就更当勇敢地留下不走,且寻求服侍有需要的人,这就是信靠上帝和爱邻舍的表现,是对魔鬼的最佳打击,因为他们遵行上帝的旨意,效法基督的脚踪,这些人必亲自经历上帝的保守和赏赐。路德的十字架神学相信,上帝审判严惩罪恶,却酷爱并救赎罪人。实际上,面对人类沉重的苦难,指手划脚,大谈什么天谴,报应,这绝非圣经的教导,也不符合正常的人性。纵观1600多年的圣经形成历史,我们从未在其中发现上帝欢喜人类受苦。相反,他总是召唤人类悔改: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不管是在人类的苦难中,还是在平安中。救赎与悔改才是圣经永恒的主题,而贯穿其中的是爱!圣经中的悔改不仅是改变信仰归信基督,悔改其实包含了反思与转向,是信仰、人生观、言行方式等等一系列的归正。是个体人与群体社会的心灵与行为的反省与重整,解构与建构。
当代中国教会最著名的神学教授之一,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教授汪维藩牧师从圣经的立场,将苦难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因犯罪而受苦(彼前2:2,3:17);
第二、因行善而受苦(彼前2:19-20);
第三、神的管教(箴23:13,13:24);
汪教授解释这里的管教并非犯错之后的责打或惩罚。管教是教育、栽培、训练和锤炼。并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例子来解释两者的区别:前60万40岁以上的人在旷野倒闭就是神的惩罚,而后来的一代在旷野的漂流则是神的管教——造就和锤炼。
第四、基督的苦楚
汪教授这里所罗列的基督的苦楚正如保罗在其书信中所言的那种“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1:24)的痛苦。是像基督那样为教会所承受的痛苦。
第五、历史的阵痛
汪教授所阐述的是一般性的天灾人祸。
罪是在行为、意向或状态中,对神之道德率欠缺依从之谓。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圣经中的苦难观:
一、苦难的本质
人类的心灵里有一个共同的天国,没有谁能把它描绘清楚,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光景,我们都把它叫做幸福。一旦我们发现我们在现实的遭遇中并不像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天国的样子时,我们就有些不释然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叫痛苦。
二、苦难的来源
1、始祖犯罪为人类苦难的最早缘起
2、罪的延续为痛苦的种子
报应:
受个体不良的行为的报应
在群体的不良行为中受报应
3、撒旦的攻击
4、上帝的试炼
5、分担基督的苦难(彼前4:12-14)
三、苦难的价值
苦难产生的效应是两面的,它既可以让人失去生活的勇气,也可以增加人奋斗的志气。
四、得胜苦难之道
从上述苦难的性质和来源入手,希望避开可以避免的苦难,而当我们面对苦难的时候,我们当以怎样的心态坦然处之,以使苦难成为我们侍奉的动力。
圣经中的痛苦观
约16:33“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平时,周围的人行色匆匆,我们从未把想到他们和上帝有多大的关系,但苦难突然来临的时候,我们又不禁泛起心中那尘封的困惑:公义、慈爱、全能而掌管一切的上帝,为何允许苦难的存在呢?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感慨:不是上帝要消灭邪恶却办不到,就是祂能够办到却不去办,或者是祂不能办到也不想办到。如果祂要办却不能,就是祂无能;如果他能而不办,就是祂失德。然而,如果上帝既能够,又要消灭邪恶,为何世上还有邪恶?
本文就尝试着对“苦难”(或称痛苦)作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痛苦或者苦难的实质
苦难作用在人心灵的感知是痛苦,但痛苦并非指向一个具体的存在物(being),它不是上帝在创造周创造的实物。痛苦只是一种状态,一种经验,一种感觉,一种让人和快乐、释放、轻松的感觉刚好相反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经验,她来自于客观现实世界的某些现象,如疾病、死亡、离别、失去、求不得、仇恨、不公的待遇等。当客观现实(的这些现象)与我们内心世界所期待的结果不相同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不释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痛苦。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生活的基本的预期,或者按照康德的道德论,我们每个人里面都有一个对美善的概念和渴望。而当外部事物的发展与我们原本的预期不相符时,我们就会有痛苦的感觉。因此,你会发现,痛苦并非客观实在,而是心理预期遭遇客观现实的分裂造成的思想不释然。如果我们对客观现实有个糟糕的预期,但事实的发展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尽管依旧是不太好的状态,但我们依旧会令人欣慰的感觉,而非痛苦。相反,也许实际临到我们的处境不一般人的境遇还是要好,但我们的心理预期更好,我们就会因为达不到心理预期而感受痛苦。因此,痛苦不是客观实在,而是预期与客观现实分裂的不释然的感觉。
简单地说,痛苦可分为两种:
1.渴望而得不到的痛苦;
2.得到而留不住的痛苦;
渴望而得不到的痛苦,比如,你渴望理解,却不被理解;渴望爱情,却得不到爱情;渴望公正,却得不到公正。当你执著地寻求,却总得不到你的渴望时,痛苦便会产生。比如:你渴望有浪漫的爱情却失恋了,你可渴望被尊重却失宠了。你没有预期被论断,结果被论断了。你预期被尊重结果被排挤了。
另一方面,你得到了你梦寐以求东西,但却没法得到你以为得到就能拥有的满足,或者留住当初得到它时那种新奇的欢欣,你会失望而痛苦。(或者,你突然失去了你深爱的人或物,你的亲人或你珍藏的纪念品或者你的宠物。)比如,你渴望爱情,你得到了你的梦中情人,你渴望着她永远魅力四射,但随着岁月的流失,往事如云烟散去时,留给你的是更加的怅然。所以“留不住”比“得不到”更加痛苦,得不到时还有追求的梦想,“留不住”时连梦想也失去了。你爱你的家人,但有一天你的亲人离你而去时,痛苦便产生了。这是“失去”的痛苦。
由此,我们看到痛苦的实质,痛苦源于我们的“心理预期而产生的坚持、欲望和执著”,当我们有个强烈的欲望想拥有或占有某些东西,却没法得到时,痛苦便产生了。当我们有了永远占有某些东西的欲望,并且得到了,但它一旦改变或失去时,便会产生痛苦。
我们渴望现实留置于我们认为最美的那一刻,渴望事物在我们的理想中发展,而当事物的发展有背我们的“渴望”(预期)时,痛苦或苦难就出现了。痛苦的产生并非来源于事物的变化,事物本来就在它自己的规律中变化着,这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常以我们主观的愿望来渴求事物在我们的愿望中发展,或者,渴望事物永恒地留在我们的回忆中,结果我们常常失望,这就是痛苦(佛家把它叫做执著。)由于常常失望,会衍生出我们对未来的担忧,这是痛苦的延伸。
所以,痛苦是以“我”为中心,以变幻的事物代替永恒的必然结果,人性有对永恒的向往性,当我们将这种向往性错置于世间变幻不断、短暂而趋于朽怀的事物时痛苦就成为必然。《圣经》说,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的痛苦比加增。当我们把必朽错置于不朽时,其实质是对必朽事物的“偶像化”,因为不朽的即永恒的只有上帝,当我们以另一个事物来代替对永恒主宰的“渴望、执著”时,那就是痛苦!
但从积极意义看,上帝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人就有了上帝的道德属性的完美、温馨、爱等等美善的记忆,那就是人对上帝本身的美善的渴望。当这一渴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人就有失落的痛苦感。正如笛卡尔所言:上帝在造人时,就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空处,只有上帝住在那里,你才会有满足感。奥古斯丁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没有上帝,为什么,人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找到平安?康德人类对美善的记忆与渴望视为一种先天的道德律,如人对现实的不满实际是是对照他心中的完美的落差感,你感受恶的伤害是因为他心中有个善的概念,而现实不符合善的预期。这种完美与美善的渴望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上帝就是完美的本身,就是绝对的美善。故,你会发现,痛苦的来源一个是来自失去对上帝的全然相信而以别的代替了上帝的痛苦,诚如诗人的观察:诗16:4 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或作:送礼物给别神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另一个是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满足的失落感。
二、痛苦的来源
谈及痛苦的来源,我们会想到,上帝是唯一的创造者,是一切存在的源头,他是善美之源,为何会有恶和痛苦呢?二元论的异端认为还有邪恶之源,按照《圣经》的教训,除了上帝以外,既没有别的源头,上帝也没有创造邪恶。那么痛苦来自何处呢?
1、罪恶
泛神论认为,痛苦是一种幻觉,是不存在的,其实痛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如前所述,痛苦非上帝创造的实体,但痛苦却是实在的现象,我们不可说痛苦是“由神而来”,但却可说“因神而有”。。它是由罪与恶所衍生的必然结果。罪与恶也非上帝的创造或来自于神,按奥古斯丁的观点,罪恶非实质体,而善是实体,上帝既是善,罪(对神的背叛)与恶(罪的道德性行为后果)是善的或缺(privation of good)。即对上帝荣耀的亏缺(罗3:23)。罪恶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痛苦,没有犯罪前始祖并没有痛苦,但当人试图背叛父神慈爱的看顾,自己做主而摘吃禁果时,痛苦便产生了。那一刻,人与神、与人、与自然、与己的关系都出现了裂痕,咒诅、疾病、死亡、仇恨、猜忌、劳苦、贫穷、欺压、苦痛、纷争……都一下子进入人类,从此痛苦便如影子伴随着堕落的人类阴魂不散。故,罪恶是痛苦最原始的来源。
痛苦不光会在当事人身上留下铭心刻骨的伤痛,它还会伴随着罪恶的曼延而不断衍生。始祖犯罪其后果不仅祸及自己,更殃及整个受造物,乃至其后代。自那一刻起,朽坏(DECAY,罗8:21)成了受造物必然的命运。人类可以征服外太空、可以涉足量子物理、遨游于宏观和微观的世界,但人类却永远摆脱不了朽坏的魔掌,因为人类没法征服自己和罪恶。今天我们承受的许多“苦难”,正是人类在承受自己犯罪的后果。只要罪恶尚存,痛苦就会不断。
2、行为的后果
圣经说:加6:7 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8 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9 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因此,我们不能把痛苦的责任都推卸给世界、上帝,甚至魔鬼。痛苦有时是人类自己误用了自己自由意志的结果。圣经老早就警告过我们:箴22:8 撒罪孽的,必收灾祸;他逞怒的杖也必废掉。今天,我们所有思想行为都会有结果,播散善,必收获善。播撒恶,就必收获恶。有恶就有痛苦,有恶就有审判。
行为的结果之可怕是,它具有侵蚀和传染性。造成痛苦的行为包括个体的行为和群体的行为,痛苦所侵蚀的也不仅是个体的人,它也要求群体的人类来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文革的浩劫所酿就的巨大痛苦不仅落入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也被整个中华民族所承受着,而酿成这场历史性悲剧的,不能仅仅指向某一具体的个人,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苍生必须负起的责任,它是人类人性中丑恶的一面集体性泛滥的结果。所以有时当人们在承受痛苦时,其实是在承受行为的后果,这一行为不一定是他自身的,可能是他人的或社会的,甚至是历史的。尽管,这个痛苦的肇因可能是因为一个人,或者某些人。但承受结果的却是整个社会。因为整个宇宙,即所有的时空,从某种角度说是一个整体,是一张分不开的因果网,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算是和其有关联,有着某种的因果关系,我们所承受的痛苦可能正是宇宙某一因的结果。梁燕城博士在其《克胜苦难之道》中设想过这样一个例子:某男与某女相恋,男提出结婚时,女的说:“我从没想过结婚,我们只是随便处处”。男的很受伤害,决心找女人报复,很快和一个女人相处,同居。当对方怀孕,提出结婚时,他说:“我从没想过结婚……”分手后女人执意生下孩子,遭到人们的非议,女人疏于教养孩子,若干年后,孩子成了流氓。有一次,这个孩子伙同他人强劫一个贵妇人,让她受了不少苦,原来这个妇人正是当年遗弃男朋友的那位。世界就像一个密封的轮盘,你伤害了别人,说不定哪一天,你行为的果子也会转到自己的头上。加尔文指出:人们有时候认为将自然规律,旱涝冰雹酿成的自然灾害,不能视为上帝的工作,如此对上帝的慈爱就不留余地。而简单的认为,好像丰年不是上帝特别的恩赐,而荒年不是上帝的诅咒和报应。加尔文的意思是天灾之祸正是上帝的惩罚和警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上帝的恩赐。加尔文面对世界的各种艰难和困苦之时,立足上帝的权能,特别强调关于上帝对世界拥有主权,苦难是上帝的旨意,世界的一切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
3、上帝的美意
我们不能说是上帝造成了苦难或者痛苦,但上帝确实掌管一切。祂许可人愚昧的选择,但最终上帝依旧要成就祂自己的旨意。有时上帝允许苦难临到他的儿女,有他特别的美意,借此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人的思考,引导人回归本原和寻求生命的意义。有时上帝也会借苦难来试验(test)人的信心和人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上帝曾经告诉在他试验的苦难中埋怨、喊不公、问为什么的先知耶利米说,我让你与人赛跑你尚且觉累,让你和马赛跑又怎样呢?上帝是要给耶利米更多苦难的考验(test),好使他的灵性和信心更加强大,使其可以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挑起神交托他的更大使命,而耶利米在他有限理性思维空间里,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一切的不公、不顺都临到“我”身上!上帝没有回答耶利米为什么,但要建立耶利米一个基本的确信——上帝的旨意原是好的,苦难不是因为上帝没看好,而被撒旦钻了空子以致给你苦难。事实上,所有我们的经历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没有一件发生的事是因为上帝没法掌控而发生。也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而不是上帝的计划!所有临到我们的事祂都知道,也都在掌管着。神会借苦难来训练人的意志和适应的能力,以让他可以接受更伟大的使命。
所以,苦难本身是中性的,它并非绝对的善或恶、绝对的好或坏,苦难的苦与否、善(good)与否,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怨天尤人时就苦,当作训练时就乐,有时我们觉得境遇特不公平,不公本身并非痛苦,痛苦是对比的结果。比如当你和同事的工资都是36.8时,你可能并没觉得不公而痛苦,有一天你的工资涨到了368元,而你的同事全都涨到400元,这时你可能不会因为涨了薪水而感恩快乐,你会说为什么别人都是400,只有我是368,本该高兴的事,对比反而让你深觉不公而痛苦。对比时我们又习惯性的偏向那让我们以为不公的某一片面的一点上,使我们缺乏公平而全局性的评估。例如,一个秃顶的人一进到人群中,他第一个反映是“所有的人都有头发,就我一个人没有!”他会特别偏向他没有的那一点上——头发!他却注意不到人群中还有一个瘫子。所以本身不公正的对比更让我们自觉境遇的不公而痛苦。
4.人对自由意志的误用
上帝创造了有自由意志的人,故上帝就要给人有自由意志的,在上帝之外的其他选项,不然上帝就是在剥脱人的自由意志,那样的自由意志也是没有意义的自由意志。正如克雷夫特博士所言:创造一个有真正的选择的自由的世界,同时却没有选择恶的可能,这是一种自我矛盾——一种没有意义的虚无。
上帝创造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人,因为那就不是爱的上帝的作为。同样,上帝也不能创造一个没有人的自由世界。因为那会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而爱是宇宙中最高的价值。没有了爱,我们永远不能经历那最高的善。真正的爱——我们对神对人的爱,彼此相爱——必须去包含一种选择。有了选择,人就有了反向去选择恨的可能性。实际上,创造一个给人自由意志而无犯罪可能的世界是自相矛盾的。从而因为自由意志的误用而产生了恶与痛苦。但让人选择恶的可能不会永远存在,否则便悖逆了上帝的契约精神。因为人一旦选择了善,便有了对恶的弃绝。换句话说,如果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选择了对上帝的顺服,他们吃了代表对上帝之完全皈依的生命树的果子,罪恶便无法得逞,因为人的意志已经做出了最终的选择。这样,那颗代表选择反叛的分别善恶树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但人最终选择的是对上帝的悖逆。
是人而非上帝把罪的潜力发挥出来了。人们打开了选择恶而不是上帝的大门,结果遭致痛苦与邪恶。世界上大多数痛苦,都是有人类自身错误选择的结果。比如,你选择了不忠,欺骗,杀戮,就一定带来痛苦。
5、上帝许可的撒旦的攻击
苦难另一个可能的来源是上帝许可的撒旦的攻击。约伯受试探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约伯是旧约中一个被上帝自己证明全然正直的义人。但撒旦向上帝挑唆约伯,说他的敬虔是功利主义的,是为了用敬虔换来上帝给他好处。随即,一场赌局在上帝和撒旦之间为了约伯而展开。上帝信任约伯,故许可且限定了撒旦给约伯的试探和程度。因着撒旦的攻击,约伯失去了财富、家人、健康和名誉(约伯记1-2章)。我们暂且不去分析约伯受苦的意义,但这个受苦的本身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属灵真实:即,上帝可能会许可撒旦的攻击,而在祂的全能限定之下,让信徒经历可以承受的苦难。甚至,我们不一定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背后上帝的用意,但我们可以相信上帝的美善。也知道撒旦的攻击有时会给人带去痛苦和试探。
圣经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在犹大人被掳回归的年代,撒旦攻击上帝的先知耶书亚,上帝便责备撒旦:亚3:2 耶和华向撒但说:“撒但哪,耶和华责备你!就是拣选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责备你!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吗?”
在但以理书中,但以理曾经为着末世论的问题向神祈祷,但撒旦拦阻了他21天的时间。(但10:13)。另外,我们在福音书里却记载了几个因撒但所致疾病的例子。比如:瞎子和一个哑巴(马太福音12章22节),以及害癫痫病的小孩(马太福音17章14-18节)。我们不知道上帝为何允许撒旦如此的作为,但我们依旧可以相信上帝的美意是好的,而且是上帝主宰一切,而不魔鬼。
我们知道,虽然上帝许可撒旦有时试探祂的儿女,徒增了我们的诱惑和痛苦,但同时,上帝也加添了他们的能力,使我们可以有能力胜过仇敌魔鬼的作为。比如,约伯经历了人性能以承受的极限,但他胜过了。正如他自己的宣告: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约2:10)。甚至发出感叹: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
圣经给我了我们明确的可以得胜仇敌魔鬼的应许:路10:19 我已经给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什么能害你们。约16:33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没有一个试探超过上帝的限定,也没有一个上帝给我们的重担能超越祂给我们的能力,没有大事祂管不了,也没有小事祂不愿管。祂若给我们苦难,那一定是化了妆的祝福,若祂给我们痛苦,那一定会有更丰盛的祝福。保罗也曾声称,有一根刺加在他的身上,那是出于撒但的攻击。他说:“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哥林多后书12章7节)。保罗求上帝将这根刺挪去,但是上帝没有应允。相反,上帝帮助他看到这根刺存在的好处。它能使保罗谦卑地倚靠上帝,在软弱中经历上帝的恩典——我们的恩典是在你的身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章8-10节)。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疾病和痛苦都是来自撒旦,但我们也要知道,有些痛苦和疾病确实和撒旦有关。
6、苦难有时是因为上帝公义的审判
上帝是公义的上帝,也是审判的主宰。钟马田牧师有句名言:上帝必要惩罚罪。惩罚罪就意味着有罪人因此受罚,而罪人之犯罪也一定意味着带给无辜,或者有罪的人受罪。最终,上帝必要按着公义审判世界,无人能够逃脱。正如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在其名著《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名句:虽然上帝的磨坊磨得缓慢,但却磨得特别细致。没有人能逃脱祂公义的审判,祂不仅会等到终末之日对所有的罪恶和罪人进行终极的审判,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中,上帝依旧会赏善罚恶。比如,上帝命令洪水毁灭堕落的人类(创世记6章)。祂用火毁灭了淫乱而暴力的所多玛和蛾摩拉(创世记18-19章);祂降灾于埃及(出埃及记7-12章)。祂命令以色列人要对住在应许之地的外邦人赶尽杀绝(申命记7章1-3节)。祂使新约时代狂傲自大的希律王气绝而死(使徒行传12章19-23节)。在末日审判时,上帝会对每一个拒绝祂慈爱与管辖的人,做一个公平的审判(彼得后书2章4-9节)。祂甚至让自己的子民以色列亡国,悖逆的犹大被掳到巴比伦。圣经明确地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他的百姓。”(来10:30)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这些经文明确地告诉我们,上帝会审判人,不管他是顽梗不信,还是以意志背叛上帝而作恶的人。上帝同样会审判祂自己的百姓。上帝对罪人的审判,就意味着痛苦。
然而,无论是上帝的现世审判带来了罪人受罚的痛苦,抑或者延迟审判而给人悔改的机会,都意味着罪人继续的作恶,会给人带去痛苦。前者对某些人而言看到的是上帝的苛刻给人带去痛苦,后者给人错觉是上帝不作为,而让无辜者受恶人的苦。比如,人们质疑为何上帝没有制止希特勒,斯大林,或者波尔波特的大屠杀。或者911恐怖事件的发生。
上帝审判,或者迟延审判,都是因为祂更加智慧而美善的旨意。现今我们还是会面对不公平的事情,是因为上帝按祂的全知旨意,选择将审判延迟——祂给罪人一个悔改的机会,正如圣经彼后3:9所说: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如上述,祂审判的延迟则意味着义人遭受恶人无理的欺压而受苦。这时,我们感受的不仅是痛苦,也有邪恶的存在。诗人亚萨就曾为不公平的现实挣扎过,他指出恶人不但没有受罚,反而昌盛,可是许多义人反倒遭害(诗篇73篇)。谈到恶人发达的事,他说:「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等我进了上帝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16-17节)。当他想到上帝是掌管宇宙万有的主时,他终于能以正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实。
概括而言,上帝有时会在当下审判恶人,甚至是祂的儿女,前者是对罪恶的刑罚,后者是上帝慈爱的管教而让人悔改。无论是审判还是管教,都意味着有痛苦。另一方面,上帝为了给人悔改的机会,而延迟了祂的审判,这就意味着有无辜的人会因为人行为的不当而受苦,或者是意志抉择的邪恶而受苦。此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上帝没有审判的不公正的痛苦,及恶人之邪恶的痛苦。总之,有时痛苦和上帝的审判有关,切肤之痛。罪恶在,美善在,这一切都说明背后有一位掌管一切的主宰也在。
三、苦难的意义
谈到苦难,人们总是喜欢跟报应(reward)和惩罚(punish)联系起来,其实苦难跟报应并没有本质的联系。报应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看,是指上帝对人行为的赏与罚,或者说是人违背了自然率之后,自然率对人行为的自然反应;惩罚是宣判后的执行。苦难则不一定是报应或惩罚。苦难的根源确实来自人类最初的堕落,没有亚当、夏娃的堕落人类就不会有痛苦。但堕落后的苦难更多的是来自上帝对人类的锻炼。苦难的积极意义一般多过其消极意义。比如:
1、苦难与救赎有关
罪恶带来了几个直接的结果:死亡、痛苦、咒诅和罪恶的泛滥。按着上帝的公义,任何的罪恶都必须要受到罪恶的报应和公义的审判。正如圣经所说:人人都犯了罪,罪的工价就是死,死后且有审判。这圣经中我们所熟悉的三个短句宣判了人类的命运:犯罪-死亡-审判。这一切都与痛苦有关。上帝因为祂的公义,就要审判罪人,公义的上帝也因着祂爱的属性就要拯救人,但祂是公义的,不能把犯罪的人当做无罪,因此,祂需要人偿还自己犯罪的结果——死亡、咒诅与痛苦。但人无法偿还,因为人都是罪人。但应当由人偿还,因为是人自己犯了罪。上帝能偿还,但上帝不应该偿还,因为祂是上帝,不是祂犯了罪。故此,上帝就要差遣祂的爱子耶稣基督,道成为肉身,成为一个完全是神,又同时完全是人的耶稣基督,这样祂既能够,又可以为人类赎罪。耶稣基督来代替人犯罪的结果,使人可以藉着自由意志的选择对祂救赎的接受(相信)而得救。如此,祂就完成了上帝公义和慈爱的属性,而成就对人的救赎。
由此看来,救赎的本身就意味着受苦,而我们接受此救恩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基督的苦难。彼得·约翰·克雷夫特(Peter John Kreeft)博士的观点是:上帝为人受苦,为要拯救人类。假如我们要和上帝同在,我们就得和苦难同在,我们就不能躲避十字架。正如圣经保罗说: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1:24)。这不是说基督的受苦不足以完成拯救而让我们受苦,而是,我们以受苦体恤基督的受苦,而更加接受和珍惜救恩的实在。
故,救赎是借着死亡消灭死亡,借着受苦消灭苦难。
来2:14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15 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16 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17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18 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
上帝的受苦是为对人类的拯救。英国著名牧师约翰司徒德形容佛教寺院里的佛像--盘腿坐着,双臂交叉,闭着眼睛,嘴边带着微笑,一片遥不可及的面容,远离人间痛苦。对比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景象-孤独、受伤、苦痛的身形,手脚贯穿着铁钉,肋旁穿破、四肢扭挫、前额被荆棘冠刺得出血,唇干、口渴难忍、陷身于上帝离弃的正午黑暗中。约翰司徒德的心被震撼了:那就是我们的神!他有权不受痛苦,但他放弃,他进入我们这个充满血气、眼泪和死亡的世界,为我们的罪受难。和他所受的苦难相比,我们的苦难算的甚么?
上帝藉着代替人承担犯罪的后果而完成了祂的救赎,人则需要以意志的委身来接受祂的救恩。这就意味着要谦卑而无条件,无功利地接受上帝的救恩。有时,苦难对基督徒而言,是意味着,你无论如何,都能接受基督的救恩——自由意志对上帝的选择与委身,正如伊甸园里亚当夏娃用自由意志选择了对上帝的背叛,这一次,我们用自由意志选择对上帝的完全而无条件的信靠。而不是功利地为了私欲的满足而讨好上帝。如此,信徒有时需要在上帝似乎沉默,在苦难中的坚韧来表达意志对上帝完全的降服,以显明自己意志对上帝的委身。苦难就是我们坚定地用意志选择信靠上帝的明证。正如约伯用苦难证明了他对上帝完全的信靠。如此,也堵住了那试探者的口。
2、苦难帮助人悔改
路13:1 正当那时,有人将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祭物中的事告诉耶稣。2 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 3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4 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 5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耶稣纠正了门徒的观念,以为苦难总是报应。耶稣告诉他们,这些苦难之所以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自己身上发生,并非因为报应,而是要我们悔改。
所谓悔改并不一定就是说,你有罪,要认罪悔改。悔改首先是转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心思意念。如果我们看到人们受苦,就高兴说,好的,他一定是因为有罪,受到上帝的报应了。这样的想法就需要悔改。从圣经和我们现实的生活看,承受苦难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比较善良的人。基督受苦难成就的救赎有三个效果:向上帝,向人间,向自己与上帝和好。十字架的苦难成就和平。十字架是上帝拯救恩典工作的焦点,是一切基督教神学的根基和中心。这也就是所称的十字架神学。
「上帝在我们的欢乐里轻声细语,在我们的良知里扬声述说,但却在我们的痛苦里大声吶喊:痛苦是上帝用来唤醒这个耳聋世界的麦克风。」──鲁益师(C. S. Lewis)
苦难使人悔改,不仅是上帝的心意,也是人性反思的某种动力。毫无疑问,苦难能够使人谦卑,而谦卑使人懂得反省,反省带进悔改。正如鲁益师(C. S. Lewis)的观点,苦难是上帝要藉着苦难对你说什么,好让我们反省自己,认罪悔改。诗32:9 你不可象那无知的骡马,必用嚼环辔头勒住他;不然,就不能驯服。反过来,有时,苦难却是能够让顽梗的人心晓得回转。正如箴言阐述的真理:箴22:15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有时我们就像一个愚蒙的孩子,被某种东西迷住心窍,走不出,想不开,不知道悔改,也看不到出路,一直沉迷于某种嗜好,或者沉湎于某种痛苦或思想。上帝就需要管教的杖把我们警醒。那个管教则意味着痛苦,这个痛苦就是上帝爱的杖。
3、苦难锻炼人更加坚强
没有坚强的生命不是通过训练塑造的。摩西经过了四十年旷野的锤炼,让他看淡了名利,也摒弃了寻求他人认同的想法,而变得无比坚强。苦难锤炼的第一个恩典是让你可以不再在意他人对你的评断。使徒保罗说过:林前4:3 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4 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一个人能有如此的从容与淡定,如此不在乎他人的肯定于认同,这是一颗多么强大的心灵。这是因为他经过了苦难的锤炼,经历了孤独的洗礼。网上有句假冒杨绛先生的一句话,说得极好: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只有苦难的洗礼才能让一个人不在乎名利得失,不在乎他人的评断和眼光,也不会被自己的老我左右。正如约伯在受苦之后的宣告:伯42:5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6 因此我厌恶自己(或作:我的言语),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如此淡定,只有经历了苦难洗礼,你才能如此生命的深度。
4、苦难培育人更有信心
伯19:25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19:26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 神。
19:27 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并不像外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
约伯为什么可以确信他的救赎主活着,而且后来他可以宣告:我以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了你?是苦难的造就。加尔文对苦难也提出原则:“在幸福中感恩,在灾难中忍耐,在对未来有奇妙的安全感。”
杨腓力先生说过:我对痛苦的效果颇感惊讶,患难似乎可以引致不可知论,也可以加强信心。
在圣经中,经历过人性极限之苦难的约伯也曾惊叹:伯42:5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这个时候,他的信心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而纯全。难怪苏格兰神学家詹姆斯.S.斯图尔特(James S. Stewart)说:因为苦难而对上帝怀疑的,怀疑派来自旁观者,那些从外面观察悲剧的人,而非那些实际上首当其冲,从里面深知苦难的人。真的,事实是,树立最辉煌无敌信心典范的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历尽苦难的人。
倘若没有十字架,我便不可能相信神。而苦难的十字架无疑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正如斯托得牧师在其《当代基督十架》一书中所言:「神放下他对苦痛的免疫权,走入有血有肉的领域,有眼泪,有生离死别的世界。祂为我们而尝受苦难的滋味。我们的人生苦难,也因此而变得较能面对与承受。虽然「人生为何受苦」这问题还找不到解答,但越过这个问号,我们要勇敢的戳上另一个记号,十字架,这个象征神受苦的记号。」
5、苦难使人更富有同情心。
现代人喜欢摇滚的狂欢,却藐视弱者的叹息;喜欢成功者的欢呼,却鄙视朋友的呻吟。我们都讨厌抱怨者的抱怨,但只有经过了人生死荫幽谷的人,才可以体贴那弱者的唠唠叨叨。
但苦难往往可以唤醒人类共同的悲鸣,让人们共同面对人类的苦难,而使人坚强。保罗对此就有明确的阐述:“我们在一切苦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因为“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林后1:4、6)。苦难使主的儿女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保罗在此所说的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并非仅仅指基督徒之间的安慰,而是all those who are in any affliction_所有患难中的人,而非仅仅是基督徒。
斯多亚学说:
“残酷和不正义是为受难者提供了锻炼德行的最好机会”。
你对待苦难不同的态度让你成为不同的人,葛培理布道团的同工坦布尔顿在其名著《告别上帝》一书中宣称因为看到一张非洲妇女抱着孩子无助地望着天空求雨的照片而放弃了信仰。但他却并未因为人世间的苦难,甚至没有去问那个求雨的妇人是向谁求雨而传福音给她,或者是了解上帝是否下雨了,或者去关心有苦难的人,却毕其一生的精力,住在看不到人间疾苦的富人区最豪华的房子里,去攻击他认为不帮助穷人的上帝。而同样看到苦难的德蕾莎修女,因为看到了人世间的苦难,而放弃了自己安逸的生活,终其一生,服侍那些有需要的困苦的病人。你对苦难的敬畏,对上帝的敬畏才会让你真正同情有需要的人。因为苦难而攻击上帝的人,多半是不太有真正同情心的人。
上帝有时会命定苦难临到人,这恰恰是上帝的爱,试看今天那些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文明,至今仍能雄居于世界的民族和国家、那些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影响世界的精深思想、能够产生先知和哲人、又至今不被同化或流失的民族,哪一个不是经历了特别的苦难?中华民族历经5千年沧桑,今日能傲立于世界,蒸蒸日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迄今仍为人们所乐道,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的苦痛。小小的犹太民族,历经2千年流散,历经劫难而不死,今天还能重建家园且能雄霸于中东,是历史屡屡的苦难让他们产生了如此的凝聚力和可以在绝望中生存的能力。所以伟大的思想不是产生于温室,而是严霜般的苦难中。我们习惯立足于自我,以眼前短暂的功利得失的思想去衡量事物,以我们狭小的眼光和生活圈子的因果论来看待处境,但上帝是以历史的、宇宙的、超越的因果来度量事物(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
门徒见到一个生来瞎眼的人,就问耶稣说,是这人的罪还是他父母的罪,但耶稣告诉他们,“不是这人也不是他父母的罪,乃是神要在他身上得荣耀。”上帝允许苦难临到你,这正是他智慧的荣耀在你身上的彰显。我们虽不能尽悉上帝奇妙的作为,但我们可以相信他的信实和美意,因为他叫万事都互相效力,让爱他的人得益处。
苦难正面的意义远远大于其负面的痛苦。我们在痛苦中学到的功课,也远远大于受苦的本身。就这个意义看,苦难实在是慈爱的上帝给罪性的人特殊的恩典。
6、苦难唤醒人对永恒的渴望
笛卡尔说过,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把永恒放在人的里面。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说过,人心深处有个空处,除非上帝亲自住在那里,人总不得满足!人的里面既有对永恒的渴望,也有对永恒之天国的记忆。有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就是他渴望更好,而更好的蓝图则是天国。苦难可以唤醒我们原有的完全,让人产生对天国,对永恒性的渴慕。传3:11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永生”原文作“永远”)。然而 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有时,世界的繁华会暂时遮蔽人们对永恒的渴慕,但暂时的苦难会让人觉悟自身的有限和人生的虚空,而唤醒人们对尘封的永恒记忆与渴望。
历代的基督徒,往往为基督的名承受无不的苦难(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这种苦难没有磨灭他们的信心,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永恒的渴望。保罗说: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6-18)。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谈到那信心的伟人为何可以战胜世界的苦难而成为信心伟人时说: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称为他们的 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11:16)。所以,现世的苦难往往能唤起人心深处对永恒的渴望,对意义的追求。而这种渴望反过来也成为他们战胜现世苦难的内在力量。
四、苦难中的释放
苦难虽是始祖犯罪后人类必须承受的后果,但苦难并非不可解脱的永恒枷锁,苦难中的人应该学会释放自己。
1、接受事物变化(decay罗8:21)的必然规律.
苦难是否就绝对的“苦”,绝对的“难”?如前所述,苦与否,难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他的态度。当我们以无限的执著去定位不断变化的事物时,当我们把该对永恒之主的敬虔错置于趋于朽坏的事物时,痛苦就成为必然。比如当你执著地坚持留住你以为温馨美好的存有,比如你的亲人、朋友、地位、财富时,你的痛苦就会加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两次最为痛苦的经历,一次是他的姐妹出嫁,最深的一次是林黛玉的死,这一切促使宝玉逃避和贤惠的妻子薛宝钗的婚姻家庭和现实的生活,而去寻求“太虚仙境”的对林黛玉的回忆,但他总也无法寻回往昔爱情的温馨,回忆只是“太虚仙境”的缥缈。宝玉至终选择了远离尘世,但他却无法逃出记忆的囚锁。但如果宝玉能从心里认识和接受事物的变化性(decay)和存暂性(fugacious),对生、老、病、死、离别等现象也就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了。他的痛苦正是对短暂事物的永恒化错置,即我们所讲的“偶像化取向”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宝玉能认识永恒世界,他就会有盼望在永恒中相聚昨日的温馨。
在苦难中释放自己,首先需要我们客观认识受造物的变化性,趋于朽坏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是今天你先失去所拥有的,就是你所拥有的将来失去你,失去只是早晚的事,死亡会将你拥有的一切和你隔开。梁燕城博士在其《如何克胜苦难》中有一段非常中肯的劝勉,“切勿将有限的事物无限化,如名利、权利、爱情,本来有价值的东西,但却属有限,人若无限的追逐名利,结果终因变化流失而痛苦。故‘偶像’的意思不外指陈人对事物的无限执著,要破偶像即要破执著,使心灵得以超越尘网,去追寻至善,去为较有意义的生活而奋斗。人至此地步,才不会被现实笼罩和击倒,却能反过来面对现实,改变现实,维持创造性的人生。”
伟大的君王和诗人大卫,在对信仰和人生的深邃洞悉中,体悟到这样的真谛:“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命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将来不知有谁收取?(诗39:4-7)”。正是这样的反省,使大卫可以走出一般封建帝王皆沉陷的名利权欲之泥淖,而能坦然面对人世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素有智者之誉,贵为君王的所罗门,在尽尝人间荣华富贵后,对人生世事有这样的宣判:“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并无新事…… ”这不愧为人类对自身最为深刻的反省,当我们亦对人生有如此洞见时,又有何抓取不能放松的东西?对事物的执著是对自我的囚禁,识透世事的变幻即对自我的释放。
2、确信苦难有上帝的美意
有一首诗歌唱到:“有许多未来的事情,我现在不能识透,但我知谁掌管明天,我也知谁牵我手。”当我们确信,上帝是全能的父,且掌管着我的明天,也确信他未尝不将一样好处不给敬畏他的人时,我们就能确信今天所临到我们的无不在他的计划中,且有他的美意。所谓的苦难其实是他爱的彰显,是他变相的祝福,今天我们虽不能尽晓其作为,但总可确信其美意是为我们的益处。因此,对基督徒而言,临到我们的本没有坏事,只是形式不同的祝福罢了。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曾经被恶与苦难的问题深深困扰,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坦言自己看到的生活苦难多于快乐,邪恶多于善良,生命显然毫无意义。他绝望的想要自杀,也几乎付诸行动了。但他忽然受感动去观察农民的生活。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说:“大多数人生活得比我艰苦,的历史他们发现生活非常奇妙。他们怎能做到这点呢?不是由于说理,而是由于有信心。”
3、立于永恒,以永恒的视野看问题
对权利、财富、名誉、甚至健康等一切外在暂存事物的依恋和执著都会导致痛苦,一个人若被这些东西的得失所牵动,他就会被痛苦牵动。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得到了我们只是管理者,失去了那是一种交托。世物之中没有永恒,得到是暂时的管理,失去也是早晚的事,当死亡来临时,一切都将失去,现在是你失去它,将来是它失去你。人要将执著回归于永恒之主,以神为乐,因他和他的爱都永不改变。保罗说:“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已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当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当保罗视万事如粪土,只寻求永恒之主时,他就释放了自己于物欲的禁锢,成了基督里自由的人。立足于永恒,物质的得失将不再能左右那颗执著于基督的心。
4、从不良的习惯中释放自己
《圣经》说:“人所行的必为他的报应”。任何的行为都会产生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良的思维会导致不良的行为,一贯的行为产生习惯;不良的习惯酿就痛苦的果子。不良的习惯不仅会影响我们个人、家人,甚至是整个的村落、民族和国家。中国人爱浪费,法国人爱浪漫,这一切都是长期的习惯所使然。长期的习惯形成性格,而性格往往决定着命运。所以,从苦难中释放自己,尚需要我们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
虽然,笔者尝试通过圣经的教训浅析了苦难的本质和意义,但我们依旧无法穷究上帝作为的奇妙。苦难是上帝的奥秘,它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于苦难,我们无法用理智给自己一个完满的答案,其实,我们也不需要这个答案。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信念,是基于圣经的信心——耶29:11 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这才是上帝对我们的终极心愿,有时苦难真是祂成就给我们祝福的一部分。
虽然,苦难并非不可解脱的永恒枷锁,但只要罪恶尚存,苦难就会继续。苦难继续,生活继续,世间事物瞬息万变,苦难也非永恒,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若比起将来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张远来
2008-6-5初稿
2016年6月27日星期一修改
(敬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关注,届时您将能每天收到灵修平台提供的优质咨询,我们也将第一时间回复您的问题)
参HeinrichBornkamm, Luther in Mid-Career 1521-1530, trans, E, Theodore Bachmann(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3,)553-57. 《信义宗神学院通讯-从路德的历史观和十架神学看天灾人祸》,总第109期,2008年6月刊。Pp.4-5。
参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Preface toGaleatius Capella’s History, LW43:127.
LW43:127. 《信义宗神学院通讯-从路德的历史观和十架神学看天灾人祸》,李广生 总第109期,2008年6月刊。p.5。
Martin Luther, Heidelberg Disputation 1518,LW 31:35-70. 《信义宗神学院通讯-从路德的历史观和十架神学看天灾人祸》,李广生 总第109期,2008年6月刊。p.5。
汪维藩,甘泉讲坛之《我们有一祭坛——汪维藩牧师讲道集——论“苦难”》,2007年1月版。Pp84-93。
同上。P.89。
史特朗著,萧维元译《系统神学——第五篇-第三章-第二节——罪之本质》,p.278
L.史特博著,《为何说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译,香港,海天书楼,2009年12月4版,27页。
品格重建系列丛书之“情绪的管理”
唐崇怀《基督教信仰的评判与再思》p.105
加尔文 《基督教要义》(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第158页
耶12:5 耶和华说:你若与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觉累,怎能与马赛跑呢?你在平安之地,虽然安稳,在约但河边的丛林要怎样行呢?
L.史特博著,《为何说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译,香港,海天书楼,2009年12月4版,39页。
L.史特博著,《为何说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译,香港,海天书楼,2009年12月4版,39页。
L.史特博著,《为何说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译,香港,海天书楼,2009年12月4版,40页。
同上。
钟马田牧师,《创世记中的福音——从自主到信靠》,林千俐译,改革宗出版社。
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Maugham,1874~1965),《月亮和六便士》
科特.丁韩(Kurt De Haan),《为什么良善的上帝容许苦难存在?》,资料来自网络:(2016年6月22日星期三)http://www.dyjdj.com/shuku/a/10481/01.htm
英 斯托得著,《当代基督十架》
安瑟伦,《上帝为何道成肉身》
同上,49页。
司徒德著,『TheCross of Christ』P.335-336
赵中辉编著,《英汉神学名词辞典》,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出版社,第180页
科特·丁韩(Kurt De Haan)著,《为什么良善的上帝容许苦难存在》,转引自(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科特.丁韩(Kurt DeHaan),《为什么良善的上帝容许苦难存在?》,资料来自网络:(2016年6月22日星期三)http://www.dyjdj.com/shuku/a/10481/01.htm
加尔文 《基督教要义》(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第175页。
杨腓力著,where isGod when it Hurts?第255-256页。
Warren W. Wiersbe 著 Classic Sermons on Suffering (Grand Rapids, Mich.: Kregel Publications,1984),第92页。
《当代基督十架》英文版p.387
罗素(英国) 《西方哲学史》,商务出版社,第323页。
W.宾厄姆.亨特著The GOD Who Hears(Downers Grove, III. : Inter Varsity Press,1986),第153页。
(承蒙作者允准使用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