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文章】刍议当代中国教会文字工作的挑战与出路

2016-08-04 灵修平台 QT灵修

刍议当代中国教会文字工作的挑战与出路

 

张远来

 

当代中国教会的文字工作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也有着空前的挑战。中国教会的文字工作该肩负怎样的使命,如何应对当前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利用教会的文字宣传等事工提升教会在公民社会的话语权,并以此在一个公信受到严重质疑的时代见证基督教的伦理和价值观?本文就尝试就此作一点简单的思考。一管之见,仅想抛出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探讨,而非定型的思想表述。

 

一、教会文字工作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恐怕非文字莫属。宋朝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道:“文所以载道也”!文字之于教会的重要性自不在话下,我们传道、证道、宣道、释道,无不借文字以载道。文字代表了话语权,代表了所表述意志的神圣性和确定性。上帝给以色列民的契约,比如十诫,就是接着文字,而非仅仅口传的形式颁布,以此表达上帝圣言的契约性与确定性。就教会的见证看,文字不仅是教会的一项事工之一,而是教会见证的本身。

对基督教而言,没有文字,便没有圣言的承载。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上帝圣言的传承,文字依旧是最能表达原意的载体。因此,办好基督教文字事工,既有关圣经的传讲,也关乎圣道的纯正与自身见证的表述。

基督教文字工作是借助直观的信息表达形式来阐释内在的信仰奥义与体验,以及其在信仰群体中的传统承继。本质上是神学的大众化(哲学化、诗意化、文学化)阐释。文学是心学,神学是关于神际与人际双重关系的学问,文学失去信仰的真理便失却了灵魂,而神学的阐释没有文学的叹息便没有生命的惊艳。真正的基督教文字工作应该是用文学的优雅来演绎神学的深邃,用诗话的美来阐释人性的沉重。因此,就基督教会的发展看,文字事工应该是重中之重。

这个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包含了不同的内涵:首先它表明这个时代的信息流通很快,很便捷。其次,它反映了一个问题,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的流通,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知名度和发展的空间。信息时代是靠着信息生存的时代,有更多的信息权,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样,对需要见证以发展的基督教会而言,信息的表述攸关教会的生存。

 

二、信息时代教会文字工作的概念辨析

信息时代的今天,提到教会文字事工,我想也许我们需要升华一种概念:教会的文字事工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杂志、书刊,而是一整套不断发展着的教会信息的传播系统,它包括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多媒体等等的一整套的立体信息传播体系(system)!

现在我们提到教会的文字工作,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是一本纸质的刊物,或者说是一些印刷品。其实现在网络上的信息,早已多过纸质出版物。人们通过网络接收的信息也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印刷品。网络信息具备快、泛、亲民及时尚的种种特征,而传统的纸质媒体却会收到不少的时空和人为的限制。纸质出版的书刊在网络上基本都能搜索到,而网络上有的信息,却不一定有纸质的出版物。网络搜索工具的出现,比如Google,Baidu等,使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中搜索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可见网络的宣传价值其实早已超过了传统的印刷出版物。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的亚马逊出版集团,多年前就制定了网络出版的计划,并以网络出版和销售作为其主要的出版业务。有着150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前不久也宣布自2009年起,将停止纸质媒体的发行,而全部使用网络版报纸。当今各新兴公司,往往网络建立同步于其企业实体的建立,甚至早于企业实体的建立,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信息的重大作用。不少知名的大公司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个实体的企业,只是在经营他们的“信息”。21世纪人们生活的空间已经从地域空间变成了信息世界。就在本月,我们国家开始了网络虚拟货币的征税,可见,虚拟和实体的世界现实差距已经在淡化。

21世纪将是一个虚拟化的网络世纪。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虚拟化”,人们的对话与交流往往都是通过一个虚拟的信息平台去完成的。现代高科技的建设本质上是一种虚拟化信息的建设。人们通过各种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来增进人们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人们通过这些虚拟化的信息平台在与另一个通过类似的信息平台的交流体系进行表述的个人或群体进行交流。本质上,信息化时代的交流是一种人与虚拟化信号的交流。我们每天对着手机信息、QQ、MSN、Hi5、飞信、短信、电子邮件等等的交流,远远多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90后,网络化的人际交流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传统的人际关系。2007年12月20日的《广州日报》和《羊城地铁报》同时转载了西班牙《国家报》的一篇报道,称孤独成为21世纪“社会瘟疫”,人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伪装成另外一个人。这个充满无关系的虚拟世界具有一个重要特性:我们无需与他人见面便可以与之保持联系。这就是所谓“个人联系”。在韩国,通过网络建立的社会关系已经在数量和频率上超过了传统的人际关系。西方世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因为虚拟,故人也不需要在虚拟的人际关系中负责任。网络搜索加上人肉搜索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最主要的信息平台之一。

因此,信息时代人际的沟通其实是接着虚拟的工具把人与人的关系意象化,我们交流的对象是一个我们意象化的化身。比如,我们借着某个平台与某个“人”进行交流,在我的潜意识里,对方并非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我意象中的一个意象化符号——爱情的符号、倾诉的符号、聊天的符号等等,诸如此类!人们一方面可以借此逃避现实中的责任,一方面可以追求心灵中的浪漫或者放纵。早在19世纪英国才华横溢的名作家史蒂文森就在其代表作《化身博士》中就描写了一个医生。他德高望重,优秀聪明,但骨子里却有遏制不了的寻欢作乐的欲望。为此,医生研制了一种药物,喝下去就可以变成一个无拘无束地寻欢作乐的邪恶化身;而再喝一次,又可以变回一个正人君子。因此,医生既可以做一个坏人寻欢作乐,又可以做会好人,享受善人的良心安慰。医生后来越来越沉溺于放纵之乐,而那个罪恶的化身也越来越不受药物和意志的约束了。最后医生不得不乘尚有一息清醒喝下毒药自杀。史蒂文森其实刻画的是“人格的双重性”或者说是心理学上的人格分裂。这种双重性的人格特征并非斯蒂文森的个性,而是人性的共性——人有人格双重性的共性,而信息化的沟通平台恰好给了我们一个虚拟的空间,这一空间,这一特征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主要人际关系的特征。

这就是超后现代思潮下信息时代主要的特征。教会的文字工作其实需要关注这一动向!

无论是福音见证,还是教会的自我形象的树立,都需要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至少,我们需要尊重这一时代的规律。教会的团契性可以弥补后现代信息社会的人心真空,而文字工作则必须掌握信息时代的特征,才能借助逐渐主流化的虚拟沟通平台来注入福音的信息,从而将人从虚拟中带入教会的实体性团契性生活。

其实在敏感的商人和社会工作者那里,他们已经开始了此类关注。现在我看到我们的信徒已经有人开始使用了“牧谷灵粮”手机。不仅在这些手机上可以阅读圣经和一些灵修书籍,也可以听圣经等的朗读,查找圣经资料,每天自动接收一些教会讲章、灵修等信息。随着3G,4G等手机服务的不断推出,这一领域的教会商业,或者牧养活动亦将不断规模化。现代教会还出现了教会的信仰知识性游戏软件,教会管理软件等等。在不同的教会论和教会体制下,可以设计自己的教会管理软件。可见,教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时不我待。而随着宗教徒的增加和人们宗教需求在我国的增长,宗教的商机也将在中国初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据笔者和一些经济学界朋友的粗略的计算,基督教市场在中国每年的商业潜力超过140亿。这还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而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的宗教消费超过2700亿美元。信息时代的商业化社会,相对中国教会的特色人文和行政文化特色,中国教会的话语权很难在教会实体的本身得以向社会陈述,而工商专业界和文化界基督教群体力量的整合将是教会主要话语权表述的途径。而我个人认为,这应该归纳为教会的文字宣传事工的体系中。也就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督教福音表述系统。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回应当今政府提出积极引导宗教界信众参与和谐社会之构建的呼吁。反之,我们将进一步被社会边缘化,而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二流文化现象。不仅在政治社会,就是在正在日益发挥其影响力的公民社会中亦将失去其应有的地位。

回头来看我们的教会在潜实力下(非主流教会意识支配下的信徒的自发行为)的发展。现在,我们教会的团契基本相继建立了自己的QQ群和电邮群。借助网络的建立来增进教会肢体间的“圣徒相通”。与虚拟世界的沟通不同的是,教会QQ群的信息交流是在信仰的框架或者说相当一部分是可以在传统的,或者说是在团契的生活中接触的。当然,某项网络群,或者论坛,信徒或者慕道友之间一样是在虚拟的信息空间沟通,其虚拟平台的沟通虽然无法取代传统的教堂崇拜,但其对教会的团契生活的冲击,或者说某一领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教堂传统上的凝聚力。因此,后现代信息平台的建立,既是教会牧养的一个契机,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挑战。如果我们根本没有信息时代的意识,我们就将与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失之交臂,同样我们会因此失去一个重要的福音领域。反之,如果我们对待教会的文字工作的态度能尊重后现代信息特性,利用虚拟化空间,建立教会的“虚拟化”空间的牧养,(比如,建立教会网页,促进传道人与信徒的网络沟通平台,建立教会的论坛等),或者说尊重一个虚拟化教会之建立的可能,后现代的文化特征就将成为我们服侍教会的一大契机!

可惜的是,当今某些中国教会的权力主体,特别是某些偏远地方的教会。他们对现代的科技和人文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他们思想和作风的保守成为教会在后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中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他们保守,而且往往把保守误解为政治的忠诚或者信仰的敬虔。保守有时确实是尊重传统的价值取向,如美国不少总统选举都打保守主义的牌子。但保守若加上无知,便是愚顽,而愚顽的观念恰恰就是当今中国教会进步的最大阻力。事实上,当今我们面临的很多冲突就是来自观念与真理、信仰与传统的冲突。正是这些观念的陈旧蒙蔽了我们去认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使得我们无法在一个进步着的时代中发出福音的信息。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世界和我们需要牧养的信徒和1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知但以理形容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跨越空间限制,知识爆炸的时代(但12:4).教会同样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去适应一个信息化时代的变化,并利用这个时代主流的语言平台去见证基督那永恒的福音真理。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虚拟信息的领域占领教会的信息市场。

可以预见的将来,或者说,就在现在,我们的教会信息,电子资料出版物,同样会多过纸质出版物。我们的城市中青年信徒通过电子平台接收到的福音信息其实已经多过传统的途径:讲台、刊物等。教会的见证主要取决于其信仰精神在主流社会中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底气在于永恒不变的福音真理,而见证永恒的福音真理需要的是把握社会语言的信息平台。

教会的文字工作,确切地说,应该是教会的信息工作,我们必须尊重信息时代的特征,掌握后现代思潮的社会规律,尊重历史、文化与人文科技,提升我们对文字工作的概念,以一个发展的眼光看教会的文字事工,我们的工作才可能突破既定的框架而发展。

 

三、信息时代教会文字事工的危机与契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督教文字事工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脑技术的运用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现在的刊物不仅可以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还可以制成三维的、立体的,有些书刊还可以对不同的景物赋予不同的味道,甚至可以制成有声读物。而网络技术的应用更使今天的宣传工作如鱼得水。网络使信息长上了翅膀。它具有直观、传播快捷、覆盖面广、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大众化、方便查找和保持、占用空间小、有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多维等多位一体特点等等诸多优势。这无疑是今天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如果说网络需要较高的设备支持的缺点的话,而现在已经即将开始量产,商用上市的电子纸张显示屏(EPD),势必给传统的文字传媒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催生众多创新性的移动应用。可以预见,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刊物等都将大幅占据市场。人们将由此技术制作出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平台,可以带动读者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及即时性交流的全方位互动。可以想象,这一技术将会在类似手机等日常工具上被大量应用,手机或类似手机的便捷掌上电脑等产品将会成为信息、新闻的重要传播工具,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书报。

另外,现代便捷的交通及交流渠道,也使得实体传统刊物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传统的书报与电子书报都将占有一定的市场,也必将逐渐向电子化信息媒体倾斜,而后者必将成为绝对主流。信息技术使得书报会变得更加精美,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你无需通过漫长的书信请求“提摩太”把你的皮卷运过来,也无需用沉重的毛笔在羊皮上字字斟酌!便捷的物流、现代化的工具、电子通讯技术的运用,就完全可以满足我们信息传递和传播的需要。这些技术的运用无疑为今天的教会文字事工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过信息时代提供的便利也同样成为今天我们教会文字事工的挑战:

首先,我们最大的阻力依旧是观念的落后。教会从来不乏人才,但教会很少珍惜其人才资源。也许可以说,教会往往是浪费人才最严重的市场。我们常常面对用老一套的方式,老一套的语言,对一个匆匆走过的现代人谈话的尴尬。我们的信息化意识与技术的应用往往比社会,甚至比非传统意识形态下的“教会”形式(或者组织)慢半拍。另外,作为神职人员,编辑工作一般都不是我们的专业,与社会的具体接触面也比较狭窄。在观念与技术上落后社会,是教会比较常见的现象。现在一般教会常见的刊物除了封页,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黑白;格调和定位也有突破的空间;时代感还可以加强;读者对稿件的定位及视角还有更开阔、更开放的期待。而且,我们的稿源也显得捉襟见肘。作教会刊物的编辑工作,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尴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这种稿源的不足于我们的传播媒体的吸引大家关注和参与的能力不足有关。而社会刊物早已图文并茂,思路灵活,稿源相对我们也来得更加广泛。(他们可以只以市场、以潮流为导向,哗众以取“宠”!而基督教文字则必须坚守信仰的阵地和绝对性真理的原则,这一点既是我们的局限,也是我们的特色优势)。我相信,我们有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这个信息化社会虚拟人际关系所需要的。而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如何让人们知道我们有他们需要的永恒真理。

其次,现代技术一样给教会的文字事工制造了更多竞争对手。现在读者一般都较忙,娱乐性需求的可选择的空间较大,除期刊外,报纸、电视、网络、粉墨登场的3G,4G手机等都是热门的选择。虚幻的网络世界将成为我们下一代人虚空心灵诉求消遣的最广阔天地。就教会文字这一点来看,我们的信徒读者结构较2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中国教会以农村复兴为主体,现在是以城市教会复兴为主体;过去我们的信徒“老人多、文盲多、妇女多”,现在是“中青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多、专业人士多”。结构变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变了,他们可选择的空间也增加了。过去我们中国教会信徒只有四大件:圣经、赞美诗、天风、教材;现在,多元化的社会给了他们多元化的选择空间,除了网络,还有其它途径的文字宣传,对我们都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复堂以来,我们的信徒人数增加了几十倍,但我们的文字事工似乎进展不大。我们发现当今有些教会刊物甚至有萎缩的现象!这不一定说明我们教会的文字事工变差了,但却说明,能吸引我们信徒关注的有关信仰和教会的信息越来越多了。它们或多或少地转移了信徒对我们传统教会文字事工的注意力。这让我们看到今天教会文字事工的严峻挑战,同时更要鼓舞起我们奋起直追的勇气。

教会文字事工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但上述两点可能是最主要的。不过总体而言,今天教会在文字事工上的机遇大过挑战。除了信息技术给教会文字事工提供的便利外,今天,国家开放的宗教政策,教会这近三十年的发展壮大,都给教会文字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基础。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教会大多意识到了文字事工——教会宣传事工的重要。单就上述教会文字所面对的挑战看,它们都能转化为教会文字事工的契机:

首先,我们的教会具有更公开的环境基础和更广泛的人脉资源,教会里有最忠心,最优秀的义工人才,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凝聚他们的力量,基本可以解决我们信息时代的技术上滞后问题。

另外,文化的多元并不能取代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学性需求,换句话说,信徒对信息,对文学性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一种刚性需求。文字所能传达的“意境、哲思、想象”等空间,则不是电视、电影、网络等视听媒体所能取代的。关键是一份文学作品、一份教会刊物能否满足读者灵修、知情、求知、哲思、欣赏、消遣甚至沟通的需求;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学性、史事性、知识性、趣味性、时政性、哲理性等内涵;我们的文字刊物是否具有文辞简练,排印简洁,亲和力强等特点。当然,我们需要去结构信息社会的信息特点,文字与网络化结合。

成功有成功的理由,失败也有失败的原因。作一份刊物的成败大抵都有其成败的共性和个性。经营一份刊物,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

我们的读者是什么人群?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刊物?喜欢什么样的文章?

不同的季节和时节什么样的版面和排版看起来更有亲和力?

这份刊物能否起到积极地,导向正确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作用?

笔者曾仔细地观察市面上可见的几份较成功的刊物,如:《读者》、《知音》、《特别关注》、《家庭》、《海外文摘》、《青年文摘》,还有一些流行一时的印装精美的“明星”类的时尚杂志;在全美甚至中国都较有影响的报刊,如,TIMES, NEWSWEEK,还有“看世界”等。时而,我会走访一些经常光顾书摊、书店的不同读者群体,我发现最受欢迎,发展最快的刊物是文摘类杂志。如《读者》现在的印发量是910万份;其中最瞩目的当属湖北日报社主办的《特别关注》,这是刊物界出版业的一匹黑马,这份月刊创刊仅4年,现发行量已逾150万份。(尽管这份刊物的封面设计一直都很一般)!和《读者》一样,它也是一份文摘类刊物,不同的是它每期都有一篇简短而诙谐的书评性小短文,可以和读者形成潜在的交流。

当然,有些原创刊物只要能找准之间的定位,就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南风窗》、《南方周末》等。《南风窗》为双周刊,全年26期。刊物每本定价为人民币8元,属于国内较贵的刊物,但销量很好。关键是其稿件有一定的高度,可读性强,定位清楚,事时事性强,视野较为开阔。它的成功在于它有较为独立的思考,介绍和评价一些时事、新闻。

各成功的刊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办刊理念),但一份成功的、有积极影响的、能引领时尚、广受欢迎的刊物,一般都有他们共同的特点:文学性、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时尚性(讨论焦点话题)、哲理性强,文辞简练,排印简洁(豪华不一定受欢迎),亲和力强等特点。其中象TIMES\NEWSWEEK等,则不考究固定栏目,特点就是能引领焦点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新闻性。

可见文章的选择、读者群体的定位、稿件的质量才办好刊物的关键。文摘类刊物无疑是各类刊物中的佼佼者,和普通刊物相比它们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文摘类刊物可是在很广的范围内,选登最优秀的文章,而无须付多大的代价,甚至无须组织专门的记者队伍。读者本身就是最广泛的“稿源”!他们读您的刊物,又为您荐稿,这样刊物就可以和读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刊物再能适宜的介绍一点读者的心声,就更能增强其亲和力!

文摘类刊物就有广阔的稿件可选择的空间,它可以集百家精品于一身,即可免除读者自己苦苦寻觅佳文良品的麻烦,又可以解决稿源不足的烦恼,与刊物与读者都是双赢。故文摘是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说到中国基督教刊物亦然。中国教会现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主要有《天风》、《金陵神学志》、《教材》等。后两家都是针对专门的读者群体,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其发展。《天风》才是龙头老大!凭心而论,仅这几份刊物难以满足如此广大的信徒群体的福音文学需要,更诳论让基督教福音精神借文字走向普通社会民众了!其实,中国基督教发展至今需要一份信徒、慕道友甚至一般欲了解基督教的社会人士都能阅读的刊物。她可以用文摘的形式,用非“专业”的、平民化的语言,广纳各家与基督教有关的作品、书刊的或网络的优秀文章。关注焦点问题,解析疑难困惑,报道教会动向,建立互动平台。力避官腔官调,陈腔滥调,以时代的、读者的需求为刊物的定位!使它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福音文学性、时尚性(具有焦点关注、新闻性)强等特点。如果能有这样一份亲和力强的刊物,再配合中国教会现有的文字工作,也许将能创造出一种更为良性互动的局面。实际缓解我们有关于信仰的及教会的资讯不够发达的现状,以满足广大信众的求知需求。

 

信息化的时代,信徒(读者)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文字形式虽然还是当前中国教会信徒了解信仰知识、寻求灵性造就、满足精神需求、传承信仰文化最广泛的途径,但他们已经不会像以前那么集中精力于一本杂志了。因此,要凝聚信徒对教会的归属感,要引导信徒过一个正常的信仰生活,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我们就需要加强教会的文字事工,特别是类似会讯的新闻性、时事性文字。扩大文字的影响力,把杂志、期刊融入会讯,新闻的内涵——关注焦点问题,解析疑难困惑,报道教会动态,建立互动平台!不失为信息时代教会文字工作的一种明智选择!当然,未雨绸缪地筹办网络型文字事工也当为我们文字工作的一部分。

文学是心学,而教会文学更是心学中的灵魂,最优秀的文学是能表达人们心灵深处最柔弱的情感的诗话。而既能表达人性那铭心刻骨的困境,又能指明困境中的出路,并能滋养生命的文学,就是福音文学了。因此,思想在,文学在;困惑在,神学在!而福音性文学恰好可以用文学的语言表达神学的哲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教会文字工作的出路。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会文字事工面临着新的危机,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契机。相信,只要我们能正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开拓进取的心胸来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把握见证永恒福音真理的使命不动摇,学习使用信息社会提供的有利资源,并能整合教会现有和将有的资源,我们必将能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成为公民社会的主流声音,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迎来中国教会的时代!

 

 

张远来

2008724星期四

于广州

 (敬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关注,或者搜索“lxrj2016”,选择关注。届时您将能每天免费收到灵修平台提供的优质咨询,我们也将第一时间回复您的问题)


更多推荐文章,请查看历史消息,或者点击以下链接:

【推荐文章】善意的谎言也是罪吗?

【深度文章】互联网+中国教会的挑战与出路

【推荐文章】情绪管理

【推荐文章】他们为何不愿信主——是什么拦阻了他走进信仰

【推荐文章】种子与粮食

【推荐文章】圣经中职场规划的几项原则

【推荐文章】中国人到底信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