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教会健康发展的二十种阻力

2016-11-13 灵修平台 QT灵修

135编辑器


教会健康发展的二十种阻力


·张远来·

  经文:


  路5:36耶稣又设一个比喻,对他们说:"没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块来补在旧衣服上;若是这样,就把新的撕破了,并且所撕下来的那块新的和旧的也不相称。


  37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新酒必将皮袋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


  38但新酒必须装在新皮袋里。



新教传入中国的200多年间,因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及历史经历,中国教会形成了诸多自身独有的特色。其中有些是社会适应的良性结果,有些却是信仰净化不够彻底,信仰与人意,东西方文化杂合的"旧皮袋"。这些"旧皮袋"或多或少正在成为教会健康发展的阻力。本文就尝试分析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旧皮袋,以便让我们像耶稣所教导的: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一、

只求个人灵性经验,

不求信仰社会实践



  五月花号的先驱们能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读出’人人受造而平等",并由此产生保障个体人之自由权益的美国宪法,及推动废奴运动等。能从摩西十诫的后几条伦理诫命: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撒谎,不可偷盗发展出人类的普世价值。这都是信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结果。但我们所读的"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却往往变成了"上帝爱我,我可以得救"的个人主义的信仰。说明我们太过追求个人灵性经验,而少求信仰的社会实践。信仰固然需要个人灵性经验,但对于作为教会和社会一员的信仰者而言,信仰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个体事件,个体人也无法割裂于社会而独立自存。信仰更是社会实践。


  过去,基督教来华是在被拒绝的历史处境中进来的,而后,教会生存的环境也很狭隘。在狭缝中成长的中国教会久而久之形成了只求个人灵性经验,不求信仰社会实践的惯性思维。甚至我们会误以为寻求社会实践的信仰是一种社会福音。


因此,中国越属灵的基督徒往往越是割裂于社会之外,越属灵的基督徒,就越像是一个属灵的怪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信仰始终在自己的院墙里,而不能延伸在外。



   

二、

追求建豪华教堂,

不求建生命教会



  我们常会把教牧以量化的形式呈现,故,以追求外在成就来表达教会牧养与治理的成就。现在是教堂越来越大,灵性却越来越空。据说有一次教皇和神学家阿奎那谈及教会的财富。教皇说,现在我们再也不用说:金银我都没有了!阿奎那应声说道:“是的,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另外的半句了--我奉拿撒勒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起来行走!”故事反映了教会外在丰富后的内在贫乏。


  教堂之存在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教堂是以外在有形的符号表达内在信仰的涵义,本身就具有神圣性和象征性。第二、教会建教堂是为了方便信徒的宗教生活,繁荣信仰文化,为信徒的信仰生活提供一个更舒适和方便的平台。第三、教堂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西方国家,因为是基督教开化了他们,而且大家发现,基督教越是复兴的地方,物质和精神文明就越发达,因此,后来有大教堂就成了一个大都市metropolis--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因此,教堂之存在无论对社会还是信徒个人都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但,如果只追求建豪华教堂,而忽视了建生命的教会,便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基督教没有教堂一样会发展,但没有内在的教会,而只有教堂,信仰便会被宗教形式取代。



三、

积累有形财富,

忘记教会使命



  与使徒教会和早期西方教会把大使命作为教会发展目标不同,中国教会接受得多,付出的少。教会慈善和宣教意识都很薄弱。有着200年历史的教会,却没有规模性的宣教输出,这在两千年教会史中都是少见的。今天,西方和韩国教会都在没落,但他们哪怕维持生计都很艰难的教会,依旧把大使命当作首要使命,几乎每间教会都有宣教预算。但中国教会即使积累了客观的物质财富,却把很少比例用于福音事工的拓展,甚至根本没有传福音预算。他们强调的是积累财富的多寡,有形教堂的豪华度,以及奉献量和信徒数量。


  当然,中国教会并非没有宣教,不过,中国教会的宣教更多是用个人信仰见证,通过商业活动及家庭团契展开的。不同于教会历史上两千年形成的,以教会组织作为教会事工展开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宣教活动。中国教会的宣教多是自发式的,个人性的行为。不能算是教会普遍性的,或者联合性的事工。


没有宣教的教会意味着没有遵守大使命,也意味着教会失去了其产生国际性影响力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教会有着庞大的数量,但却无法塑造相应的国际影响及地位。我想中国教会或多或少缺乏一点国际视野。



四、

只求圣经得救之道,

不求圣经管理之道


  我们不能不说中国信徒从总体看个体是很虔诚的,但这种敬虔是表现在个人得救之道上,而非得救之道在群体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强调个人得救,却疏忽圣经之于群体生活的实践原则。也就是说,圣经的管理源自鲜少能体现在教会管理和个人职场的管理理念中。同样,我们的信仰体现于个人生活,鲜少作为社会实践。合乎圣经的群体生活的原则,合乎圣经的教会管理和个人得救之道同样重要,甚至前者更重要。圣经中上帝往往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圣经说,唯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圣经是把人放在群体生活中去谈的,是把个体的群体实践作为衡量个体人生命见证的标准。


  圣经启示的群体社会的生活和管理之道,远远多过个人修为的教导。先知批评社会的罪恶,往往都是群体性的问题。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很少强调合乎圣经的管理,或者以上帝的心意去管理我们的资源。我们的教会治理更多体现的是领袖个人的意志,或者从社会体制中学来的一套管制手段。有些地方的教会由堂委会产生的堂委主任管理教会,教牧圣职同工只是堂委会的一个雇工。比如温州和某些南方教会就是如此。因此,教牧同工或者出于个人能力,或者从心理上也没有做群羊牧者的自信。相反,有些地方偌大一个教会,却只有堂主任一言堂。有些地方的教会管理机构形同虚设,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靠给教会找麻烦为计。有些地方的上级管理机构过于强势,垄断了教会的财务、人事,甚至圣工的安排,以至于教会失去自身的主观能动。教会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官僚体系。


当然,任何一间教会的管理潜规则都有其形成的原因,教会的管理也不能千篇一律。但最起码,应该有个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圣经是权威;上帝是中心;成全圣徒,各尽其职是终极的目的。



五、

越穷越属灵,

把职场与见证割裂



  也许是过去传教士只能对中国的草根阶层传福音,教会一度成了穷人的疗养院,以至于我们认为基督徒就该是穷人。我们甚至以耶稣的那句话"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为依据,让人满足现状,不求长进。耶稣其实是叫人在任何处境下都当心存感恩和知足。但这并不是要人自满,以至于无所事事。知足是心态,追求是责任。知足是充分发挥我们有的到极致,而非为别人有我没有的耿耿于怀。任何时候,基督徒都不该失去追求进步的斗志。耶稣在按才干受银子的比喻中要求人领了还要去赚--发挥恩赐,创造更大价值。


  当我们以为越穷越属灵时,我们就把职场与基督徒的见证割裂了。实际上,职场是我们侍奉的平台。世界不会看基督徒的敬虔,世界欣赏的是基督徒的品格和成就。穷不是属灵,穷有时源自信仰偏激、职场无知、制度瑕疵和道德之缺憾。基督徒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你信仰完美,你就会更完美;你追求卓越,你就会更卓越;你以贫困为属灵,你就会贫困。


我们的基督徒社会地位相对低下,部分原因是源自我们错位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六、

灵俗二元论,

信仰与生活脱节


  上面所提中国教会在国际宗教界、国际社会及中国社会影响力与中国教会信徒人数不对称现象,其本质原因是我们受灵俗二元论神学思想影响。我们以为属灵和世界是对立的,一个属灵的人,就不能有世界的追求。因此,我们便失去了以基督徒成就来影响社会的动力。以至于信仰与社会生活脱节,社会和教会分裂。我们把教会隐藏在深深的院墙里,我们以为躲得越深就越属灵,离得越远就越圣洁。有时候远离世界不代表分别为圣,而是自我孤立。分别为圣的意思不是离世界有多远,而是离上帝有多近。离开了世界不叫分别为圣,也不再需要分别为圣。分别为圣是表示接受圣经的价值观而非世界的价值观,学习圣经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世界的生活方式。并以圣经的价值观影响社会,文化布道。我们离世界有多远,离见证就有多远。只有进入世界,赢得它,才能做主的见证。


  灵俗二元论让我们拱手把世人交给撒旦。灵俗二元论让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撒旦的。撒旦从来没有赢得上帝创造的世界。真正的主权是在上帝手里,而不是魔鬼的手里。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取舍。现代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本来是中性的,被什么利用,就有什么结果。比如,你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见证基督。当你以灵俗二元论来定位这个世界时,我们是把我们可以赢得传福音的途径丢弃了。


属灵只有在世俗化的世界里才能被体现。



七、

圣职分化,传道人

职分定位不清


  传道人要么是神,要么是仆人


  当下传道人身份的认定是十分吊诡的。在有些地方,传道人俨然就成了信徒心目中上帝的不二代表,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他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思任意摆布教会。有些教会甚至没有基本的财务管理,奉献干脆直接交给传道人,或者奉献财务全由传道人自由支配。他可以随意包红包给"下属"传道人,作为他们的生活费。教会的公章不是在教会,而是在他自己的包里。他们带着教会的公章、收据等,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不需要任何制度和约束力来限制他们的行为。


  而有些地方的教会,传道人就是教会的仆人。教会不仅可以对传道人颐指气使,也可以随着教会权力主体的个人好恶决定传道人的待遇,决定聘请与否。传道人在那里只是宗教摆设,毫无地位尊严可言。


  无论是把传道人当作"神",还是把传道人当作象征意义的教会牧者,或者是教会聘用的仆人。都反映了其背后对传道人潜在的错误期待--期望传道人做一些与其身份和呼召不相符的工作。传道人首先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罪性,有软弱的人。他需要人性人一切的需要。但传道人还是"传道"人!他或她应该是站在上帝和人之间,把上帝的心意告诉人,引导人敬拜上帝的特殊侍奉者。传道人的圣职是传达上帝的心意,解释上帝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他需要属灵的权柄和权威。对传道人错误的期待,是基于自我认知,或者欲求借传道满足自我需求的错误意愿。


当我们对传道人职分定位错误时,我们就会产生不正确的期待,甚至是我们自己都很模糊的期待,从而造成教会与传道人之间的张力。



 

八、

只求自己独大,

不顾教会联合



  华人的劣根性之一是不能实现良好的合作与共赢,而非要你死我活,一山不容二虎。有人调侃: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点在大陆教会尤为明显,只求自己独大,不顾教会合一。没有联合,只有吞并;没有合一,只有统一。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求一家独大,不求团队合作。在以色列我们也看到华人教会的问题。他们每个人过去开展一个相同的事工,却不肯联合一起做。而西方人往往可以联合在一个机构里合作。


  从某个角度看,这种心态不是在侍奉,而是在以侍奉的名义满足自己的野心和虚荣心,甚至是自己物质的欲求。中国教会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且不说在国际教会中的承担,仅在国内教会,都需要更多事工的联合和资源的共享。现在城市教会往往人数爆满,财政富余,却弄成教会贫病交加。甚至很多间教会都没有一个专职的传道人。


城市教会需要更多的承担,在财务、牧养和管理上都需要支持农村教会的发展。



 

九、

观念与真理混淆,

缺乏神学底蕴


  由于缺乏神学底蕴和教会良性的传统,我们常把真理与观念、传统与习惯相混淆。没有宗派的包袱让我们可以轻装上阵,也许正是因为此,让中国教会可以选择更灵活的道路快速发展。但如果既没有教会传统,又没有建立起我们自身的教会文化,我们就会莫衷一是。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的,现代的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我们需要的是立足圣经,适用现代性的文化和我们的国情,花最小的代价达至最佳的牧养效果。真理是永不改变的,传统也有较强的可参考性。我们需要区别的是,我们所坚持的,是圣经永恒的真理,是教会已经实践过的传统统绪,还是我们固守的成见和不合宜的观念。很多信徒是把自身教会的一套习惯带进信仰的真理中,以为只有坚持那种习惯或者礼仪才是正统的信仰的表现。也有些很有影响力的教派,把过去他们祖辈某个领袖的个人习惯带进信仰的体系,而自成排他性而自义的封闭体系。


实际上,有些过分强调自身宗派特色而上升到真理的范畴,且排他性的派别已经涉嫌异端倾向。有些教会强调自己没有宗派,但每个领袖的一套都很像是一个宗派。



 

十、

只有个人传福音,

没有教会性文化传道


  时至基督教新教来华已经200多年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基督教依旧是社会边缘化的特殊存在。我们也或多或少在这个具有极强文化融合性的文化传统里,基督教依旧感受到被排斥的张力。这种历史性的"非基督教化"现象,当然具备文化性、时代性,基督教信仰本身强调真理独一性,甚至政治性因素。但作为基督教本身,我们需要反省的是,中国基督教自身需要努力的部分。换句话说,基督教本色化不够。我们重视个人布道,注重个体人的分别为圣,但缺少教会性的文化传道。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是属灵的基督徒越是与世隔绝,我们渐渐地就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变成了纯粹的基督徒。我们的语言体系,生活习惯,表达方式等等都与这个社会迥异。我们给这个社会的错觉是,教会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不需要教会,教会也不需要他们。教会与社会是割裂的。甚至教会本身也没有活出教会该有的圣洁和荣耀。社会的勾心斗角,权力腐败,教会也有;社会的人性幽暗一样体现在基督徒身上。社会有社会的江湖,教会有教会的江湖。


我们要么适应文化,要么改变文化,要么在适应中改变。文化孤立的结果是教会的边缘化。



 

十一、

城乡教会分化,

城市教会承担不够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教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教会的复兴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过去农村教会复兴的转移。很多农村有潜质的信徒因着工作关系进到了城市。他们在孤独而竞争激烈的城市找不到归宿,教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爱的平台。于是他们进入教会,在接受教会的氛围中接受了基督信仰。随之,城市教会也逐渐强大起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是农村的衰落,伴随城市教会强大的是农村教会的衰落。一大批优秀的传道人转而到城市牧会,大批中青年信徒也进入了城市教会,留下老弱病残的信徒在农村挣扎着延续教会的运作。


也许接下来中国教会也会出现倒闭潮。甚至有些农村教会几乎无法运作了。没有传道人,老人没人照顾,奉献无以为继等等。有些中青年传道人挣扎着留在了农村牧会,但生活堪忧。他们需要城市教会精神和物质的支持。但城市教会明显承担还不够。



 

十二、

本位意识主导,

缺少国际视野


  中国教会在自身土壤的封闭环境里有较好的发展,但往往缺少一个国际性的视野。不太了解国际教会的发展渊源及文化特色,也较少把自己视为宇宙性教会,或者国际教会的一个成员,而进行良性的对话和沟通。因此,华人教会常缺席国际性教会事工,也往往难以与国际教会站在同一个理解层面进行通畅的文化和信仰性对话。对国际教会的影响力相对也就较弱。


  当我们宣告:我信圣徒相通时,我们不仅是在宣告华人教会需要相通,我们是宣告所有基督的教会都需要相通。


我们需要一个国际性的教会视野,理解教会的普世性价值,在教会日益国际化的处境中承担更多责任。



 

十三、

强调主观经验,

缺少属灵统绪


  华人教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刻,超过我们一般性的想象。个人权威主义几乎在华人任何体制和宗派系统中都有较强的体现。我们强调主观的宗教经验,而不一定是圣经真理,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在相当多的非正式场合,信徒和传道人在谈及对某一观点的认知时,习惯性地强调“我认为如何”,而非圣经或者某些神学家的观点如何。我们一旦接受一个教会名人,我们就习惯性地接受其全盘的观点,而无能接受批判性的判断。其个人观点就成为我们排他性的信仰体系。比如,大卫鲍森在灵恩派等某些属灵名人之风后正在成为我们教会的偶像性人物。大卫鲍森热是中国教会圣经学习之冷的一个体现。大卫鲍森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其观点往往过于武断。这一点很符合中国人胃口。很多信徒一旦接受了鲍森其人,便无法接受对其观点的任何质疑了。我们缺少逻辑性的神学思辨和宽广的学术性包容及批评精神。


  华人教会的另一个劣根性是缺少属灵统绪。前不久暴露的唐崇荣布道团接班人风波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唐崇荣牧师在其领域对华人教会的贡献和影响之大,我们有目共睹。他的接班人非要在其生命垂危之际才开始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疏忽。另外,唐牧师的事工是一个布道事工成就了唐牧师的影响,还是唐牧师的影响成就了他的布道事工?若是后者,关于接班人的问题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正如葛培理布道团,宋尚节的布道团等等,都是一个人在一个特殊时的侍奉特征,恐怕不是选择一个接班人就能接班一代人的特殊侍奉。


简单而言,我们的人基本大于机制,没有教会统绪,就只有个人魅力对教会的影响。



 

十四、

强调敬虔属灵的形式,

亏待教会实际的工人


 中国教会比我所了解的教会历史和当代西方大多数教会都更加强调敬虔主义。强调圣洁、公义,慈爱。但其实强调的只是一种属灵的形式。在很多方面,中国教会极不成熟,也不道德。相当多的传道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们的教会和其管理机构对其基本是熟视无睹。很多传道人严重过劳,教会习以为常。这一点连世俗的社会都不如,很多传道人生活在当地最低工资线以下,相当多有能力的教会并没有遵守国家法律,给教会同工购买相应的保险等。同时,很多教会权力占有者随意支配教会财物,占有教会资源,亲朋好友随意侵占教会房产。这几乎就是潜规则。



 

十五、

不爱神学,但爱争论;

追捧明星,传播谣言


  国内信徒众多,传道人也不少,但沉静下来学习主道,安静读完基本神学专注的不多。但不知为何,却喜欢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神学观点,自己都没有弄清概念的神学思想,模棱两可的概念做真理之争,甚至诉诸人身攻击式的辩论。把学术探究当作排他性的真理辩论。既无神学思想之深邃,也无学术包容之雅量。


  另一个特点是以诈传诈,追捧明星,传播谣言。大概是过去教会人士多是贫弱者居多,我们太想有社会名流成为基督徒了。因此,为了适应教会需要,时不时总会编出一些教会"绯闻",什么杨利伟看到上帝的荣光,某个牧师在四川传福音给了温家宝,谁谁谁是总理秘书,某大人唱了哈利路亚就是基督徒,哪个地方的教堂又被伊斯兰烧了,哪个地方的基督徒又因为信仰被强奸了……


我诧异那些存着好心制造谣言的人怎么就不怕某日烈火的审判?更吃惊的是,为何有如此多的教会人士不经分析,不加考证就以诈传诈,传播谣言,并且乐此不倦?这种行为为何一再在我们圣洁的教会发生?希望信徒三思。



 

十六、

不识传统,只反传统;

不识其然,不求思辨


  我们缺乏教会统绪,每个领袖都是自创一体。一旦上台,就会全盘否定过去,否定上一届的所有行为,一切从头再来。更恐怖的是,有些教会内部,一个班子上台,连前任建立的团契都要废掉重来。这不是改革,这就是折腾。


  相对这种赤裸裸的反前辈现象,另一种习惯是否定传统。从不思考教会传统的神学依据及其文化性意义。也不问问今天教会面临的问题在历史上的教会是如何处理的成功先例。著名的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就警告过我们: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精神将行走在黑暗之中。如果我们要反传统,我们最起码要先了解传统,认识传统。不然,我们将会反传统却无建树,求功利不谈道德,不识其然,不求甚解。


我们需要思辨性地看待当今的教会处境。我们需要在圣灵的光照下,在圣经、历史、处境中寻找出路之灵感。



 

十七、

非文本释经,

非人化证道


  证道不接地气,解经随意联想是当代中国教会较为普遍的现象。莫名其妙的释经都会出现。随意预表,随意联想,却没有合理化的推论及分析。这些年中国出现的异端都很荒谬,但影响都不小。这与我们教会不重视圣经权威,不尊重释经法制是有关系的。


  伴随随意化解经的是非人化的证道。我们去教会听道,常常感觉即玄又空。严重脱离生活,脱离人性。圣经说,诫命是灯,法则是光。上帝的话语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应该就是生活的指引,人生的蓝图。可以解惑释疑,指明道路的。


在圣经中认识上帝,在生活中经历上帝,圣经生活化,生活信仰化,释经真理化,证道生活化。才是耶稣原本的意思。



 

十八、

强调个人布道,

不要文化宣教


  我们极其强调个人布道,这一点是中国教会增长的秘诀之一。但我们却不够关注信仰生活化,及教会群体性治理与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若教会群体不能活出信仰的文化符号,信仰变成了教堂里的宗教仪式,而不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我们就不能对社会产生根本的影响。


  初期教会生活在一个罗马奴隶制文化中,但基督教在教会里和生活中都互称弟兄姐妹,也互相把对方当做弟兄姐妹。奴隶服侍主人把主人当做上帝一样服侍,以服侍上帝的儿女、服侍上帝的心态做事;奴隶主基督徒不再把任何人视为奴隶,而是弟兄姐妹。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女,是真理的奴隶。我们都不是奴隶,而是上帝的管家。这种认知和生活方式在奴隶制的铁血主义的罗马产生了深远的根本性影响。多了一个基督徒,就少了一个奴隶。这种教会文化最终改变了整个罗马社会。这就是文化宣教的影响力。



 

十九、

大谈圣洁认罪,

天天盗版盗名


  中国教会盗版严重,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是冠以属灵的名义。如果过去盗版书籍我们还冠以属灵爱主的名义的话,那么现在,网络上很多名牧、学者、平信徒盗取别人的作品,改成自己的名字,或者盗用别人的东西,冠以自己的名称。这与强盗有何不同?这与属灵有何关系?


  盗版过去也许是不得已的行为,但在网络时代盗取别人的心血,抄袭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沽名钓誉,实在既不道德也不光彩。


如果社会都要求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版权,为何教会就不能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而尊重基本的创意精神。



 

二十、

擅长学习模仿,

发挥自身特色不够


  走访不同教会,你会发现基本大同小异。有的都有,没有的都没有。无论是教会建筑,还是崇拜方式,或是管理形式,基本都在相互模仿。


  其实,每一间教会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需要发掘我们所有的到极致,而不是去模仿然后一定要有别人有的。发挥自身的特色,走适合自己的路,也许才是教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路。



  中国教会无疑是当代世界教会的焦点之一。发展快,问题多。我们需要正视那些正在阻碍我们稳步发展的内在问题--那些我们祖辈留下来,我们自己在制造着的旧皮袋。这些旧皮袋正在成为我们教会健康发展的阻力。只有丢掉这些旧皮袋,新酒必须装在新皮袋里,心意更新而变化,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者QT灵修平台对您有用,请尽情推荐给您的朋友,也算是一种福音的传播。


 

这是一个:

能与你互动,会解答你困惑的平台!

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关注”

或者搜索“lxrj2016”,选择关注。


微信号:lxrj2016



更多灵修文章,请查看历史消息,或者点击以下链接:

【深度】谁说婆媳处不好:从路得记看婆媳之道

【时评】从川普当选看新媒体的威力,暨网络安全法后,教会当如何把握新媒体

【深度】你爱我吗?

【深度】川普当选不得不说的七大秘密

【深度】不可为言语争辩

【深度】为何有人人见人爱,有人人见人怪?

【推荐】成圣需用工夫,境界源自修养

【深度】义工的五重职份

【灵修】阵痛过后,必有复兴

【灵修】在你没觉察的时候,祂已经为你预备好了!

【灵修】上帝也爱你不爱的人

【灵修】没有祂治不了的邪恶

【灵修】祂怒气的鞭伤后,必有安慰的恩典

【深度】顺着你的恩赐找到你的人生方向

【深度】属灵生命"七宝楼台"

【深度】上帝怎么这么“麻烦”?

【深度】爸爸,我们家是穷人家,还是富人家?

【深度】镜子

【深度】圣经中“拒绝”的智慧

【深度】跟耶稣学"拒绝"

【深度】烦乱是崩溃前最后的警告

【深度】教会那些常见的逻辑矛盾

【国庆专题】基督徒与国庆 :圣经是如何教导爱国的

【深度】拜偶像是给魔鬼留了一道暗门

【深度】我是牧师,不是圣人!(不容错过)

【深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流浪羊

【深度】如何看待"跑江湖"的传道人

【心语】基督徒该有的十种态度

【深度】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尊重你?

【深度】如何成为一个蒙福的人

【随笔】那条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深度】基督徒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中秋专题】中秋节:中国的收割节与感恩节

【深度】基督徒可以离婚再婚吗?

【深度】哪些情况下基督徒可以选择离婚?

【深度】婚姻的本质

【灵修】义气但不能“意气”

【深度】那些不经意却能让传道人变得平庸的坏习惯

【深度】不要做个"吃教"的信徒

【深度文章】笑对误解

【深度】我的伤害全都来自教会?!

【深度】剪去浮枝,修理果枝!

【深度文章】基督徒可以离婚再婚吗?

【深度文章】哪些情况下基督徒可以选择离婚?

【深度文章】婚姻的本质

【心语】心不够宽,就会溢出论断

【心语】我们少不了一颗平常心

【深度文章】一不小心就做了"犹大"

【深度文章】从使徒教会看“堂委增补”

【心语】从徐志摩的“种花”说开去

【深度文章】那些不经意却能让传道人变得平庸的坏习惯

【深度文章】人的灵魂是怎么来的?

【随笔】在哪里生长,就在哪里结果

【深度文章】传道人该有怎样的待遇

【随笔】透支信用的代价你偿还不起

【推荐阅读】圣经中的8个希律

【深度文章】信耶稣有什么好?

【深度文章】不要疏忽了背后撒旦的工作

【灵修上帝命定之福需要弟兄亲善之心

【深度文章】我为什么会是基督徒

【深度文章】怎么看传道人“下海”

【深度文章】保罗牧会的17个要诀

【推荐】赶走强盗,迎接耶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