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苦难在救赎中的意义——《约伯记》札记

2017-01-14 灵修平台 QT灵修


点击“QT灵修”,关注我们



苦难在救赎中的意义

《约伯记》札记



作者|张远来




古往今来,《约伯记》不知安慰了多少身处困境的人。

然而,我们对它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人公背景、他们的民族信仰、如何收入圣经正典等问题,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仅能从文中的只言片语了解到书中的主人公大约生活在族长时期中东的某一个地方,或者比亚伯拉罕还要稍微早点。

除此之外,我们对这卷书的背景理解就基本属于进化论式的假设了。

为何上帝启示的经卷不留下让我们知晓的背景呢?因为它谈的是人生困境,生之困境的诠释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任何人。它不需要历史的背景就可以理解,因为苦难的体验已经是所有人共同的背景。


《约伯记》以一个义人约伯受到的可怕的苦难为线索,带出一个困惑了人类数千年的问题:

生存为何总有苦难,而有苦难为什么人还生存着?

全能、公义而又慈爱的上帝为何允许苦难的发生,甚至是像约伯那样的义人受苦?


让我们尝试从经文文本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点反思。






约伯所承受的苦难



约伯所承受的苦难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家庭、疾病及惊恐的苦难。约伯一日之间丧失了7个儿子,3个女儿以及所有的财产;遭遇痛楚彻骨的疾病,苦不堪言。而且约伯多次说到自己的惊恐,无论是醒着还是睡梦中,都有莫名的惊恐,这是一种精神的折磨。


二、信仰的观念在处境中的困局——义人在受苦!约伯最大的痛苦在于他对上帝作为的不理解:我是义人,上帝为何让义人受苦?


三、他人的苛责。妻子及友人们火上浇油的安慰,硬是将约伯不明原委的苦难说成是罪的报应和上帝的管教。他人的苛责使约伯承受了比身体和丧子之痛更痛的心灵之痛。


四、上帝的沉默。平时亲密的朋友上帝,突然在这无边的苦难中不见了踪影。约伯陷于了空前的孤独无助中,原本以为上帝会保佑义人,没想到自己反而因此受苦。更难以理解的是上帝在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指责中保持沉默。这些都是约伯在试炼中经历的苦难。




约伯受苦的意义:



约伯所经历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但问题是苦难究竟来自何处?这也是约伯和《约伯记》中所有的主人公一直在争执的一个问题。我们透过一个约伯看不到的四维空间看到约伯的苦难是上帝和撒旦之间的一个赌局。但约伯身处其中并不知情。苦难是人最讨厌的感受,但也是最挥之不去的影子。


上帝让全心敬畏他的约伯承受这样的苦难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人类对这个问题已经探讨了数千年,但我们一直试图在苦难的当事人身上,用功利的资本交易的法则来权衡苦难当事人受苦的意义,即权衡其利益得失,以为苦难可以换来某种利益。因此,苦难一直是我们的迷局,我们发现苦难与利益得失没有正比的关系。


探讨苦难的意义不能局限于受苦的当事人,苦难的意义往往还在当事人之外。人的生活不是孤立的,人生活在一个“”中,它包括我、他、生存的物质基础(外部环境)、上帝、甚至撒旦。这个“局”不仅是当事人生活的一个时间点,它甚至属于整个历史之渊流。“我”受制于这个“局”,而“我”的行为也一样属于这个“局”。就像苦难,它的光临往往不是“我”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是这个“局”的作为,“我”所承受的苦难也是这个“局”中的关联事件。因此,苦难的意义和来源也就超越“我”自己,它涉及“我”生活的整个“局”。


苦难的意义在这个“局”中才能找到。


比如,约伯。约伯的苦难源自上帝和撒旦的一场争战。因此,寻求约伯受苦的意义,就必须在上帝与撒旦“打赌”的意义中寻找。


那是发生在一次上帝的会议中:有一天,神的众子来侍立在耶和华面前,撒但也来在其中。耶和华问撒但说:“你从哪里来?”撒但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耶和华问撒但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上帝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吗?他手所作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耶和华对撒但说:“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于是撒但从耶和华面前退去。(伯1:6-12)。


这是一场关于约伯(人类)是在意志上顺服上帝还是已经甘愿将自己交给撒旦的争论。我们不要忘了,人类的始祖和那许多如抢夺约伯财产的巴比伦人一样,就是接受了撒旦的引诱而背离上帝的。但人是被引诱离弃了上帝;还是在本质上、意志上就是爱撒旦而非上帝的呢?这是上帝和撒旦争论的焦点,它不关乎人性本善或本恶,而是本善中亦有恶的诱惑,在本恶中亦有善的渴望:这个争执的焦点还在于救赎的意义。如果果真照撒旦的说法,人类已经用意志离弃了上帝(基督教救赎论重要的一点就是上帝不会干涉人的自由意志),已经与撒旦立约,甘愿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撒旦,将自己出卖给他,哪怕像约伯那样对神如此正直的人,也只不过是想用对上帝的敬畏换取物质上的好处而已。那么,撒旦在引诱人堕落的事件上就完全得胜了,上帝的救赎便失去了必要性和意义。但上帝要藉着约伯来证明一件事——人类并没有完全弃绝上帝,虽然他们有着强大的肉体的软弱,但他们在心灵和意志上依旧渴慕上帝(参太26:41;可14:38;罗8:22-25),他们不会为物质的利益而否决上帝,也不会因为短暂的苦难而离弃上帝。因此,人是渴慕拯救的,人是可以救赎的——


上帝:世上再没有人像约伯那样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

撒旦:就是像约伯那样的人也只不过是用自己的“义”来换取一点好处的自私鬼罢了!如果“敬畏上帝”得不到任何利益的话,约伯和所有的人一样,都会当面离弃上帝。

上帝:人虽然被撒旦引诱,但约伯(人)的本质和意志并未降服撒旦,人的本质是渴慕上帝的。人是可以,也是渴望被救赎的。


于是约伯就成了上帝验证人类可以被救赎,也渴望被救赎的重要实例。苦难(行义也得不到义报)便成了最好的证据。约伯在苦难中对上帝的信靠成了验证“救赎”之可行与必要的坚实的例证。当约伯及其三位朋友以及众多的旁观者试图用因果报应的法则来权衡约伯受苦的原因,或者用教会流行的功利论原理,以约伯受苦的“好处”来看这苦难的意义时,他们便陷入了信仰观念(义人不会受苦,受苦是罪的报应的观念,行义可以换取上帝的保护)的陷阱,跌入了在当事人自身寻找“局”中之苦难意义的死胡同,这反而带来了诸多无谓的比失去财产、子女和病痛更痛的心灵的痛。




谈及约伯及其苦难的来源,无论是约伯自己、他的朋友、上帝还是撒旦,都曾含射一个词——罪。


首先是上帝对约伯的评价: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1:8)——约伯没有罪;


然后是撒旦对约伯的论断:“约伯敬畏上帝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吗?他手所作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伯1:9-11)——约伯是以义来换取上帝的保护——有罪!


接着是约伯的朋友对约伯的评论:“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按我所见,耕罪孽、种毒害的人都照样收割。当知道上帝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伯4:7-8,11:6)——约伯是在受罪的报应!


约伯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已陈明我的案,知道自己有义。”(伯13:18 )——我没有罪,因此受罪就是对我的不公。故约伯直接把自己受苦的矛头指向了上帝。


同样是含射一个“罪”字,但以上四者对罪与苦难关系的看法则完全不同。


首先是上帝对罪的看法:人虽然犯罪了(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但人依旧是属于上帝的,依旧有人会在意志上完全降服上帝,专心行在上帝的旨意中,人会在救赎中重生(可参照伯6:23;19:25、33、24、28);


撒旦对罪的看法却是:即使是约伯那样正直的人,也不过是想用自己的正直换取上帝的祝福罢了,人都是无可救药的罪人;


约伯三友的观点:约伯受苦(蒙受的所有损失)是因为犯了罪,为义是可以换取功利的,罪是苦难的唯一来源;


约伯自己:我没有犯罪,上帝为什么让我受苦,愿人得与 神辩白,如同人与朋友辩白一样,我就在他面前将我的案件陈明,满口辩白。(伯16:21;23:41)。


另外,约伯称其遭遇的苦难是上帝的试炼(伯23:10),算是整本约伯记中,人对苦难最高层次的理解。后来年青的以利户也直言约伯的苦难是上帝对约伯的试验(伯34:36),如果人能在上帝的试验中成功,则试验会结束,上帝仍能使人夜间歌唱(35:10),并且劝约伯不可重看罪孽,因为约伯已经选择罪孽过于选择苦难(36:21)。以利户在约伯记中的议论不一定都合乎基督教信仰的准则,但在此对约伯苦难的论述实在高于约伯三友老掉牙的“属灵ABC”(那些缺少同理心的,把圣经的精意变成僵化的教条,硬套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对苦难当事人指手画脚的“指导”——论断)!以利户最具价值的观点就是叫人小心,不要过于关注罪孽而忽略了苦难本身的意义——上帝要在其中达到的目的——而非当事人自己得到的什么好处!人不能完全明白上帝的作为,但神依旧是可信的,人不能因自己的义而废弃了上帝的义。


从以上上帝、撒旦、友人、以利户及约伯对“罪”的阐述,可以看到他们对罪与苦难的关系及苦难意义的看法:无论是上帝、撒旦还是人都承认一个事实,即人是有罪的,苦难与罪是有关联的。但他们对罪和痛苦的看法却很不相同。上帝认为,人有罪,但罪人渴慕救赎,罪人可以救赎,苦难可以验证人对救恩的渴慕;撒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无可救药的罪魁;约伯的三个朋友认为,苦难是罪的报应,因此人不要犯罪,以换取上帝的保佑;约伯认为自己的苦难是上帝的试炼,但上帝无故对自己的试炼实在不可理喻;以利户认为约伯的苦难是上帝的试验(test),试验以后必得后福。以利户的答案最能接近真相,但可惜的是,以利户一样没能站在上帝的角度看待受苦的意义。


数千年来,我们对苦难和人之罪性的探讨基本还停留在约伯、约伯三友以及以利户的论调上,以苦难当事人为出发点的恶害论依旧是我们的基点,功利主义、资本交易观是我们看待苦难的基本格调。因此,苦难的现实成了很多人自我安慰或者弃绝上帝的理由。查尔斯.加尔文(Charles Darwin)曾毕业于神学院,甚至有志于教牧工作,但在他的女儿死后拒绝了基督教;美国电视新闻网CNN创办人,亿万富翁泰德.特纳(Ted Turner)承认在他善良的妹妹没有得到上帝的医治而死后丧失了信仰;葛培理以前的同工,已故的查尔斯.谭波顿(Charles Templeton)曾被美国“全国布道联合会”列为“神最重用的布道家之一”。但1996年他出版了《告别神》,宣告因为他看到世界的罪恶、痛苦和生物界残酷的竞争而没法接受慈爱的上帝的存在,从此弃绝了基督教。他们的问题或许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以上帝的、救赎史的立场来看待苦难的意义。


人是上帝救赎工作的参与者,其中苦难就是人类参与救赎工作的途径之一。人在苦难中的得胜是人向撒旦罪权的有力宣告!就像约伯,他受苦的意义不在于他将来又得到了双倍的物质报赏,而在于上帝——上帝赢了——救恩赢了——人不再是撒旦的囚掳!约伯以他的受苦参与了上帝的救赎计划。约伯在在受苦中的得胜使撒旦的谎言不攻自破,上帝借约伯受苦的得胜宣告一个伟大的事实,人的意志并未向撒旦投降,人对上帝的爱与敬畏也未全然灭绝。人完全败坏,人人都犯了罪,但人类在心灵中依旧有着对真、善、美的渴慕。因此,人是可以被救赎的,罪不能成为人类的主宰,除了罪,人还有更强大的对上帝救赎的渴慕。《约伯记》中“救赎”一词屡屡出现,比如:伯6:23;19:25,33,24,28。显示了人在苦与罪的挣扎中,对救赎的渴慕与救赎的意义。


一旦约伯在苦难中的得胜击败了撒旦的谎言,约伯的苦难也就结束了。苦尽甘来,约伯终于和上帝见面了。他不仅恢复了往日荣华,上帝加倍偿还了他在试炼中失去的一切,而且他与上帝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约伯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约伯所苦苦寻求的苦难的意义在上帝的面前也不证自明,他成了参与上帝救赎计划的人,上帝得胜了,救恩得胜了,撒旦被彻底地击败了。


上帝藉着约伯在苦难中的得胜,在人生活的“局”中验证了救赎的可能与大能。





对约伯经历的一点反思:


《约伯记》以约伯最后得到上帝加倍的祝福落下帷幕,约伯来过,又走了。然而,那在寰宇中留下的跫音依旧值得在苦痛这一共同背景下的人久久回味,它可能比我们探讨苦难的意义更具切身价值。


1.观念有时会成为信心的杀手。


《约伯记》对约伯苦难状况的描写寥寥数语(二十几节而已),大部分篇幅都是约伯和三位朋友及以利户的对话。这里的对话远胜希腊哲学大师的对话录,它展现了人类智慧的极至对苦难的理解。然而,当上帝一出现的时候,祂的评价却是——“谁(who is this这是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counsel,旨意、建议)暗昧不明”(伯38:2)?换句话说,是他们对上帝争讼(与撒旦)事件的妄论,使上帝原本清晰的旨意被搅浑了。因此,上帝很不高兴。为什么那些如此聪明、博学之士的论述会使上帝的旨意暗昧不明呢?原来他们所有争论的基点都在约伯自身,而没有站在上帝的角度看苦难的意义,既然苦难是上帝命定的,上帝的理由就是苦难的意义。另外,他们对约伯苦难的阐述也不是基于上帝的旨意,而是他们自己的观念。包括约伯,对自己经历的不满都是在罪上面兜圈子。约伯朋友的观点是,你受苦,因为你有罪。约伯的观点是我没有罪,为什么让我受苦?这都是传统、是观念强加给他们的信念。谁说义人就不可以受苦?谁说受苦就一定是因为犯罪?这肯定不是上帝的启示,这是他们自己接受的传统,是人自己发明的观念。在约伯记铺张的论述中,你都可以看到大量人为的观念充斥其中,混淆在信仰里面,而使原本清晰的信仰暗昧不明。这些观念很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左右我们信仰和生活理念的东西。


观念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是传统、信仰、环境集合在人里面的混合形象或者思想意识,它既有外界强加或潜移默化给我们的成分,也有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然后我们会把它当作一种信条。人一旦接受了一种信仰变种的观念,人们就会把信仰的权威性赋予观念,观念就代替了他的信仰,观念就成了他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甚至人们直接赋予传统神圣性,而不问其合理性,或者什么圣经的根据。在我们今天的教会中,纵观教会诸多教条规矩,甚至讲台的信息,都不乏以观念代替信仰,以观念阐释信仰,以观念充斥信仰的成分。信仰从不会使约伯在苦难中走入死胡同,但观念却能使人绝望或者癫狂。约伯感受最大的痛苦不是外在的,而是观念在现实中的冲击。观念有时会成为信心的杀手。


2.约伯的问题在哪里?


约伯的确无罪,但却自义,且以神为不义。新约的保罗就有更加清晰的表述:林前4:4,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约伯却陷入了试图以自己的理性和观念的标准来判断上帝的陷阱。因此,当上帝出现的时候,他一连串质问了约伯大约134个有关物质世界的问题,那也许在告诉约伯:你很聪明吗?我问你这些你周围世界的东西,你尚且不懂,你有限的头脑又怎能完全明白上帝的事情?!


约伯不贪财,但并非不爱名;他正直,但并没有超脱时代观念的局限。他虽敬畏上帝,但他人的指责也一样很容易左右他的心情。这算不上约伯的罪,但却是对上帝的小信。约伯对自己的义非常有自信,他没有否认自己的罪性(SIN),也决不承认自己的罪行(sin),这是约伯的长处。但约伯似乎过于自信,以致用自己有限的理性对无限的上帝的作为提出了质疑。对于信仰,约伯理解了,他一定信;但对于上帝,不理解不等于不可信。


3.信仰超越体验-信仰化的理性帮助约伯在难关中有坚持的力量,没有弃掉上帝死了。面对几乎让人绝望的苦难,约伯曾如此宣告: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 神。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并不像外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伯19:25-27)。


上帝在约伯的苦难中是完全隐藏的,约伯何以知道他的救赎主活着?这是信仰的理性使然。约伯在自己的意志中接受的上帝的信仰,成为了他理性的力量,纵使上帝在他遭遇的苦痛中缺席,纵使他的信仰观念无法理解上帝为何对他的苦难置若罔闻,纵使他无法体验上帝的存在,他也一样可以坚信上帝的真实可敬。理性是人在非理性的境遇中可以理智处事的关键,但理性在人罪性和观念的侵蚀中变得残缺不全。因此,理性失去了不少它本该有的判断和施行正误的力量。既然人已经失去了判断绝对性正误的能力,人就需要一个绝对性真理本体的启示来重新赋予理性一个标准,这就是基督教圣经的信仰。它来自天启的真理,天启的真理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理性、理智起到了修复的作用,它带领我们认识了上帝自己,接受了关于上帝的真理。

故基督教信仰在人的身上起到了最基本的两个作用:

第一、使人认识了上帝,重建与上帝的关系;

第二、启示了人真理、信仰的对生活之“局”的客观理念和关于上帝的信仰原则。后者就决定在人的理性中。笔者暂时将这种理性称之为信仰化的理性。当人在感受上无法体悟上帝的存在时,就像约伯无法在苦难的经历中经验上帝的存在,但他依旧“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既然看不到、体验不到、也没法理解其中的作为,为何约伯还能“知道”救赎主活着?这就是信仰化的理性赋予约伯的知识!


信仰化的理性之于信徒非常重要,正是信仰化的理性给了约伯在苦难中坚持的毅力。约伯在苦难中坚信上帝的毅力既不是来自圣灵的能力,也不是来自上帝同在的安慰,而是信仰化理性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苦难是人生存的基本背景,信徒不可能所有的时间中都可以体验上帝的同在,他一样会有约伯那样上帝缺席的经历,如何在那个众叛亲离的孤独中依旧能坚信上帝的同在,那就需要信仰化理性的作用!今天的教牧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信徒对上帝、对信仰知识意志上的认知。只有对上帝信仰化理性和感性皈依并举,才能促进灵命的健康长进。否则,“上帝最重用的布道家”“告别上帝”也是必然的事了。





《约伯记》是一部天人合奏的舞台剧,生存的困境就是它的背景,苦难在救赎中的意义便是它的主题。一代又一代人们一直在上演这出戏剧,当事人常常以为上帝缺席,其实他才是真正的导演。戏剧的意义也只能在他那里才能找到!




2007年8月21日星期二

于广州(初稿)





图片来自网络

校对|琳

美编|四月


点击链接往期回顾


【荐读】心灵感悟

【荐读】火里抽出来的一根柴(下)

【荐读】火里抽出来的一根柴(上)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