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那些年我们留下的旧皮袋(上)

2017-06-02 张远来 QT灵修


那些年我们留下的旧皮袋

反思中国教会的劣根性(上)


引言:

路5:36耶稣又设一个比喻,对他们说:“没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块来补在旧衣服上;若是这样,就把新的撕破了,并且所撕下来的那块新的和旧的也不相称。37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新酒必将皮袋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38但新酒必须装在新皮袋里。


新教传入中国的200多年间,因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及历史经历,中国教会形成了诸多自身独有的特色。其中有些是社会适应的良性结果,有些却是信仰净化不够彻底,信仰与人意,东西方文化杂合的“旧皮袋”。这些“旧皮袋”或多或少正在成为教会健康发展的阻力。本文就尝试分析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旧皮袋,以便让我们像耶稣说教导的: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一、只求个人灵性经验,不求信仰社会实践


五月花号的先驱们能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读出“人人受造而平等”,并由此产生保障个体人之自由权益的美国宪法,及推动废奴运动等。能从摩西十诫的后几条伦理诫命“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撒谎,不可偷盗”发展出人类的普世价值。这都是信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结果。但我们所读的“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却往往变成了“上帝爱我,我可以得救”的个人主义的信仰。说明我们太过追求个人灵性经验,而少求信仰的社会实践。信仰固然需要个人灵性经验,但信仰者作为教会和社会一员,信仰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个体事件,个体人也无法割裂于社会而独立自存。信仰更是社会实践。


过去,基督教来华是在被拒绝的历史处境中进来的,而后,教会生存的环境也很狭隘。在狭缝中成长的中国教会久而久之形成了只求个人灵性经验,不求信仰社会实践的惯性思维。甚至我们会误以为寻求社会实践的信仰是一种社会福音。因此,中国越属灵的基督徒往往越是割裂于社会之外,越属灵的基督徒,就越像是一个属灵的怪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信仰始终在自己的院墙里,而不能延伸在外。


  ◆  ◆  ◆  


二、追求建豪华教堂,不求建生命教会


我们常会把教牧以量化的形式呈现,故,以追求外在成就来表达教会牧养与治理的成就。现在是教堂越来越大,灵性却越来越空。据说有一次教皇和神学家阿奎那谈及教会的财富。教皇说,现在我们再也不用说:金银我都没有了!阿奎那应声说道:“是的,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另外的半句了——我奉拿撒勒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起来行走!”故事反映了教会外在丰富后的内在贫乏。


教堂之存在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教堂是以外在有形的符号表达内在信仰的意涵,本身就具有神圣性和象征性。第二、教会建教堂是为了方便信徒的宗教生活,繁荣信仰文化,为信徒的信仰生活提供一个更舒适和方便的平台。第三、教堂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西方国家,因为是基督教开化了他们,而且大家发现,基督教越是复兴的地方,物质和精神文明就越发达。因此,后来有大教堂就成了一个大都市metropolis——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因此,教堂之存在无论对社会还是信徒个人都是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但,如果只追求建豪华教堂,而忽视了建生命的教会,便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基督教没有教堂一样会发展,但没有内在的教会,而只有教堂,信仰便会被宗教形式取代。


  ◆  ◆  ◆  


三、积累有形财富,忘记教会使命


与使徒教会和早期西方教会把大使命作为教会发展目标不同,中国教会接受得多,付出的少。教会慈善和宣教意识都很薄弱。有着200年历史的教会,却没有规模性的宣教输出,这在两千年教会史中都是少见的。今天,西方和韩国教会都在没落,但他们哪怕维持生计都很艰难的教会,依旧把大使命当作首要使命,几乎每间教会都有宣教预算。但中国教会即使积累了可观的物质财富,也很少比例用于福音事工的拓展,甚至根本没有传福音的预算。他们强调的是积累财富的多寡,有形教堂的豪华度,以及奉献量和信徒数量。


当然,中国教会并非没有宣教,不过,中国教会的宣教更多是用个人信仰见证,通过商业活动及家庭团契展开的。不同于教会历史上两千年形成的以教会组织,作为教会事工展开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宣教活动。中国教会的宣教多是自发式的,个人性的行为。不能算是教会普遍性的,或者联合性的事工。


没有宣教的教会意味着没有遵守大使命,也意味着教会失去了其产生国际性影响力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教会有着庞大的数量,但却无法塑造相应的国际影响及地位。我想中国教会或多或少缺乏一点国际视野。


  ◆  ◆  ◆  


四、只求圣经得救之道,不求圣经管理之道


我们不能不说中国信徒从总体看个体是很虔诚的,但这种敬虔是表现在个人得救之道上,而非得救之道在群体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强调个人得救,却疏忽圣经之于群体生活的实践原则。也就是说,圣经的管理源自鲜少能体现在教会管理和个人职场的管理理念中。同样,我们的信仰体现于个人生活,鲜少作为社会实践。合乎圣经的群体生活的原则,合乎圣经的教会管理和个人得救之道同样重要,甚至前者更重要。圣经中上帝往往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圣经说,唯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圣经是把人放在群体生活中去谈的,是把个体的群体实践作为衡量个体人生命见证的标准。


圣经启示的群体社会的生活和管理之道,远远多过个人修为的教导。先知批评社会的罪恶,往往都是群体性的问题。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很少强调合乎圣经的管理,或者以上帝的心意去管理我们的资源。我们的教会治理更多体现的是领袖个人的意志,或者从社会体制中学来的一套管制手段。有些地方的教会由堂委会产生的堂委主任管理教会,教牧圣职同工只是堂委会的一个雇工。比如温州和某些南方教会就是如此。因此,教牧同工或者出于个人能力,或者从心理上也没有做群羊牧者的自信。相反,有些地方偌大一个教会,却只有堂主任一言堂。有些地方的教会管理机构形同虚设,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靠给教会找麻烦为计。有些地方的上级管理机构过于强势,垄断了教会的财务、人事,甚至圣工的安排。以至于教会失去自身的主观能动。教会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官僚体系。当然,任何一间教会的管理潜规则都有其形成的原因,教会的管理也不能千篇一律。但最起码,应该有个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圣经是权威;上帝是中心;成全圣徒,各尽其职是终极的目的。


  ◆  ◆  ◆  


五、越穷越属灵,把职场与见证割裂


也许是过去传教士只能对中国的草根阶层传福音,教会一度成了穷人的疗养院,以至于我们认为基督徒就该是穷人。我们甚至以耶稣的那句话“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为依据,让人满足现状,不求长进。耶稣其实是叫人在任何境下都当心存感恩和知足。但这并不是要人自满,以至于无所事事。知足是心态,追求是责任。知足是充分发挥我们有的到极致,而非为别人有我没有的耿耿于怀。任何时候,基督徒都不该失去追求进步的斗志。耶稣在按才干受银子的比喻中要求人领了还要去赚——发挥恩赐,创造更大价值。


当我们以为越穷越属灵时,我们就把职场与基督徒的见证割裂了。实际上,职场是我们侍奉的平台。世界不会看基督徒的敬虔,世界欣赏的是基督徒的品格和成就。穷不是属灵,穷有时源自信仰偏激、职场无知、制度瑕疵和道德之缺憾。基督徒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你信仰完美,你就会更完美;你追求卓越,你就会更卓越;你以贫困为属灵,你就会贫困。我们的基督徒社会地位相对低下,部分原因是源自我们错位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  ◆  ◆  


六、灵俗二元论,信仰与生活脱节


上面所提中国教会在国际宗教界、国际社会及中国社会影响力与中国教会信徒人数不对称现象,其本质原因是我们受灵俗二元论神学思想影响。我们以为属灵和世界是对立的,一个属灵的人,就不能有世界的追求。因此,我们便失去了以基督徒成就来影响社会的动力。以至于信仰与社会生活脱节,社会和教会分裂。我们把教会隐藏在深深的院墙里,我们以为躲得越深就越属灵,离得越远就越圣洁。有时候远离世界不代表分别为圣,而是自我孤立。分别为圣的意思不是离世界有多远,而是离上帝有多近。离开了世界不叫分别为圣,也不再需要分别为圣。分别为圣是表示接受圣经的价值观而非世界的价值观,学习圣经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世界的生活方式。并以圣经的价值观影响社会,文化布道。我们离世界有多远,离见证就有多远。只有进入世界,赢得它,才能做主的见证。


灵俗二元论让我们拱手把世人交给撒旦。灵俗二元论让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撒旦的。撒旦从来没有赢得上帝创造的世界。真正的主权是在上帝手里,而不是魔鬼的手里。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取舍。现代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本来是中性的,被什么利用,就有什么结果。比如,你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见证基督。当你以灵俗二元论来定位这个世界时,我们是把我们可以赢得传福音的途径丢弃了。


属灵只有在世俗化的世界里才能被体现。


  ◆  ◆  ◆  


七、圣职分化,传道人职分定位不清


传道人要么是神,要么是仆人


当下传道人身份的认定是十分弔诡的。在有些地方,传道人俨然就成了信徒心目中上帝的不二代表,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他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思任意摆布教会。有些教会甚至没有基本的财务管理,奉献干脆直接交给传道人,或者奉献财务全由传道人自由支配。他可以随意包红包给“下属”传道人,作为他们的生活费。教会的公章不是在教会,而是在他自己的包里。他们带着教会的公章、收据等,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不需要任何制度和约束力来限制他们的行为。


而有些地方的教会,传道人就是教会的仆人。教会不仅可以对传道人颐指气使,也可以随着教会权力主体的个人好恶决定传道人的待遇,决定聘请与否。传道人在那里只是宗教摆设,毫无地位尊严可言。


无论是把传道人当作“神”,还是把传道人当作象征意义的教会牧者,或者是教会聘用的仆人。都反映了其背后对传道人潜在的错误期待——期望传道人做一些与其身份和呼召不相符的工作。传道人首先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罪性,有软弱的人。他需要人性人一切的需要。但传道人还是“传道”人!他或她应该是站在上帝和人之间,把上帝的心意告诉人,引导人敬拜上帝的特殊侍奉者。传道人的圣职是传达上帝的心意,解释上帝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他需要属灵的权柄和权威。对传道人错误的期待,是基于自我认知,或者欲求借传道满足自我需求的错误意愿。当我们对传道人职分定位错误时,我们就会产生不正确的期待,甚至是我们自己都很模糊的期待,从而造成教会与传道人之间的张力。


  ◆  ◆  ◆  


八、只求自己独大,不顾教会联合


华人的劣根性之一是不能实现良好的合作与共赢,而非要你死我活,一山不容二虎。有人调侃: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点在大陆教会尤为明显,只求自己独大,不顾教会合一。没有联合,只有吞并;没有合一,只有统一。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求一家独大,不求团队合作。在以色列我们也看到华人教会的问题。他们每个人过去开展一个相同的事工,却不肯联合一起做。而西人往往可以联合在一个机构里合作。


从某个角度看,这种心态不是在侍奉,而是在以侍奉的名义满足自己的野心和虚荣心,甚至是自己物质的欲求。中国教会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且不说在国际教会中的承担,仅在国内教会。都需要更多事工的联合和资源的共享。现在城市教会往往人数爆满,财政富余。而弄成教会贫病交加。甚至很多间教会都没有一个专职的传道人。城市教会需要更多的承担,在财务、牧养和管理上都需要支持农村教会的发展。



九、观念与真理混淆,缺乏神学底蕴


由于缺乏神学底蕴和教会良性的传统,我们常把真理与观念、传统与习惯相混淆。没有宗派的包袱让我们可以轻装上阵,也许真是因为此,让中国教会可以选择更灵活的道路快速发展。但如果既没有教会传统,又没有建立起我们自身的教会文化,我们就会莫衷一是。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的,现代的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我们需要的是立足圣经,适用现代性的文化和我们的国情,花最小的代价达至最佳的牧养效果。真理是永不改变的,传统也有较强的可参考性。我们需要区别的是,我们所坚持的,是圣经永恒的真理,是教会已经实践过的传统统绪,还是我们固守的成见和不合宜的观念。很多信徒是把自身教会的一套习惯带进信仰的真理中,以为只有坚持那种习惯或者礼仪才是正统的信仰的表现。也有些很有影响力的教派,把过去他们祖辈某个领袖的个人习惯带进信仰的体系,而自成排他性而自义的封闭体系。实际上,有些过分强调自身宗派特色而上升到真理的范畴,且排他性的派别已经涉嫌异端倾向。有些教会以强调没有宗派,但每个领袖的一套都很像是一个宗派。



十、只有个人传福音,没有教会性文化传道


时至基督教新教来华已经200多年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基督教依旧是社会边缘化的特殊存在。我们也或多或少在这个具有极强文化融合性的文化传统里,依旧感受到基督教被排斥的张力。这种历史性的“非基督教化”现象,当然具备文化性、时代性,基督教信仰本身强调真理独一性,甚至政治性因素。但作为基督教本身,我们需要反省的是,中国基督教自身需要努力的部分。换句话说,基督教本色化不够。我们重视个人布道,注重个体人的分别为圣,但缺少教会性的文化传道。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是属灵的基督徒越是与世隔绝,我们渐渐地就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变成了纯粹的基督徒。我们的语言体系,生活习惯,表达方式等等都与这个社会迥异。我们给这个社会的错觉是,教会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不需要教会,教会也不需要他们。教会与社会是割裂的。甚至教会本身也没有活出教会该有的圣洁和荣耀。社会的勾心斗角,权力腐败,教会也有;社会的人性幽暗一样体现在基督徒身上。社会有社会的江湖,教会有教会的江湖。我们要么适应文化,要么改变文化,要么在适应中改变。文化孤立的结果是教会的边缘化。


/


未完待续,敬请留意QT灵修平台明天的【深度】栏目!


/


图片来自网络

校对 |  孟

美编 ▎四月

↓↓↓ 点击标题,更多精彩回顾  

深度

【献给儿童节】为子女祈祷的祷文

佛教与基督信仰的不同社会影响

基督教唯我独尊吗? 

基督教对经济的影响


荐读

教会反对婚前同居的十一个理由

上帝,我不理解你的作为,但依旧相信你的美意——父亲,我想您了!

忧愁可以拒绝,喜乐需要追求

其他

【读经】基督徒的行事为人

【心语】无神一切虚空,有神凡事亨通

【转载】根治分党的“主传秘方”

【解惑】如何做个不"古怪"的基督教学生?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通道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3秒,手机自动识别,可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