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感】基督教为何迄今仍会被某些人视为“洋教”

张远来牧师 QT灵修 2022-06-27

基督教为何迄今仍会被某些人视为“洋教”文 张远来


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年我在亚运村的教会牧养,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信徒、祈祷者和寻求咨询的人士。当然,每天还会接待来自中国各地的特殊访客,他们或为好奇参观,或为某个商业或者ZZ的活动,总之,能进到那个地方的当然都是非显即贵的要人。照例哪怕仅仅是走过场,应付场面,为了拍几张照片,大家都能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甚至能谈几句肺腑之言。

但却有那么一两次,有三五成群的几位访客,一路走访,从我们的教会门口走过,故意大声说几句:“这是洋教,我们不要进去了!”

我很诧异,进入21世界的今天,作为这种有身份有地位的访客,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最大宗教,作为一个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无出其右之贡献的信仰群体,依旧被某些国人视为“洋教”,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令人反思。

恰逢前几天有位我深为尊重的基督教研究学者问我,为何时至今日,基督教依旧被许多国人视为“洋教”?而即使是许多基督徒,也在宗教身份的认同感上颇有纠结。

那么,为何迄今还有人把基督教视为“洋教”?笔者以为,或有以下原因:


1一、过去的历史

基督教有确切历史记载,自唐朝已经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个时候叫做景教。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还专门派遣宰相房玄龄到长安城外十余里地迎接传教士阿罗本。而阿罗本也不负众望,短短十数年间,已经使景教“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了。当时中国中央以下最大的行政区域叫做“道”,相当于今天的“省”。唐朝共有12个道。法流十道,说明12个道中,其中10个道都有了景教,数以百计的城市建立了景教寺。其后的元朝有也里可温,即基督教进入中国。但都很快随着政权一起萎缩了。

随后,元代有也里可温入华,明朝有天主教传入中国。他们都受到了中国鼎盛时期的社会的欢迎。基督教来华有个基本的规律,暨中国社会有个基本的历史规律。一旦皇朝得人心,有自信,他们就会开放而接纳海外人士,带来他们的新观念,新发明,甚至是新宗教。而且总能礼貌而自信地接纳和吸纳他们。比如,阿罗本,元明时期的传教士都曾在中国朝廷担任某些官位。甚至,康熙年间,在清王朝鼎盛时期,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还是皇太子的老师,担任钦天监等官职。但一旦皇朝不得人心,国运衰败,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新兴思想危及他们的守旧,他们就会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甚至掀起各种民族情绪和排外情结,以转移国内矛盾。比如,清末就是这样。至腐败的慈禧是为排外极端时期。

恰好,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是由1807年英国宣教师马礼逊开始,当时正值女真统治中国最不得人心的时候,因此,他们便极为排外。清朝从一开始的开放转而闭关锁国,其时,合法传教和商业活动一样,已经无法开展了。因此,传教士就只能伴随着被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强制性开放条约一同进入中国。此时,不管传教的意愿有多么高尚,传教士的奉献多么令人钦佩,商业开放多么有利于民生和社会发展,在反西方的主流意识下,跟随在不平等条约后面的西方传教士就一并成了国人嫉恨的对象。他们和西方的货物一样,被人冠以为“洋教”了。要知道,以中原天府自居的国人,向来视神州以外都是华外夷人。对传教士传播的信仰也同样冠以“洋”字了。不过,一开始,民间称基督教为洋教并非都是敌视的意思。正如马克思一开始宣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在尚不清楚鸦片之害的时候,用一下形容宗教的镇定和提神等积极作用的。国人一开始甚至认为“洋”的总是好的。但随着对外的敌意加深,洋教的说法,便有了鄙视和敌视的内涵了。


2二、左派的宣传

应该说,民间对基督教的反感不一定代表了平民的本意,不少反基督教思想是来自封建家族的敌视,和官方的宣传。比如,近现代档案解密显示非基运动其实是布尔什维克地下推动的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见汪维藩:《也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适应论”》)。对于一个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其时代无出其右之贡献的基督教,其被某些势力无限抵制的根本原因,不是来自民族的自觉,而是来自左派的宣传。他们为基督教塑造了这样的形象。实际上,佛教来自印度,马列主义来自德国,经苏联传入中国。他们都是外来思想,但从没有人把他们视为“洋”——实际上,基督教是来自亚洲的犹太人,与“洋”是没有关系的。

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人拿基督教说事,正如司马南。他曾经一度以骂基督教和西方为业,但沉默了一段时间后,摇身一变,成了美国公民。转而开始骂中国。有人问其故,他说:骂美国是为了生存,骂某某是为了生活。可见,有些对基督教的骂是职业使然。当然骂多了,自己或许就信了,关键是总有些被洗脑的人会相信。


3三、礼仪的西化

当然,客观而言,基督教迄今还被某些文化愚钝的人视为洋教,与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形象不无关系。比如,基督教的礼仪、神学、建筑、崇拜形式、甚至近些年兴起的所谓穿圣服的教会潮流,基本都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而给人一种西化的感觉。笔者斗胆,许多教会开始崇尚某些比如圣服制度的礼仪,其根本还没有理解其背后的意义。不过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而已。但就其文化影响而言,更加加深了人们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西化的感觉。人们很自然地把这种既无文化意义,又无信仰传承,还无神学依据的倒退礼仪视为西化的东西。外人观之,便更加相信基督教是西方的“洋教”了。

4四、盲目的排他

另有人把排他视为分别为圣。一概否认民间习俗,把风俗习惯和信仰混为一谈。甚至完全不与非信徒来往。不少教会一周七天,会把某些信徒占据三四天在教会里。如此,基督教更加与社会隔绝。另有基督徒只要看到其他宗教信徒,一定有声无声地宣告“奉耶稣基督的名撒旦退去”!诚然,对属灵界的事,我们真要敏感而不可沾染偶像的污秽和邪风恶俗。但对其他宗教徒,我们还是需要礼貌的。

有些地方的教会,既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会婚丧嫁娶的操办体系,又盲目地排外,把一切非基督教的东西都视为邪灵魔鬼,这种盲目排外造成了信仰的真空和自我孤立。从而加深了基督教非中国宗教信仰的观感。


5五、神学的孤岛

时至今日,中国基督教的信仰体系和语言阐述体系基本还是照搬西方的东西。而他们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来自圣经启示的真理,不少是源自其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不可忽视文化传统和观念对其时代神学的影响。比如,奥古斯丁的神学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恐怕多过圣经本身。而天主教一度把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观念视为其根本教义,从而搞出了对一大批科学家的迫害。

我们需要立足圣经真理,用中国文化阐释的神学体系。既不媚俗,也不自闭。我们需要一套实践神学——源自圣经真理,针对当下教会,切用当代文化的神学暨牧养系统。以帮助我们的神学走出自己的孤岛。


6六、告状的结果


最后这一点注定会遭致许多人的反感。为何有人迄今依旧把基督教视为洋教?恐怕还有这个令人遗憾的无可奈何的原因。

某些地方带着腐朽的观念,不学无术,在信徒面前傲慢自大。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他们不喜欢的基督教。造成信徒的恐慌,以为政府就是要对付基督教的印象。而某些信徒在这样的处境中,久而久之,或将地方政府视为敌视基督教的力量。长此以往,形成了不必要的不信任和张力。他们粗暴对待教会,而教会一遇到逼迫就想方设法告知海外媒体,通过自外而内的压力,换届教会受到的不合适的待遇。从而给人一种印象是西方保护他们,而给另一些人的感觉是,这些人是属“洋”的。故是洋人保护洋教。从而留下基督教是“洋教”的错觉。

要知道,中国基督徒是中国人,都是神州儿女,理当彼此相爱,复兴中华,国人相残实为不当。而如何面对他人对我们信仰的不解和无理,实在需要信心,智慧和耐心。



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在我们中国一直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依旧把基督教视为洋教,依旧让中国基督教像个洋教,依旧把中国基督教当作洋教对待,实为不当。不管是成见,还是观念,是故意还是无意,是自身的落后,还是社会的偏见。这都不该有了。为何迄今依旧有人将基督教视为“洋教”?这实在是中国基督教和社会,包括那些心存成见的同胞们,都需要一同努力改变的事与观念!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于深圳

作 者 | 张远来   

校 对 | 孟    


关注QT灵修公众号,请搜索:lxrj2016


亲爱的读者朋友:

感谢您关注福音媒体:“QT灵修”!本平台由一线福音牧者、婚恋辅导专家、基督徒学者及教会同工组建。意在致力传播纯正福音、推动信徒灵修及学习圣经、普及当代护教、传播优质咨讯、在线解答读者信仰生活问题。诚邀您为我们守望、祷告、推介,感谢您对福音媒体事工的支持!

分享是一种美德和奉献,也期待您的原创投稿,或者美文推荐给我们,投稿邮箱:

472076103@qq.com

ronjoy@126.com

转载请留言授权/尽情分享见证 如果QT灵修让您受益,欢迎转发支持,使我们的侍奉可以持续且拓展:

若QT灵修让您受益,欢迎转发支持,使我们的侍奉可以持续且拓展:

更多精彩回顾点击以下链接:


【随感】有神就有神迹:我依旧相信神迹存在

【随感】心碎的爱

【随感】重拾实践神学迫在眉睫随笔

【随感】他们要去哪里

【随感】搬家~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