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天喝8杯水引发致盲眼病?这类人真的要注意

襄阳晚报 2022-11-26

近日

一则关于喝水的新闻冲上热搜

湖南长沙的刘女士听说每天喝八杯水

更健康,还能保湿美肤

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天八杯水的目标

坚持到第3天时

她突然感觉眼睛胀痛

还出现呕吐、头晕等现象


医生诊断其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系短时内喝了1000ml水引起

如未经及时恰当治疗,可于短期内失明




于是很多朋友焦虑上了

喝个水还能致盲啊?

这到底该怎么喝水啊?


一次性大量饮水易眼压升高

这些人群建议定期眼健康检查


“这种因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青光眼的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眼科主任夏朝霞表示。


她建议,喝水需要少量多次,特别对于青光眼患者,一次喝水不要超过200ml。


“人眼正常房水的排放有一定限度,对于本身房角比较狭窄的人群,一次性喝大量水、情绪激动或血压增高,都会导致房水生成增加,在狭窄的房角里流不出去,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严重的可能导致失明。”


眼睛里的“房水”是怎么回事?夏朝霞表示,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的一种。它具有营养和维持眼内压力的作用,眼压升高会损害视神经,视野变小,最终导致失明。这种眼内压力升高的眼病就是青光眼。


“建议有高度近视或远视、青光眼家族史、40岁以上人群,每年定期到医院进行眼健康检查,防患于未然。”


所以说,普通人并不会仅仅因为多喝了点水,就导致眼睛受到影响,但是对青光眼高危人群或患者来说,喝水的时候确实有必要注意少量多次的原则。


其实,除了“每天八杯水”之外

关于喝水,还有很多误区

下面,我们就来解答下关于喝水的疑问

让大家喝个明明白白!



01

喝多少度的水最安全?


最好别超过40℃。


有很多人习惯喝太热的水(包括喝烫水、热饮、热汤等)。但是实际上超过65℃的热饮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入了2A类致癌物名单,意思是可能会致癌。


我们的食管黏膜是很脆弱的,过高的温度会将食管黏膜烫伤。


而且最危险的是,食管对温度不敏感,被烫伤了也没啥太大的感觉。所以经常吃烫食对食管黏膜是一种慢性刺激,损伤还未修复,就又遭遇新的“重创”,长此以往会就增加癌变风险。


对于娇嫩的食管来说,在10-40℃最合适,50-60℃勉强能耐受,而在65℃以上,就会造成烫伤。


所以,平时无论是喝水、喝汤还是吃食物,都要警惕:烫的一定要拒绝进嘴,可以冷一冷再吃,最好别超过40℃!吃之前,可以用手背或嘴唇试探一下。


02

冷热水不能掺着喝?


只管放心喝!


有这么一种说法:冷热两掺的水属于“阴阳水”,喝了会拉肚子?


实际上冷热水是完全可以掺着喝的,也不会导致拉肚子,但前提是保证无论是冷水还是热水都是已经烧开过的水或者卫生指标合格的瓶装水。做到这几点,温度不同的水掺和在一起喝就没问题。


03

千滚水、隔夜水不能喝?


没这回事!


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反复烧开的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加。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如果经常喝这样的水,可能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经过胃酸作用,还会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原理解释得看似逻辑清晰,但实际上无论是千滚水还是隔夜水,都是可以放心喝的。


为了验证这一事实,有人做了实验:对自动开水器及家用电水煲烧开的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是:市政自来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未检出;在煮沸之后放置24小时,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为2.37μg/L,继续加热1分钟后,含量为2.76μg/L……而自来水反复煮沸8次后, 亚硝酸盐含量为3.38μg/L。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根据《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限值为≤1mg/L(1000 μg/L)。


所以只要自来水本身卫生是合格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没有超标,无论是隔夜水还是反复烧开的水,最终亚硝酸盐含量也还会在安全范围内,并不会如传言所说喝了有致癌风险。


04

苏打水能调节酸碱体质?


这算夸张宣传。


某些苏打水的商家会宣称“碱性的苏打水可以调节酸碱体质”,“喝××苏打水,酸碱平衡好身体”。


而实际上,正常情况下健康人体内的pH值会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平时我们吃吃喝喝根本就不能调节体液pH值,比如血液的pH会一直恒定在7.35~7.45,不会因为喝了苏打水就变了。


了解喝水的学问,就可以放心喝水了

另外,别等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

补水要随时随地、小口慢饮

女性每天至少喝到1500mL

男性要至少喝到1700mL才够!



襄阳日报官方视频号上线欢迎关注


往期推荐

1.“五一”正式开园!打卡路线戳这里→2.凤雏大桥将封闭演练!时间就在......3.12306上新功能!可买这20省份汽车票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科普;
编辑:张曼;审核:陈忱
校对:彭清;终审:王少哲;
运营:襄阳日报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