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底气,叫 “稳”

健康湖北 2020-02-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武志红 Author 武志红主创团


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实是,生于忧患,难以入眠。 许多人即使晚上回到了家,也没有那种安定感,只能通过刷微博打游戏,把自己弄得很累,再被动地睡着。 日复一日的紧张,夜复一夜的晚睡。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放松和安心。 《我的前半生》《如懿传》《虎妈猫爸》等热门电视剧的制作人黄澜老师,是《非诚勿扰》常驻嘉宾,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曾焦灼地在社会力争上游。在经历了事业起伏、育儿困境、离婚之后,她找到了内心的安定。 她发现: 人们本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却被一种从小伴随的忧患意识给压制了。 今天这篇文章,整理来自 黄 澜 老师的自述、访谈,由编辑做文字处理,经黄澜老师本人同意发出。
自述丨黄澜
采写编辑 | 五花鹿

一出生就被忧患驱动的人
 
忧患意识对我而言,并不陌生。
 
和很多人一样,从小我爸爸对我是高要求严标准。
 
他灌输了我很多的“真理”:
 
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找不到工作,谁养你;
你如果很差,父母就不爱你了,社会就不需要你。
 
在他的鞭策下,我考上了很好的学校,出国留学,毕业后在体制内找到了让人羡慕的工作。
 


按照世俗的标准,我很棒,很有成绩。
 
但我深刻地体验到:
 
即使有成就,也没办法停止焦灼。
 
就算养得起自己,被社会需要,甚至结了婚买了房生了娃,却永远都被一种弥漫性的担忧围绕着:
 
担心着下一个项目能不能顺利,担心着丈夫有没有时间陪家人,担心着孩子的学业问题……没完没了。
 
但尽管如此,我也继续着这种生活状态。毕竟变得优秀更重要,反正焦灼的情绪压抑一下就过去了。

可当我把这一切套在儿子身上,却产生了反作用。

 
为了让他更加卓越,我急着给他找个好学校,逼他上各种课外班,考试不好就给他加作业,唯恐他落后。
 
但却渐渐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他越来越容易不安,在我面前总忍不住想讲笑话,我感觉他在试图缓解我的焦虑。
 
三四年级时,他患上了抽动症,讲话时鼻子会忍不住抽动。我去网上查,他们说是因为精神紧张。
 
刚好那时我在制作一个育儿剧,看了很多教育类书籍,我意识到这些紧张,很可能源自于我。
 
这给了我极大的冲击。
 
我本以为他可以像我小时候一样,盯一盯催一催逼一逼,等他优秀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却忽视了一个事实:
 
当我们在一代代的教育中缺乏信任而充满担忧时,他会感受到我对这个世界满满的焦虑,于是也焦虑了。
 
这些焦虑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会生病。
 
但“生病”的,岂止小孩。
 


很多成人表面云淡风轻,一真正接触,就会发现整个人焦虑得不行,不断地刷手机,不断关注各种外界的事情,就像一匹担惊受怕的马,逼着自己不断前行。
 
这也是我的常态。
 
于是我开始想,这些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吗?
为什么我们过成了这个样子?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第一次有了怀疑:
 
过去30多年的忧虑,是真的有用么?
 
安乐和宽松给我带来的惊喜
  
当时意识到孩子都病了之后,我不改也得改了。
 
我告诉自己,比起优秀,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并且努力说服自己放下忧虑:
 
我的孩子又漂亮又聪明又善良,为什么他将来还能吃不上饭呢?我担心什么呢?
 
然后真心诚意地告诉他:
 
只要不坐牢(不触碰法律底线)、不啃老(能独立生活),将来优秀不优秀无所谓。
 
本来想着顺其自然,但神奇的是,当我不管他、不担心他了之后,他反而更好了。


他现在自己选择未来的专业,掌握学习的节奏,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这些变化,让我怀疑这么多年的焦虑也许根本无用。
 
中国式教育往往会说,要不是我当年对你严格和督促,你也许没有今天。但从儿子身上我看到:
 
如果我们接受的是宽松的、信任的教育,也许我们会更优秀,至少是更快乐和幸福。

这启发了我更深层的思考。

这两种教育的区别,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世界和自我。
 
严厉的教育,背后的逻辑是忧患意识:
 
世界风险未卜,一不小心被淘汰;
我们只是无力的棋子,只能不断前行,降低风险。
 
而宽松的教育,背后的逻辑则是放松的:
 
世界有迹可循,大概率的事都有规律;
我们“有能为力”,随性去做,怎么都不会太差。
 
我们一直习惯用第一种逻辑去看待世界:
 
不忧患,工作就会松懈,然后被淘汰、被裁员;
不忧患,不拼命买学区房,孩子见识就会少;
不忧患,孩子学习差、老公出轨,分分钟的事情。
 
我们依赖它来提醒我们一些世界的风险,督促自己的提升。
 
却不知道,它其实是一个猪队友。

戳破忧患意识的谎言
 
忧患意识对我们的促进,其实是在帮倒忙
 
表面上,我们要用它催着自己、催着下属、催着孩子,确保我们的任务能一次次完成。
 
似乎只要不忧患,我们就没有前行的动力。
 
但真相是:过于忧患,掩盖了我们其他的积极动力

如果一个人不忧患,不需要为了避免被裁员而工作,而是带着兴趣努力,他会不自觉想要钻研和学习,这样一来,工作效果反而更好。
 
每个人生来就有追逐优秀和成功的积极动力。
 
但正是过多的忧患挤走了这些动力,掩盖我们的热情、兴趣和欲望,导致我们不得不依赖它来催促自己。
 
可这种催促的效果,比内心动力要差很多。
 
它总伴随着一惊一乍的外界压力,不仅打断我们的专注,还消耗我们做正事的精力,导致一种常态:
 
间歇性鸡血,持续性心累。
 
许多人不上进,根本不是没有忧患,而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担忧,于是索性什么都不干,因为知道自己干不过这个危险的世界。
 
而即便被它逼着努力了成功了,又如何?

很多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却也变成了一个抑郁的空心人——不知道自己的热情所在,未来想干什么。
 
你也许会说,即使我不忧患,也没用啊。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危险,打开新闻、微博,每天负面的事情那么多。
 
的确,在这个信息时代,世界上每一处地方发生的悲剧,都有可能被放大。我们几代人从战争时代走来,经过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动,不安感一代代传承和加强。
 


但只有我们沉下来看生活,才会发现:
 
除了小概率的意外、疾病之外,
大部分好事坏事都是有迹可循的。
 
一个人即使起点不高,但只要肯沉下心来钻研几年,掌握一种本领,一定会很不错。就像电影《哪吒》导演饺子,以及周围每个在平凡中熠熠生辉的人。
 
孩子即使学习不好,但只要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往往还是能出成就的。尽管他上的学校没有好的人脉和视野,但等他的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外界的一切都随之而来。
 
每件世俗定义的坏事,也有它到来的原因:补充我们人生未知的教训。就像在《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的离婚,让她不再依赖,活得更自主。
 
所以真相其实是:
 
世界有迹可循,我们有能为力。


基本的安全感,才是行走江湖的武器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我对忧患意识的反省。
 
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
 
要对世界和自我有一个基本安全感。
 
当然这份安全,源自稳稳的信任:
 
相信社会基本安全,有固定的运转规律;
相信自己和孩子,有基本的应对能力。
 
我发现自己这些年,逃离体制,独立创业。
 
虽然辛苦,但一直都是往上走,并且带着这份兴趣和热爱,越走越开阔。
 
比起在体制里忧虑,要好太多了。
 
因为我现在能感受到这个世界足够安全,能享受一切的经历和进步,所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什么暂时的失败,我都不会失去那份笃定的自信和安定。
 
这份安全感也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礼物:
 
基本稳定的内心状态。

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首先,当我们懂得如何更健康地享受成功。
 
明白“世界的大部分事情有迹可循”这个真相,能帮我们摆脱忧患的挟持,感受到自己的动力,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一个员工不必困在996的世界里担心被淘汰,他会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安心下来慢慢成就一身本领,即使公司倒闭也能找到工作。
 
一个妻子不必困在被出轨的担忧里,她会开心地创造生活,充满魅力,更能获得老公和孩子的喜欢。
 
总而言之,越不忧患,就越有能力和精力去创造美好,顺便避开担心的事情。
 


其次,即使短暂的失意,也不会过于忧患。

因为你知道,大部分好的坏的事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坏事会给你带来很多启示,填补你尚未实现的成长。
 
一段失败的事业,能反应出一些决策、市场趋势,甚至人格上的问题,让我们更能看清局势和自己的位置;
 
一段失败的婚姻,暴露出一些关系模式、原生家庭等问题,让我们不断探索,更加自由地过下半生。
 
而我如果没有这段育儿的失败,没有把儿子折腾“病”了,也无法悟到这些真理,更无法让我和所有家人都平和喜乐地向前一步步慢慢走。
 
意识到我们能把坏事变成启示之后,我们对坏事也多了一些接纳,对低谷也不会那么恐惧。
 
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自己生命必经之路,在痛苦中好好向前走,越走越开阔就好。
 
最后,你的内心平和而有力量。
 
你会感恩一切发生的事情,无论好坏,于是你的内心会很平稳,失眠的概率会很低。
 
而当内心平和,没有多余的消耗之后,你也会有丰富的储能可以支撑着你一步步前进。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马拉松。
 
内在的力量,永远比外界的担忧,要更加持久。
 
所以,我很感恩这次的经历,让我不用带着对人生的忧虑,去恐吓孩子,逼他优秀。
 
如果能重来,我希望从他出生开始,就信任他的力量,并告诉他世界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也并非那么无力。
 
让他安心地长成一棵扎根的大树,有力量抵挡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偶尔折腰挂彩,也会有下一次挺起身板面向阳光的时刻。
 
因为我知道,对任何一个生命而言:
 
忧患是无谓的阻抗,
而安乐才是一种实在的、长久的祝福。


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本转载属于政府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为人子女五不怨,为人父母七不责

为什么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看完恍然大悟

2019年最后22天:撑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看这几个温暖的人

目前5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你还不来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