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 | 互联网巨头VS传统车企,在无人车的地盘上都如何圈地?
老司机
在吹IP的作者团队中,有这样一群小伙伴,他们爱汽车、懂高铁,时刻关注技术技术动态发展,热衷探究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他们是IP圈里专注交通领域的老司机。
在吹IP,他们将会与大家分享交通领域的黑科技,说说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新能源汽车、高铁、智能驾驶……他们有数不尽的话题想和大家聊,还会用他们的专长来剖析时下热点问题。
近几年,无人驾驶车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而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投身于造车热潮,更是将无人驾驶技术推向了风口浪尖。
通常,我们认为的无人驾驶车是完全由车辆控制的汽车,驾驶过程中无需人为参与,其实并非如此。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早已对自动驾驶进行了等级划分,我们想象中“自理能力超群”的无人车应该属于L3及以上等级的车。
目前,已经量产的自动驾驶或半自动驾驶车有:Tesla的Model系列、凯迪拉克CT6、宝马7系、奔驰S级以及奥迪A8。其中奥迪公司宣称A8具备L3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其他均处于L2级别。
可见,当前我们所说的无人驾驶技术在现有量产的车辆上仍然处于辅助驾驶的地位,至于真正无需人为参与的L4及更高等级的无人驾驶技术则处于研发阶段。从专利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只能用“如日中天”来形容。
经过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不完全检索,截至2018年1月份,全球范围内公开的无人驾驶技术相关专利已达到5万余件,且从申请趋势上来看仍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从无人驾驶相关专利的申请趋势上来看,该领域技术在20世纪即已出现,当时主要是一些传统车企为了增强车辆驾驶的便捷性,而开发了一些辅助驾驶的功能。
2009年,相关专利的年申请量已达到2000件,也正是该年,Google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无人驾驶车项目,随后一批无人驾驶车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专利的申请也是水涨船高,且增速越来越快,各企业争先占据有利市场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申请公开过无人驾驶相关专利技术的企业已达1.2万余个[1],大专院校近4000个,科研单位700多家。
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参与无人驾驶车研究的企业类型比较丰富,除了传统的主机制造厂,还有汽车部件供应商、互联网科技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及其他创新企业等。对主要的专利申请人统计结果如下:
在无人驾驶车专利申请方面,丰田、博世、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依然领先,除以上呈现的企业外,还有日产、沃尔沃、宝马、大陆、德尔福等企业,均在该领域布局有较多数量的专利;而互联网科技企业仅有Google上榜,国内方面则是百度比较领先。
经统计发现,在无人驾驶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专利布局数量均已在300件以上。国内高校方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同济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突出。
如此看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无人车研究企业反倒是处于劣势地位,如Waymo(Google无人车公司)、百度、Uber、Navya、滴滴等。该部分企业多是在其他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然后进入无人车研究领域,那么在这种劣势下这些企业为何还热衷于无人车的研究呢?
我们选取两个传统汽车制造厂商和两个互联网科技公司,将其无人车相关专利按照主分类号进行统计,如下:
01
奥迪和博世专利分类
奥迪和博世是无人驾驶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两个企业,其中博世在无人驾驶方面专利较多,相关技术亦是名声在外,奥迪的A8更是目前唯一量产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两个企业比较能代表传统车企。
从主分类号上可以看出,两者的专利在B60W(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专门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系统;不与某一特定子系统的控制相关联的道路车辆驾驶控制系统)分布最多,其次为G08G(交通控制系统)。
简单来说,传统车企在无人驾驶方面的专利技术,以对于车辆的执行控制为主,如对离合、刹车、发动机、防侧翻等车辆自身参数的控制;其次才是决策控制方面,如对于车辆的识别、光学或超声波的检测等外部输入信号的控制。
02
Google和百度专利分类
Google和百度是互联网行业最负盛名的无人车研究企业,其中Google较早进入无人车研究领域,被称作行业的领军企业;百度则是在中国国内较具有影响力的无人车研究企业,其产品已登上春晚的舞台,甚至还玩起了“扭一扭”,可见其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两个企业比较能代表当前的互联网无人车研究企业。
从主分类号上可以看出,两者的专利在G05D(非电变量的控制或调节系统)分布最多,其次为B60W(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专门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系统;不与某一特定子系统的控制相关联的道路车辆驾驶控制系统)。
简单来说,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无人驾驶方面的研究以决策控制为主,如对于车辆导航、位置和方向的控制等,作为车辆控制的一个输入信号;其次是车辆的执行控制。
我们可以看出,两类企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传统车企更领先于对于车辆的控制,而互联网科技公司则在编程和软件模块方面具有优势。
当前形势下,传统车企仍然需要在L1、L2级的基础上进行迭代更新,以期通过对车辆现有的结构和装置进行小更新,实现更优的自动驾驶控制;而互联网企业则可以跳过L1、L2级方面的研究,直接进行L3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车的研究,却难以实现产品量产。这也是当前传统车企和互联网科技公司普遍选择合作开发无人车的原因。
由此可见,互联网科技公司虽然没有汽车制造及控制技术,但是对于无人驾驶平台的研发仍然要快于传统车企。最终会选择以何种方式与车企合作,还是要看自己的技术够不够硬,所以想在该领域分得一块蛋糕的互联网企业争先研发、试验,就不难理解了。
[1]同一公司旗下的不同子公司分别计算,如大众和奥迪
作者简介:时守华,交通事业部咨询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爱读书,爱音乐,爱金庸,爱学友的伪文青。
推荐阅读
用知识产权的眼光
看世界
欢迎原创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支付稿费
投稿邮箱:iptree@iptal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