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MIC | 【人工智能】看“AI”如何生万物

王小芳 吹IP 2022-05-11


2018年4月26-28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如期举行,今年适逢GMIC创立十周年,大会主题为:“AI”生万物,谐音爱生万物。寓意科学技术要有人文的温度,机器有爱,真“芯”英雄。与往届GMIC最大的不同之处,今年会议从主题到服务,以及现场方方面面均体现出人工智能这一主题。

在进入会场时,笔者便体验了一把阿里巴巴钉钉的智能办公硬件——智能前台M2,它在本届GMIC大会中担任“智能人脸识别签到前台”,在大会开始前,参会人员打开钉钉按操作提示自拍录入人脸,智能前台M2就能够对参会人员实现智能化人脸甄别,实现快速入场,解决了人多排队、进场慢、入场证被倒卖等不安全的老问题。

据了解,“智能人脸识别签到前台”只是阿里巴巴钉钉专为GMIC打造的智能会务平台(名叫“会神”)的其中一项功能,该“会神”还能实现“十年内容在线化”(汇集GMIC十年的精品内容,用户可在钉钉在随时随地选择观看)和“人员关系在线化”(让所有参与GMIC的人能够建立真正的安全的连接,实现线上的GMIC永不落幕)。

笔者简单用“人脸识别”和“阿里巴巴”关键词检索,发现有关人脸识别的专利大多都是2015年之后才申请的,目前还未有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其中有两篇专利CN107229892A一种基于人脸识别产品的识别调整方法和设备和CN107480576A人脸识别方法、活体人脸检测方法、装置和设备或许与“智能前台M2”的技术相关些。

另外,CN105868678A人脸识别模型的训练方法及装置,该专利利用不可逆的模糊化处理技术将图像数据上传服务器前进行模糊处理,从而排除在对非公开人脸数据进行上传的过程中泄密风险,该专利早在2015年11月就提出申请,可见,阿里对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意识还是很超前的。


第二个AI科技体验便是进入主会场后大屏幕上的“搜狗同传”,其承担着大会主论坛的翻译工作,把嘉宾们的发言翻译成中英双语字幕,并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帮助现场嘉宾与观众迅速理解。原谅笔者英文一般,如果没有“搜狗同传”的帮助,还真是难以快速理解嘉宾们的发言,尽管翻译过程中仍有翻译不通顺之处,但其准确率已十分不错,成为本次GMIC大会里人们津津乐道的亮点。

笔者也搜索了与“搜狗同传”的相关专利,专利CN107992485A一种同声传译方法及装置,该专利是2017年11月27日提出申请的,目前还未获得授权,主要是实现自动语音识别和翻译;同时,搜狗还在2017年11月22日提出一件CN107870904A一种翻译方法、装置以及用于翻译的装置的专利,还专利主要目的是使翻译结构尽可能地符合语言环境,从而在提高翻译准确度的同时满足更多场景的需求。

还有专利CN107291704ACN107632980A均是解决翻译结果相对语音信号滞后性的问题;从申请日期看,这些专利的申请日均在2017年,且搜狗在语音翻译,以及语音翻译的准确度及实时性方面均布有专利,可见近两年搜狗在语音翻译技术领域的重视。另外,从已授权的关于翻译的专利来看,专利落在文本翻译和搜索翻译两个技术点,也与搜狗的产品路线符合。


此外,设置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层的展览区中的AI科技更是让惊喜不断,笔者在展区中逛了半天,也就逛了半个会展,对于科技迷来说,真真是福利满满!

让笔者记忆深刻的有:

汽车领域的小鹏汽车G3,具有智能语音控制操作、自动驾驶和APP远程控制门窗和空调开启及车辆监控预警;

智能硬件领域的荣耀10,不仅外观上首创了变色极光镀膜,还使用先进的AI拍照摄影技术;

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的首款人工智能翻译机,实现实时中英、汉维多种语言翻译;

智能机器人智伴、萝小逗,两者均为早教机器人,帮助爸爸妈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以及各种各样基于大数据的数据营销产品及服务,如:AdTiming、众盟、变现猫等,据笔者简单统计,广告营销类业务在会展中占据数量最大,可见AI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潜力。


面对各行各业雨后春笋般出现的AI产物,AI科技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数据隐私问题-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乘客安全问题-滴滴事件,以及Uber自驾车撞人致死事件。

笔者认为,科技发展成熟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科技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或许如何运用它的人才是使”AI”科技更有温度、更有爱的关键因素。

比如,Uber无人车撞人致死的原因是将行人误报为塑料袋等漂浮物体,目的是避免行车过程中频繁减速造成的乘客不舒适体验的问题,而对行人的识别Uber似乎并没有太过重视,据笔者了解,Uber在中国申请的涉及自动驾驶物体识别的2篇专利分别是通过图像数据和激光雷达进行物体识别,不知Uber自动驾驶车辆上是否安装了红外人体传感器来区分行人和塑料袋呢?

而滴滴为了促进司机活跃度,居然给乘客生成标签,如“知性美女”等这样的标签,而据笔者了解,Uber司机对乘客信息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司机甚至对乘客的“目的地”都不知,尽管Uber之前也踩过各种坑,但滴滴在发展自身业务时,是不是可以参考下Uber曾经面对过的问题来避免悲剧重演呢?

作者简介:王小芳,专利代理人,集慧智佳专利咨询师,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人生。

推荐阅读

观后感 | 农业航空展上的黑科技

4·26 | 当年班里总考第一的女班长后来怎么样了?

可深了 | 《企业专利资产运营指南》落地解读【一】

身边 | 无人零售杂谈

木牛流马之谜 | 智行者无人物流配送车浅析


用知识产权的眼光

看世界

欢迎原创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支付稿费

投稿邮箱:iptree@iptalen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